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中美德mRNA新冠疫苗研发竞赛,中国何时用上?

作者:孙源 于玉金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03-17 13:29:57

摘要:关于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疫苗研发进展又有新消息接连传来。

中美德mRNA新冠疫苗研发竞赛,中国何时用上?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孙源 于玉金 北京报道

关于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疫苗研发进展又有新消息接连传来。

3月15日晚,上海复星医药(600196.SH,02196.HK)2020年首笔巨额投资预告出炉:与德国生物科技公司BioNTech(NASDAQ:BNTX)合作,推进mRNA新冠疫苗在中国的临床试验及后续商业化。复星医药将向BioNTech支付至多8500万美元的许可费,拟认购BioNTech新发普通股约5000万美元。

紧接着3月16日上午,美国传来消息,Moderna公司已在当日开展mRNA新冠疫苗临床试验。当天下午,《华夏时报》记者获知BioNTech将于4月底开展mRNA新冠疫苗全球临床试验,BioNTech随即披露该消息,试验范围包括欧洲(自德国始)、美国和中国。

同时,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新闻发布会也传来消息:预计4月中旬发起临床试验,同样为mRNA疫苗。

资本市场上,受消息刺激,BioNTech股价在3月16日盘前最高涨至64.89%,北京时间21:30开盘涨幅59.59%,截至收盘最高涨幅69.58%。截至17日午间,复星医药A股涨幅达5.49%,港股涨幅达5.24%。

复星医药成为截至目前国内启动新冠肺炎疫苗研发的市值最大的公司。复星医药相关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我们看重BioNTech的mRNA技术,当然第一步我们肯定要先去做新冠疫苗,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事情,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复星其实从上到下也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

复星布局在华临床试验

圈内皆知,财大气粗的复星医药投资眼光一向不错,历数其收购史,标的买卖手腕堪比专业PE,不过复星医药从不做赔本生意,这次大手笔投资对它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为何在此时投资疫苗研发?除了复星医药所说的对疫情的关切之外,更“实际”的原因是什么?

一名资深医药行业分析师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第一是首付款不多,第二是对股价有潜在的促进作用。”

根据复星医药公告,复星医药向BioNTech支付至多8500万美元的许可费,包括首付款、临床开发注册及销售里程碑款项,并在约定的销售提成期间内按该产品年度毛利的35%支付销售提成。同时,对BioNTech进行约5000万美元的股权投资,预计目标股份约占 BioNTech股份总数的0.7%。

根据双方签署的商业许可协议,复星医药首付款为100万美元,30天内支付,接下来200万美元的临床开发注册里程碑付款在产品获得临床试验批准之后。复星医药相关人士对记者也提及:“我们的付款是分阶段的,规定了每个里程碑付多少钱。”不过记者注意到,对BioNTech约5000万美元的新发股权认购则需当下完成。

上述复星医药人士给《华夏时报》记者的回答,则是因为在商业价值的背后,mRNA疫苗的技术本身有很大价值,“其实我们一直在关注mRNA技术,不只这一刻。”

复星医药布局mRNA疫苗的第一步已经迈出,但不会止步于此。据复星医药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复星医药与BioNTech、Moderna等国际mRNA疫苗领域第一梯队企业早有接触,并非疫情发生后才与BioNTech洽谈,疫情是双方达成合作的契机。“其实我们跟Moderna的接触更早,但是要建立商业合作首先需要双方达成一些共同目标。”

mRNA疫苗的技术应用范围较为广泛,除了新冠肺炎外,其作用机理还可针对流感、肿瘤等各类疾病。据复星医药上述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BioNTech已开展200多项肿瘤疫苗临床试验。

由于人们对新冠病毒疫苗的关注,“mRNA疫苗”从一个只在医学圈内被熟知的名词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复星医药方面对记者表示,疫情能够推动科研往前再走一步,临床试验资源等条件等都会更有优势。

实际上,复星医药此次和BioNTech牵手并不出人意料,可以说,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前沿医疗技术,包括CAR–T、单抗药物、干细胞治疗、肿瘤疫苗等技术,都在其狩猎范围之内,而这一次,复星医药投资的就是mRNA疫苗的技术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mRNA疫苗领域的佼佼者,BioNTech的合作对象基本都是国际上“名号”响亮的药企。BioNTech此次全球临床试验计划的合作企业还包括辉瑞。辉瑞此前在2018年与BioNTech达成在流感mRNA疫苗开发方面的合作,豪掷4.25亿美元。

BioNTech成立于2008年,总部位于德国美因茨,主要为癌症患者、传染病和慢性感染患者等开发个性化免疫疗法,是mRNA疗法的主要探路者之一,一度是欧洲最大的生物技术独角兽,2019年10月在达斯达克上市。除临床试验计划外,BioNTech还在公告中表示:“我们也在为已感染的(新冠肺炎)患者研发一款创新疗法,在接下去的几周内会透露更多信息。”

