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经过一天治疗已不发热 呼吸科专家王广发回应“专家被感染”质疑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01-23 14:47:06

摘要:1月23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著名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院士接受媒体采访时同样表示,医护人员由于直接接触发热病人,需要佩戴护目镜进行防护;普通民众如若不住院、不接触发热病人,暂不需要护目镜,用口罩可以防护。

经过一天治疗已不发热 呼吸科专家王广发回应“专家被感染”质疑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王广发不发烧了。1月22日深夜,他在其“北大呼吸发哥”的微博上发文称:“终于病情好转了,感谢大家对我的关心、支持和帮助。经过1天的治疗,今天终于不发热了,甚是高兴。”

此前的2020年1月21日,有消息爆出,国家卫健委专家组专家、北大一院呼吸科主任王广发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目前正在隔离治疗。此后,该消息被证实。

病情好转后,王广发对于“声称疫情可控的专家却被感染”等质疑进行了回复。

治疗一天病情有所好转

2019年12月30日,武汉卫健委一份内部文件流出,其中称“我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次日,该文件被证实,且国家卫健委已经派出专家抵达武汉。

王广发便在其中之一。作为专家组成员,王广发在武汉停留了8天。

1月10日晚,王广发在接受央视记者专访时说,武汉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已初步判定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目前病人的病情和整体疫情处于可控状态,大部分患者病情属于轻到中度。

话落后的第11天,有消息爆出,王广发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后被证实。而这,也正是北京确诊2例新型冠状病毒病例的第二天。

声明疫情可控的医疗专家被传染,此后,质疑声不断。

对此,王广发一边积极接受治疗,一边在病情好转后进行了回应,“答案是肯定的,最终疫情会控制。但不同的疫情阶段达到疫情控制的措施是不一样的。”

王广发介绍,在疫情初期,针对华南海鲜市场的处理措施是迅速、有效的,而且很快初步认定了病原。这较之2003年SARS疫情,无疑是巨大的进步。有了病原学的认定,很快发展起了核酸诊断方法,虽然专家层面对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曾有过争论,这无疑对疫情控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对于疾病的传染性和人群易感性,他认为当时确实没有资料证实,因此不能妄下论断是强还是弱。在回京前,他通过各个医院发热门诊的走访,意识到疫情的确较前有了明显的恶化。“但仍然是可防可控,只不过,社会为此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包括亲情、人情、健康和经济。关键是我们要因地施策。”

至于他本人是如何被感染患病的?王广发认为最有可能的是两个节点:一是到武汉第二天去金银潭医院ICU看重症病人,正好赶上插管。他有一个近距离的接触。但都是全副武装,戴着防溅屏,感染的可能极小;另一个节点是在回京前2天,他去了几家医院的发热门诊和临时隔离病房,有的医院的发热门诊比较拥挤,里面很可能存在新冠状病毒肺炎的患者。

“现在回想起来,在发热门诊感染的可能性最大。当然我们也高度戒备,都是戴N95口罩进入。我现在突然意识到,我们没有配备防护眼镜。”王广发回忆,他回京后出现最早的症状是左下眼睑的结膜炎,很轻。2-3个小时后出现了卡他症状和发热。

普通百姓没必要佩戴护目镜

由于王广发看到的新冠状病毒肺炎病例,还没有以结膜炎为首发表现的,当时他以此为依据,把自己排除在新冠状病毒肺炎之外,而更多地考虑是流感。但经抗流感治疗无效,发热时断时续,最后做了新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呈现阳性。

“说明我的结膜炎很可能也是新冠状病毒引起,而且是局部结膜首发。因此高度怀疑是病毒先进入结膜,而后再到全身。如果这个推测成立,则我的防护盲点就在没有戴防护镜。”王广发说。

王广发此言一出,许多人纷纷购买护目镜以求自保,一些网络电商平台上的护目镜甚至脱销。

那么,病毒是否会通过眼结膜渠道传播?普通老百姓有必要佩戴护目镜吗?

就此,广东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宋铁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不知道王广发主任是否确实是通过眼结膜感染的病毒,但在SARS中是有出现这种通过眼结膜传播的情况。其实很多疾病都可以通过眼结膜传播,包括水痘、流感等呼吸道疾病,这是很常见的。不过,普通老百姓没必要购买佩戴护目镜,因为不接触到病人,眼结膜传播是要比较近距离接触才会发生。

此外,1月23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著名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院士接受媒体采访时同样表示,医护人员由于直接接触发热病人,需要佩戴护目镜进行防护;普通民众如若不住院、不接触发热病人,暂不需要护目镜,用口罩可以防护。

不过,如果需要去发热门诊等高危区域,或者身边有携带病毒的发热病人,建议从服装、口罩和护目镜都做好保护。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