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财讯正文

京沪高铁IPO坚定险资长期战投角色不变中国平安全面支持实体经济建设

作者:胡金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01-17 17:08:41

摘要:从投资代表产业升级换代的药明康德与宁德时代,到实体经济中的高速公路资产包和中集车辆,再到今天的京沪高铁成功上市,保险资金从未缺位,而其扮演的战略投资人的角色也未曾改变。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从投资代表产业升级换代的药明康德与宁德时代,到实体经济中的高速公路资产包和中集车辆,再到今天的京沪高铁成功上市,保险资金从未缺位,而其扮演的战略投资人的角色也未曾改变。

1月16日,京沪高铁(601816.SH)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敲钟挂牌,完成IPO重要历史进程。《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在完成上市后的京沪高铁股比构成中,中国铁路投资有限公司占股43.39%%,以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平安资管")为代表的保险资金联合体占股9.98%,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占股6.24%,上海申铁投资有限公司占股4.57%。

保险业内资深人士对本报记者分析指出,京沪高铁的上市将有助于实现铁路优质资产资本化、股权化、证券化经营,促进国铁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规范市场化经营管理机制,改善铁路资产盈利能力,实现中国铁路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而当初设立的"平安--京沪高铁股权投资计划"是以中国平安为代表的保险资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依据相关政策法规,创新开拓实践、勇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实践,是保险资金首次以股权投资计划方式投资具有国家重大战略价值的基础设施项目。它不仅发挥了保险资金大规模、长期限的投资优势,更是保险资金市场化参与中国铁路投融资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

险资坚定支持京沪高铁

根据资料显示,京沪高铁总投资高达2209.4亿元,在这其中,保险资金扮演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投资者和坚定支持者的角色。

《华夏时报》记者梳理发现,2006年原保监会出台《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试点管理办法》,明确保险资金可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2007年,京沪高铁项目获得国家批复开工建设,国务院部署了政府主导、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筹措建设资金的总体思路,原保监会积极贯彻并推动合格保险机构市场化参与京沪高铁项目投资;2008年6月,经原保监会审批,平安资管作为牵头人和受托管理人,发起"平安--京沪高铁股权投资计划"牵头国内7家大型保险机构共投资160亿元。

京沪高铁项目也打造了诸多的业界第一,具体而言,是中国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一股权投资项目、是保险机构以股权方式投资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的第一单,也是保险机构参与国企混改的第一单,是保险业首次联合投资国家级大型基建项目,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值得关注的是,在投资之初,中国平安立足于京沪高铁作为"十一五"建设重点规划项目,影响深远而多元的判断,给予了总额度高达63亿元的支持,并在探索精神和社会责任的推动下,牵头七家保险资金,联合投资160亿元,助力这一国家重点项目向前迈进跨越性的一步。

"京沪高铁项目作为惠及国计民生、强化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项目,保险资金的进入不仅仅能够拓宽保险资金的使用渠道,也能够充分发挥保险这一金融业态服务国家实体经济的天然职能。"对此,中国平安相关人士受访时也指出,此次京沪高铁正式敲钟挂牌,一方面,优化铁路资产结构,走向负债加资本运营的资本化市场运作模式,促进国铁企业混改和资本运作的规范化和透明化,进一步实现铁路事业在管理模式和市场机制转变的多层创新;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基础设施高速发展,国家顶层战略再获实质性落地的优异成效,帮助大量民众缩短出行时间,旅客生活幸福指数再上新台阶;同时,以长期支持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中国平安为代表的险资投资目标精准,获得周期性回报利好,一举获得三赢局面。

事实上,以险资为代表的战略投资人作为京沪高铁的第二大股东,其持有的股票锁定期为12个月,外界对于京沪高铁上市以后险资是否考虑择机减持套现也颇为关注。

对此,中国平安明确表示,京沪高铁具有独特的线位优势,是中国最优质的铁路资产之一,中国平安非常看好京沪高铁项目的未来发展前景,目前无减持计划,并将会长期助力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从基建到纾困民企持续多元支持实体经济

不仅仅是京沪高铁,《华夏时报》记者也了解到,多年来以中国平安为代表的保险资金通过股权投资计划、债权投资计划等多种金融形势,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在完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铁路、公路、轨交等交通设施搭建、改善层面,仅中国平安一家就将超过200亿的资金支持到相关项目投产建设中。

2015年,中国平安投资中国铁路发展基金145亿元,用于国家批准的铁路建设项目,成为保险资金股权投资铁路事业的重要典范;同时,先后以债权投资计划形式参与投资赣铁集团、湖南铁投、贵州铁投等重大项目,累计金额超过280亿元,有力地支持中国基础设施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7年,平安集团与广东省政府共同发起成立规模1500亿元的"广东平安发展基金",用于投资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智慧城市、高快速铁路、城际铁路、机场等设施建设。随后,平安牵头成立"天津地铁债权投资计划",参与认购60亿元,帮助天津地区轨道交通建设,给民众出行带来更好的体验。险资在一次次对基础设施项目的精准判别上,实现了有的放矢。

