首页评论正文

离开SCI后中国学术期刊的评价标准

作者:张杰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03-21 16:47:55

摘要:我认为,中国学术期刊真正的评价标准就是:论文发表后能够产生、带动的社会价值是学术期刊最重要的“使命感”内涵,能够回答钱学森之问,把论文写在促进人类科技文明进步的历史上,构建习总书记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离开SCI后中国学术期刊的评价标准

张杰

一、两种截然不同的标准

1,把科研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而不是写在英文期刊上

这次的疫情暴露出:中国学者把精力集中在向国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上,而不是解决国内具体问题上。这就是最近人民网强国论坛上所表达的民意。2019年5月9日解放军报发文,军事科研要警惕“SCI崇拜”时说:“如果我们在军事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发明、论文撰写,也以‘三大索引’为导向,那么,我们不仅是将自己的军事创新自动提供给西方国家,还可能不自觉地落入西方国家预设的陷阱,在决定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将会面临无法承受的风险和代价。”

施一公教授说:“我们的大学在科研上的导向,就是指挥师生在西方杂志出版文章。我们的科研成果写成英文,发表在西方杂志,而我们的工程师反而无法学习我们的最新成果,因为这些西方杂志订阅费用十分昂贵,国内少有企业订阅,而且大部分工程师很难看懂英文文章。因此,我们的大学和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实际是在为西方免费劳动,而且有时还付费在西方发表文章,等于倒贴为西方服务,这是我国大学导向的最大问题。”

金灿荣教授提出:在英文期刊上发表论文,一年三百多亿等于每年送给西方一条半辽宁舰航母。金教授认为,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掌控了中国社会科学大脑,认为市场万能并逐渐在学术界形成了自我封闭、自我欣赏的小圈子、江湖门派。特别总结了江苏宿迁公立医院私有化失败的医改教训。在财产所有权上,科斯是主张取消公有财产,一切财产应该属于私人和个人的。而高鸿业1991年在《经济研究》上发表的《科斯定理与我国所有制改革》,就像保护国有资产的一把“将军锁”,如果没有《经济研究》高鸿业这把将军锁:如果医院彻底全面私有,面对疫情时谁会冲锋向前?幼儿园、学校全面私有化,老百姓能上得起学吗?私有化后如果有疫苗老板投资入股的高铁谁敢去乘坐?但愿这次疫情后,能够把“趋利的医改政策”变成:建设具有“公共信任”的使命型医疗体系。进而在老百姓没有大病重病、异地报销等等后顾之忧后:井喷式释放巨大消费需求去回报社会、回报国民经济。这样总体上国家仍然是赚钱的,还有可能从井喷式消费需求中赚到比医疗产业更多的钱。最关键的是: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将大大提高。

2,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田国强认为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出台的《意见》:“整体给人的感觉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SCI至上当然是不好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众多SCI期刊质量严重参差不齐,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SCI里的综合顶尖和领域顶尖期刊的科学水平和价值,它们确实代表了人类科学知识的前沿阵地,是国际上评定一流科学研究最基础、最关键的量化客观指标,代表了一个大学、一门科学的知识贡献水平,是国际学术共同体通行的重要评议依据。”

必须承认一点:包括诺贝尔奖,也是将顶尖SCI和SSCI期刊发文的影响力,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除此而外,诺奖更看重的还是对人类发展、科技进步所做出的“实质性杰出贡献”。这也就是:虽然屠呦呦没有发表过很多有影响力的论文,但却被颁授诺奖的原因!再比如:中国早期思想家老子、孔子的哲学思想,二战时期的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中国的毛泽东、邓小平等:对人类历史进程的贡献,都远远超越了各种奖项的评定。使命感、有价值应该是新时期学术期刊的标准,像毛泽东、邓小平、屠呦呦、李兰娟这样:没正规学历文凭、没博士学位、当过赤脚医生的,都比那些中国很多在世界或宇宙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过论文的强!因为他们具有真正的创造性社会价值!

唯SCI至上或一味全部否定走极端都不对,为此,建议仅对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开放,例如:经济学可限定为一个即《美国经济评论》,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可以限定三个国外顶级学术期刊,并把奖金翻倍。鼓励中国学者们勇攀科学高峰!要给那些崇拜SCI的学者们树立“真正的SCI”标准,那就是:一千个、甚至一万个“科学低峰”,都远小于一个真正的“科学高峰”!不要老带着云梯去攀登科学低峰。

为什么在经济学领域鼓励去SCI的代表性学术期刊《美国经济评论》投稿?并且奖金可以加倍,这是因为在经济学领域,《美国经济评论》是:1,比较客观,不会看你是否师从过什么诺奖得主或与诺奖得主是同事,因为给他们投稿的或他们所请的匿名审稿专家,多数就是诺奖得主本人,更不会搞你评我我评你的小团体利益循环,如果那样就会砸它自己的牌子;2,它不会向中国利益市场弯腰献媚;3,它是中国经济学领域模子型假科研的“照妖镜”;4,战胜《美国经济评论》和它背后的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才是中国经济学理论自信的世界性、国际性标志!

