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奇先生的中国视角

作者:金石

来源:

发布时间:2009-12-04 20:21:02

摘要:罗奇先生的中国视角

文/金 石

   一个人怎么样才能成为思想领袖呢?对于中国的知识精英们来说,就史蒂芬·罗奇先生而言,我分析至少有三个原因:
    第一,可能是最重要的,罗奇先生是摩根士丹利的首席经济学家、亚洲主席,这一点优势是不能回避的,我们的确有相信洋老师的偏好,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第二,罗奇先生是“中国人的好朋友”,这个被引号引起来的称呼,是一个官方常用用法,至少,罗奇先生看起来是个为中国人着想,替中国人说话,并从善意的角度告诫中国人的经济学家。“很多中国人会为他直言批评美国宏观政策的勇气而表示钦佩,也会为他反对归罪于中国而感动。”
    第三,罗奇愿意用更加通俗的语言讲话,大势小事,都给你说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而不是一大套分析模型,一大堆统计数据甩给你,让你云里雾里。
    有了这三个原因,想在中国不红都难。罗奇先生的分析文章、现场演讲、研究报告,都是大部分关注经济领域的读者乐于花上宝贵的时间,好好读一读的。
一句话,人家有影响力。
    因此,对罗奇先生认真整理出的最近4年来的文章合集——《未来的亚洲:新全球化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来说,想来对中国读者也是大有吸引力的。
    以前,喜欢读专栏的人会采用“剪报”的方式,剪下来,贴起来,收集自己喜爱的作品;有了网络,有了电脑,这些工作大体可被“拷贝+粘贴”的机械手法代替。
    但相对于那些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剪报而言,罗奇的《未来的亚洲》可不像剪报,在文章的选取和安排上,他尝试着将经济大势和他这些年的文章结合起来,而这几年,刚好是当代经济史上最动荡的几年。
    在此书的架构里,“陷入危机的世界”、“全球化论战”、“中国的再平衡之路”、“泛亚地区面临的挑战”、“美中之间的紧张关系”,五个部分罗奇为你一一道来。主题很大,视野很广,关系很复杂,没办法,谁叫罗奇是投资银行的宏观经济学家呢。
    今年上半年看过一本讲投行内幕故事的书,讲到摩根士丹利的前任首席经济学家总是在研究中唱空中国,言语中每每要和中国过不去,结果大大影响了摩根士丹利在中国的生意。后来,大摩干脆换了个史蒂芬·罗奇来,这位先生正好相反,“一个好人”,对中国的亲善态度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好感,并且成功地履行了自己的工作职责。
    这可能是一个臆断,也可能是一个事实。不过,我倒是相信中国的一句老话,叫做“和气生财”。生意是两厢情愿的事情,既然市场的基础是交换,那么就得对交易双方都得有好处。
    我更愿意从善意的角度来看罗奇,相信他是客观的,也是真心实意站在中国人的角度,以中国人的视角来观察中国,分析中国的行为,预测中国的走势的,并由中国到亚洲,由亚洲到世界。
    并没有机会和罗奇先生本人打交道,好在文如其人。大部分人的文风就是他的性格,他的偏好,他的思考角度,他平时关心什么,他喜欢什么,但凡讲真话的文章或者著作,都有这样从文章看人品的效果。说话写文章简单直白的人,大多诚实可信。
    为什么罗奇可以做到一个“中国通”呢?金立群在该书序言里提到的一个事实很说明问题。还是上个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风暴的时候,罗奇先生开始转而深入研究亚洲,并日益关注中国。他甚至曾经坦率地对金立群说:“在90年代末期,我对中国真的是缺乏了解。”此后,他到亚洲各国特别是中国频繁访问,广泛地接触政府官员、企业家、学者等,参加各种研讨会,从而对亚洲和中国的了解日益深入。
    用罗奇自己的话来说,他对中国经济持建设性态度已经有十多年了,“我仍然坚持我的看法,即使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我也看到了一个不同于亚洲其他国家的中国,我所见到的中国是一个坚定地以推进改革为目标,以维护金融稳定为己任的国家。”
    当十多年后又一场危机来临后,罗奇可以这样说:“我当时就曾做过评论,我认为一个坚持走这条道路的中国必定与其他国家有着显著的区别,并且将成为后危机时代亚洲经济的领导者。看来,我当时的判断已经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在我看到中国仍在坚持走这条道路的今天,仍然感到十分震惊。我很有信心,中国在未来多年当中将对塑造亚洲以及全球经济的新形态起到关键作用。”
    很多人一旦深入研究上一个问题,并且成为了该问题的专家,自然而然会对其研究的领域有所偏爱。我觉得,关注中国经济,研究中国经济,重视中国经济,喜欢上中国,可能就是罗奇先生的心路历程。
    至于《未来的亚洲》一书的具体内容,我觉得罗奇最深刻的关注点还在“平衡和失衡”的问题上,甚至可以说,这是本书的主线:整个世界经济因为失衡问题而爆发危机;美国人因为过度消费而负债累累,增长乏力;中国经济也因为失衡问题面临一个不确定的将来;中美之间的关系也因为贸易失衡而危机重重。
    罗奇相信,要解决温家宝总理对中国经济发展“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担忧,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推进中国经济的再平衡过程,换句话说,中国经济应该从出口和投资导向型增长模式转为内需拉动型增长。而且,罗奇还尖锐地指出:“与我过去几年的分析相悖的是,中国消费者并没能推动这种再平衡进程的来临,至少现在我没能看到这种趋势。”
    为什么罗奇没有看到这种趋势的来临,是不是罗奇和大多数人一样,只看到问题的表面,而没有深入本质,而本质的问题应该是“消费不足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难道是中国人不愿意生活得更好吗?不回答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不了失衡问题。
    仅仅提出来需要转变是没有用的,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显不出什么能耐。罗奇应该好好研究一下自己的疑问:为什么中国的这种转变没有到来?怎样才能促使并加快这种转变的到来?
    既然罗奇也没能给我们一个答案,这个答案必须由中国人自己解决。洋和尚虽然好念经,土医生才能医好地方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