此后,中国平安更是以多种金融手段,帮助政府、大型国企防范风险,纾解民营、小微企业融资之困,服务国家战略、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

其中平安寿险、产险充分发挥险资优势,通过地方政府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券、基础设施债权等方式,投入超过7560亿元保险资金支持优质企业经营发展;平安信托聚焦中西部民生项目,健康、环保及先进制造等重点产业,投入实体经济规模超3127亿元;平安银行积极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体经济发展,截至三季度表内外授信总融资额3.2万亿元,发放实体贷款总额2.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36亿元。其中,民营企业贷款余额5857亿元,在"民营+国有"企业贷款余额中占比74.50%;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037亿元。平安证券通过股/债权、资管和专项纾困计划,投入3538.3亿元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平安租赁服务21000余家小微企业,投资超过200亿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租赁难题。

此外,在科技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层面,中国平安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项国际领先技术,打造针对实体经济发展多重痛点的综合性一体化解决方案。

今年初,刚刚登陆美国资本市场的金融壹账通充分利用广东省的"数字政府"数据资源,在平安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先进金融科技手段,搭建"广东中小融平台",着力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为企业提供多维度商业信用画像,量身订做提供供应链融资、贸易融资、知识产权融资等多种融资方案,并帮助金融机构强化风险管理能力、提高金融服务效能。

中国平安相关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一方面,对于未来支持国家实体经济发展,将继续加强投资创新能力建设,践行价值投资理念,做资本市场的价值挖掘者、发现者和引领者,推动资金运用与支持实体经济双赢,更好的服务保险主业;另一方面则发挥平安综合金融平台优势,积极寻找优质实体投资项目,主动加强与实体经济联系,主动契合国家经济发展、区域开发、产业升级战略,创新投融资机制,围绕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军民融合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支持一带一路建设、雄安新区建设等主题寻找投资机会,让实体经济成为资金运用业务的可靠承载体,努力实现互利共赢。用足、用好、用活监管政策支持保险资金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拓展投资实体经济空间。

金融优势助推直接融资 科技能力强化风险识别

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国家重点工程,是惠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高效助力沿线省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体经济的未来发展空间已经成为中国未来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经济韧性能否增强以及能否获得高权重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因素。

保险业内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险资持续坚定投入交通基建、水电工程、小微企业、海洋工程等重点项目,一方面有效拓宽了保险资金的使用渠道,另一方面也能够充分发挥保险这一金融业态服务国家实体经济的天然职能。此外,更为重要的是,从社会资金的运行和投入来看,依托金融机构进入一二级市场及企业债,打通多元直接融资渠道和方式,能够实现资金的高效运转和精准投资,有效去杠杆、稳杠杆。

在刚刚开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金融去杠杆的任务基本完成",而稳杠杆始终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基调和任务。

一位资深非银分析师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以险资通过多类渠道注入实体经济为例,社会资金即可通过专业的金融机构进入一二级市场及企业债市场,就是以直接融资的方式帮助融资主体降低融资成本,提升融资效率,是去杠杆和稳杠杆的有力手段。

而平安作为专业的资本运作金融机构,不仅在京沪高铁的单一案例上,在过往许多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高速公路、轨交建设等项目上都依托直接融资模式帮助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实现了面向社会资金的直接融资,同时,在以宁德时代、药明康德等为例的医疗、科技等创新产业领域,中国平安也通过保险资金直接投资的方式支持中国尖端科技发展。

"金融机构通过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实现融资主体对社会资金的直接融资,最终可获得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自身投资收益提升以及宏观经济去杠杆的三赢格局。"上述非银分析师进一步指出。

国企混改是盘活国企资产、理顺生产关系、降低杠杆率、提升经营效益的重要方式。以中集车辆项目为例,继2015年入股后,2017年12月,中国平安再出资8.18亿元受让中集车辆集团10.77%的股份。两次投资后,中国平安合计持有中集车辆集团约27.6%股权,成为中集车辆集团的第二大股东。

重点项目的精准判别和持续落地,背后离不开专业的投资能力和强大的风险控制能力。近年,平安持续运用新科技、大数据模型,实现对宏观经济的预测,对企业风险的深度识别,投后跟踪,实现对优秀企业的精准识别,降低企业融资风险的同时,降低保险资金风险。

据悉,平安利用大数据和知识图谱,神经网络算法等前沿人工智能科技,致力于"AI+宏观经济研究",为精准预测宏观经济趋势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并创新性地把"AI+大数据方法"与经典经济学和投资理论相结合,建立了最先进的量化分析和AI体系,摆脱了传统决策模型对人工提取模式的依赖。

此外,在企业风险识别层面,中国平安作为最早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于风险管控领域的金融机构之一,构建了一套符合国际最高标准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251"风控体系,并搭建了智能化管控平台,即平安智风控(iRisk),作为面向全用户的一体化、智能化、场景化的AI风险管理平台,通过交互分析平台、AI工具平台、数据标签平台实现功能落地,实现智慧风控和精益管理。

编辑:蒲巧云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