下面是《美国经济评论》发表过的文章:

生产理论——查尔斯·柯布保罗·道格拉斯

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分析——保罗·萨缪尔森罗伯特·索洛

不确定性与医疗保健的福利经济学——肯尼斯·阿罗

货币政策的作用——米尔顿·弗里德曼

最优货币区理论——罗伯特·蒙代尔

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及贸易模式——保罗·克鲁格曼

垄断竞争和最优的产品多样化——阿维纳什·迪克西特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国家可以把投到国外期刊上的资金撤掉,但论文的发表是阻止不了的。归根结底国内外顶级学术期刊竞争的仍然是创新内容和引领的支柱型科学技术。流向国内顶级学术期刊的资金、机会再多:也不能把一个个只知道重复已知知识或依靠模子做简单应用的文章,推向科学技术的高峰!所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过的文章都要面对历史的检验。国内顶级学术期刊:是利用这次论文资金调整的契机去重塑自身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还是仍然延续过去的:重复已知的模仿、简单应用模式?也许,建立一个:能够回答“钱学森之问”的,懂担当、有使命感的教育、科技领导团队,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二、具体案例分析

1,牛津华人女经济学家怼李稻葵

2018年3月,牛津华人女经济学家傅晓岚怼李稻葵:与西方经济学分庭抗礼你理论依据是啥?李稻葵教授和中国学者们也没有回怼。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推崇自由市场的同时,提出贸易能给一个国家提供一个:让其剩余生产能力产生价值的出口,通过贸易交换给需要它的国家,从而实现其价值。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加速或扩大了这种价值的实现。凯恩斯所创宏观经济学理论则完全是用来指导政府实践的。随后,遇到困难而让位给了其他理论,比较突出的就是弗里德曼的货币金融理论,但这些都没有触碰到经济的本质和要害!真正触碰到经济本质和要害的是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也就是说: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和结构调整。货币金融过度导致经济脱实向虚:这就是现在美国贫富悬殊,逐步走向衰落的根源。像美国那样的:高价医疗、过度司法、赌博式金融,可以叫GDP,但绝对不是有价值、有国际竞争力的GDP。美国的那种GDP没有价值:只会制造更多特朗普式民粹主义和桑德斯式的社会主义倾向。

千年前的中国丝绸之路是:中国经济实践超过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典范,而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是“中国实践超过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典范!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只是把中国进行了上千年的丝绸之路,提升到了理论高度,进行了总结和概括。中国人做了上千年的事情,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并形成一门学说。西方经济学理论并没有什么伟大创新,西方真正的伟大创新是:以蒸汽机为引领的工业革命和现代信息技术革命!

对抗疫情,中国从遭遇战到随后的雷厉风行彻底掌控,美国的行动迟缓以及英国的“群体免疫”,已经让人们看到了两种制度对于人命和金钱截然相反的态度。对于“救人命”还是“救资本”的问题:世界各国正在给出不同的答案。美联储的经济顾问很多就是诺奖得主,关键时刻看看他们给出的理论去指导实践成绩如何?3月10日我就说过:道琼斯指数跌到18280—20000点附近才能算跌透,才能获得真正有价值的支撑,美联储5000亿救市等于是在“抱薪救火”:因为股市暴跌的原因是疫情而不是流动性。美联再储降息,增加流动性也不能治病,也不会阻止疫情的传播。只能是:给资本以苟延残喘的心理存活机会!

西方经济学家眼中的救经济都紧盯着GDP,尤其是萨缪尔森说的“鹦鹉”型经济学家。其实,所有国家的GDP都只是个“符号”,只有就业、通胀等民生指标和真正能够引领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产业创新群集:才是核心和关键。我把它们称为“经济的新三驾马车”。所以救中国经济就应该向我所说的新三驾马车、关键领域注资并进行政策制度倾斜、调整。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现在各国救经济,最好且最直接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就是:精准地“给最需要打伞的人(企业)打伞”!精准地“给最能提升国际竞争力,并且长期拉动经济的项目投入巨资”,因为,只有真正提高了就业和生产率才能够持久地拉动经济。做到了这些的GDP即使只有3%的增长,也会强过:经大水漫灌、脱实向虚的6%、8%的GDP增长。