中国何时能用上

全球范围内,目前正在进行mRNA疫苗研发的第一梯队内的公司还有德国的CureVac、上海斯微生物、RNAImmune等。

据业内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的推测,上海市科委所指的4月中旬进行临床试验背后的药企,即上海斯微生物,与中国疾控中心、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合作研发,已启动灵长类动物毒理和药效预实验。

对于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上述医药行业分析师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为了加快临床试验进度,方案或许有使用替代终点加快上市的可能。不过据记者了解,目前复星医药方面关于这一细节尚不清楚。

实际上,为加快Moderna公司疫苗上市,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启了快速审批程序,据了解,Moderna目前只在小鼠身上完成了免疫原性试验,没有大动物实验验证,这也是其能够最先宣布开展人体试验的原因之一。Moderna首席医学官Tal Zaks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不认为在动物模型中证明这一点,是将其用于临床试验的关键途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科学家正在并行开展非临床研究。”但也有业内人士质疑其安全性。

“相当于已经在小鼠上完成了免疫原性试验,没有在灵长类动物等大动物身上做实验,但如果结果良好,也是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安全性的。由于mRNA疫苗的原理是对病毒抗原基因进行逆转录,相对于减毒灭活疫苗来说,至少受试者不会感染对应疾病。”上述医药行业分析师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但就效力来说,不如灭活疫苗效力好,因为只是转录部分抗原,如果抗原发生变异,可能影响效果。”

据BioNTech披露的消息,公司4月底开始的临床试验范围也包括中国。是否会先从中国开始?复星医药相关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不确定,虽然合作协议已签,但复星医药在中国进行临床试验前还有一些准备工作要做,包括与国内相关部门沟通,进行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等。

A股上市公司鹏鹞环保在2月6日发布公告称,公司决定参股北京艾棣维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下称“艾棣维欣”),艾棣维欣已与 Inovio开始合作研发新型冠状病毒疫苗,选择DNA疫苗技术路线,计划4月份起先后在美国、中国、韩国开展临床试验。

世界卫生组织2月29日发布31个新冠病毒候选疫苗,其中包含三个mRNA疫苗。研发机构即上述与斯微生物合作的中国疾控中心以及上海同济大学;Moderna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疫苗研究中心;德国CureVac。

Moderna进度领先,根据Moderna试验方案,预计七八月份出临床一期的成果,疫苗试验过程可能会长达18个月。CureVac的最新消息是,获流行病防疫和创新联盟(CEPI)项目支持优化mRNA疫苗特性研究。

国内还有多家机构及企业正在开展mRNA疫苗研发。冠昊生物(300238. SZ)在2月初透露与美国参股公司ZY公司拟开展新型肺炎冠状病毒mRNA疫苗研究工作;浙江省疾控中心2月23日宣布,与浙大一院、杭州医学院等与企业合作,mRNA疫苗研发已进入动物实验阶段;2月25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团队和上海蓝鹊生物医药公司以论文形式发布使用mRNA技术为新冠病毒疫苗研发设计两套方案。

显然,mRNA技术已经成为了当下新冠疫苗开发的焦点技术。相关资料显示,mRNA疫苗既保持了DNA疫苗能够表达胞内抗原的优点,又可以避免非特异免疫抗体的缺点,免疫原性更强有效。同时由于mRNA分子疗法的主要原理是触发机体自身产生有针对的抗体蛋白质,安全性也相对更高。此外,在快速研发和量产方面,mRNA疫苗的优势更大。

但其实,除去理论研究上的优势,在实际生产方面,全球范围内尚无一款基于mRNA技术平台研发的药物或疫苗上市。复星医药提示风险称,疫苗产品的上市周期普遍较长,预计产品短期内无法于中国上市;临床前研究存在一定风险,合作可能因临床前研究的安全性,有效性或技术质量等问题而终止;疫苗上市后的销售情况亦受疫情发展、市场环境、销售渠道等诸多因素影响;合作约定由BioNTech负责供货,该产品未来于销售情况亦受其生产或供应链能力影响。

“前期无论是mRNA还是DNA的载体或是蛋白多肽,研发早期有些速度上的区分,但最后能不能安全有效,能不能推广使用才是关键。”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GHDDI)主任、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丁胜曾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更关键的问题是谁能具备放大生产能力,“mRNA的生产放大实际上还没有保障,因为目前没有足够的先验支持,现在还没有一款mRNA疫苗上市,mRNA疫苗前期开发可能快一些,但是大规模生产上,至少目前还没有人做过。”

前述复星医药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新生事物基本上都是要经受质疑的,而所有创新都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责任编辑:黄兴利 主编:寒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