2,钱学森之问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科技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科技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钱学森、邓稼先、卢鹤绂等老一代科技工作者,与西方诺奖得主们是“平起平坐”的。过去,再次打开国门的中国是被西方的经济实力、科技优势震慑住了。但无论中外顶级学术期刊:原创性创新内容,永远是竞争力、生命力的标志性代表。在经济学、物理学领域的创新,西方已经陷于停滞不前的状况了。但中国的问题是:缺少真正的颠覆性创新,创新很多都是“口号型”的或者只是简单应用。更加没有胆量去挑战西方基础理论的创新了:因为,除了没有几个是“真正沉下心”去搞科研的,更重要的是:这种勇气早就被“阉割”了!中国海归们有点类似过去的“西天取经”,他们往往会对现在师从于诺奖得主或与诺奖得主同事的学者有所畏惧,至于诺奖大师们那就更不用说了。非但没有勇气挑战,“拆台”更加擅长,就像施一公教授说的:“我问大家一句,你们认为我们的文化鼓励创新吗?我觉得不鼓励,我们的文化鼓励枪打出头鸟。”是的,正像施一公教授所讲,我们的文化不鼓励创新。很多中国顶级学术期刊从他们最高领导开始,就基本放弃了对于基础理论研究的创新。因为,他们认为:对于物理学、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创新只能是西方,中国人不行,只能进行解释说明或者简单应用。然而,基础理论的研究往往“价值连城”。任正非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华为在5G的成就,离不开一位土耳其的科学家的贡献:5G标准是源于十多年前土耳其的阿勒坎教授的一篇数学轮文……,十年时间,我们就把土耳其教授数学论文变成技术和标准。在这项技术的基础上申请了一批专利,并且以阿勒坎的极化码为基础封锁了一批专利。

现在拿一个具体案例来分析:在中国创新的艰难。一位中国学者写了《论粒子世界的本质》的论文,通过对海森堡测不准关系式的创新性延伸,在此基础上结合:易经思想、黎曼几何、爱因斯坦理论、量子力学、杨-米尔斯场、超弦、混沌思想,建立了粒子本质结构模型。通过对粒子世界本质的论述,对当今世界物理学界的六个根本实验性难题如:看不见的夸克、失去的对称性等做出了解释。用易经思想为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统一做了尝试。通过建立粒子本质结构模型,就找到了杨-米尔斯场的根源和它的物理模型;同时,它是也弦理论中闭合圈的源头。作者投稿给中国顶级物理期刊,编辑部主任说:在国内很难找到相应的审稿专家,让他到国外另谋高就。随后他给了《现代物理知识》,编辑态度很好:她知道该论文创新价值非常巨大。审稿专家给出的结论是:“与标准模型的研究途径不同,结论也不同。而我刊的任务着力于现代物理知识和先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不主张在本刊登载可能有争论的稿件”。

被誉为中国核能之父的卢鹤绂老师,由于过早回国,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但是:中国11个两弹元勋中有7名曾经是卢鹤绂老师的学生。而当年卢鹤绂教授曾经回答《现代物理知识》主编的问题:“为什么诺贝尔物理学奖与大陆中国人无缘?”时说:“开天辟地,创出新领域,自然得之。模仿练习,细游旧山河,只能失之。”学术期刊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挑战未知,重复旧有理论应该是教科书、学校的责任。否则,那不依然是卢鹤绂老师说的:“模仿练习,细游旧山河吗”?随后,作者又投稿给《中国科学》,编辑部主任也非常热情,给出的结论是:“经编辑部及专家们的评审,您的来稿《论粒子世界的本质》反映了所在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但遗憾的是我刊版面有限……”作者仍然不死心,把论文寄给了现在依然健在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随后发生的事情让他信心倍增。作者相信:如果卢鹤绂老师不那么早生病,现在还健在,早就会有结果了:要成功,那就是巨大的颠覆性成功!我们知道,标准模型并不完备,没有统一引力:广义相对论中引力是由时空的几何描述的,而标准模型是在量子场论的框架下建立的,量子化是代数的,我们看到:一个是代数一个是几何,是很难统一的。

通过学术论坛发现:中国一线一些最好的物理学家们,仅仅满足于把量子力学大师们,接近100年的方程能够理解、解释,如果你让他们把这些大师们的概念、方程给创新、延伸,他们会说:你想修改教科书内容?中国有吗?你是谁?不去照照镜子…他们就是依靠解释、理解这些大师们的理论,才建立了自己在业界所谓的“权威”和地位!所以,你要创新他们捧为祖宗的大师们的理论:那怎么行?他们就是最坚定持否定意见的人,哪怕他们的否定意见都是极为可笑的也在所不惜!

再举一个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创新案例:

一位中国学者,多年前写了关于经济内在结构的论文,美国朋友(他的老师也是诺奖得主)评价说:从论文内容的使命感来说,无论是对创新之父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延伸,亦或是给熊彼特创新理论建立物理模型去解释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建立经济的内在结构新模型;或者是给西方经济学货币数量论建立实证模型、论述菲利普斯曲线新价值:这其中任何一项的创新意义都是巨大的!中国顶级经济学期刊领导们也是非常重视,经过几轮匿名审稿后发现:匿名审稿专家要么着重批判的是作者引述的诺奖得主原文或中外教科书原文,对于作者原创核心内容、方向却给予了白纸黑字的肯定。美国顶级经济学期刊主编说:如果匿名审稿专家主要批判的是教科书原文,那对作者来说就是“最大的利好消息”:因为教科书原文肯定比匿名审稿专家正确的概率大,只要创新巨大、没有明显错误就会发表。因为挑战未知、争鸣价值巨大,才是顶级经济学期刊的最高追求。因为,顶级只有依靠创新才能维护,他们不会受各种议论意见干扰,相对论发表后世界上据说也只有五人能懂,其他肯定都是反对的,但是今天呢?而且作者(爱因斯坦)当时也只是个瑞士专利局,拥有本科学历的临时工。

中日战争是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较量。作者的这篇论文不是像有些匿名审稿专家说的:是在介绍复杂经济学。而是:通过阐述经济的内在结构,来更换经济学所依托的科学理论体系即:由微积分为基础的农耕文明,向以量子力学、计算机生物信息科学、混沌思想为主的工业文明迈进。作者论文最大的支柱是:对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创新性挖掘,而不是对已知理论的简单应用型解释、说明,作者物理学根源的原创性理论,才是作者论文的特点和生命力,才会是引起西方科学界关注的焦点。

最近在美国经济学界掀起了回顾复杂经济学的思潮,美国朋友在评论作者的这篇论文和美国圣塔费研究所(SantaFeInstitute)元老、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复杂经济学”创始人、“拉格朗日奖”“熊彼特奖”得主---布莱恩·阿瑟(BrianArthur)的《复杂经济学》时说:《复杂经济学》是类似报告文学似的,缺乏系统性穿透性力量:尤其是来自基础物理学理论的创新穿透力量。复杂的背后根源应该是作者这篇论文所讲的:量子力学、熵、混沌、黎曼几何、纤维丛理论、相对论和易经思想。当年在美国桑塔费研究所,面对十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诺奖得主肯尼斯.阿罗(KennethArrow)、诺奖得主詹姆斯.托宾(JamesTobin)等传统经济学的代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因为他们深知:量子力学、混沌对他们的均衡理论的毁灭性作用。最直接的导火索就是“规模报酬递增”现象(还没有赢者通吃这么极端):因为它会导致系统失去平衡。没有规模报酬递增:经济系统会永远稳定、有一般均衡或博弈均衡,可观测、可分析。而规模报酬递增却是均衡理论最致命的不稳定因素。但它又是新经济、金融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该现象随着新经济、平台经济、大数据发展又与日俱增。2018年10月,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PaulM.Romer)的规模报酬递增理论被认可并获诺奖:规模报酬递增打破了线性均衡,宣布了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局部性破产。因此,作者这篇论文颠覆性创新机会极大。但阻力也会很大,这是因为:西方普世价值观的重要基础是西方经济学理论,正是依靠这些理论的所谓科学性,西方才有机会充当俄罗斯的教师爷,搞私有化、颜色革命,俄罗斯才会接受他们的“休克疗法”。中美制度优势竞争中也有其残存的价值:这些理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明显已经被发现过期,但只要中国顶级学术期刊及世界范围仍然还有人在追崇这些过期错误理论,美国人就不可能自废武功!

可是,要让中国学术期刊去尝试吃基础理论创新的螃蟹还是很艰难的。也就是施一公教授说的: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面没有创新。施一公还举例子说:以色列前总理母亲问儿子第一句话是:“今天你在学校有没有问出一个问题老师回答不上来”,而他的第一句话是问孩子:“今天有没有听老师的话?”

创新价值往往和赞同人数成反比,即多数人赞同的创新价值不会很大,绝大多数人赞同的理论,一定不会有太多创新价值。所有人赞同的理论是“教科书”,那就不叫创新了。多数人反对但又找不到明显错误的理论,往往创新价值巨大!

和学校不同的是:如果像对近100年前诺奖得主方程的解释、说明的论文,其所带来的社会创新价值几乎为零,所以在美国顶级科研机构要取消这种人的研究资格,培养他们被认为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这也是美国顶级大学、科研机构不招收中国学生的原因之一。因为,近100年前的已知方程、理论只能是作为研究问题的起点!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才是正确之路。

中国学术期刊应该采用针对颠覆性创新的“疑罪从无”的发表原则,就是:因为人们对创新有排异性,所以多数人感觉(怀疑有罪)不能说“yes”,但又挑不出明显错误(找不到犯罪证据)。不是对所有的论文都采用“疑罪从无”方法,只有那些:论文创新意义巨大,经过多次匿名审稿后又没有明显错误时,秉着“对国家使命感”负责的精神而采取的。

3,制造永动机的启示

大家知道:论“马尾巴的功能”是可以发表的,但是其毫无价值。西方的论文或科技评价体系,它不管你:是否有留洋背景,所以它采用匿名审稿程序;是博士还是:瑞士专利局临时工,靠抄袭同学作业本科才毕业(爱因斯坦就是这样);是否当过赤脚医生(李兰娟院士是从赤脚医生走来的);只有本科学历的白岩松为什么可以带研究生……西方科技评价体系只注重“真正的创新价值”。因为,那才是人类前进的真正动力!其他都是:骗吃骗喝的忽悠。

学术期刊,尤其是国家顶级学术期刊发表创新性论文,尤其是发表颠覆性创新论文:虽然可能在学术市场评价中会有错误、有争论,但它们却错的有价值!很多论文对但却对的毫无价值!对已知知识的重复,除了在学校考试中有价值外,在科学研究中不但毫无价值,是一种资源浪费,而且其方法论还有害!让这些通过掌握已知知识而建立权威的人,把持一线科研领域是对中国科技进步最大的威胁!论文发表后能够产生、带动的社会价值是学术期刊最重要的“使命感”内涵!

如何解释学术期刊的社会价值“使命感”,以从13世纪就开始的“制造永动机”论文为例来说明:人类从13世纪开始的制造永动机的梦想破产,从而产生了能量守恒定律,也促成了蒸汽机的诞生,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诞生,人类由此迈入了蒸汽时代,机械化生产时代开始到来。随后,人类又开始第二类永动机梦想:这又促成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以及熵的概念产生。香农把熵的概念引申到信道通信的过程中,从而开创了”信息论“这门学科,从而宣告了信息时代的到来。也就是说:包括达芬奇在内的众多制造永动机创新论文的错误,却给人类创造了最大的社会价值!因为它始终秉持的是:“探索未知的使命感”,而不是重复已知知识的庸俗感……

三、中国学术期刊真正的评价标准

中国过去只以SCI为标准本身就是错误的,应该想想:SCI所依据的标准是什么?我们最低就应该以SCI的标准为起始标准,并且要力争逐渐超越SCI的标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建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科技自信。那么,能够超越SCI标准的是什么呢?这个标准就是:要有真正国际竞争力、价值的原创精神,要能够很好的回答“钱学森之问”,要有“使命感”并且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创新也是对西方基础科学理论的解释,而且还是“最高境界”的解释!所以,通过内容创新是超过西方顶级学术期刊的唯一正确道路,而不是一味矮化自身的解释说明!科技无国界:诺奖得主们的评价体系和人格是完全可以信赖的(只要你有好内容,哪怕是“青蒿素”他们也会认可就是例证)。

那些被人们经常诟病的所谓模子型论文,都是类似中国传统魔术九连环的高级骗术。给“马尾巴的功能”加上数学方程或计量回归,就可以在学术期刊发表:发表这样毫无价值的论文,形成的小圈子骗吃骗喝型假学术,是中国不能解决“钱学森之问”的重要原因。多年以后回头看:这些假学术论文,就会类似文革时期的糊墙纸或擦屁股纸,不会留下任何社会价值和历史印迹!

不能说每一个国家都非常狭隘的:“只把论文写在自己国家的大地上”,科学无国界:应该把论文写在促进人类科技文明进步的历史上!从而构建起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牛顿、爱因斯坦也没有只把论文只写在英国、德国的大地上,中国的老子哲学、易经思想也是惠及世界的:其中的易经思想更是被爱因斯坦、海森堡、玻尔、李政道、杨振宁、莱布尼茨这些科学大师们所推崇!

所以,我认为,中国学术期刊真正的评价标准就是:论文发表后能够产生、带动的社会价值是学术期刊最重要的“使命感”内涵,能够回答钱学森之问,把论文写在促进人类科技文明进步的历史上,构建习总书记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程凯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