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汽车正文

中国车市合资时代新异动

作者:王瑞斌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12-27 15:27:08

摘要:中国车市合资路径不再线性,开始变得割裂,改革开放40年顺风顺水的合资时代开始出现异动、分层。

中国车市合资时代新异动

■王瑞斌

几乎可以说从2005年开始的中国汽车高速发展阶段在多年的饕餮盛宴之后,如今景象颇有些杯盘狼藉收拾残局的意味,但又有些许的不同。

合资车企酒酣耳热的热闹情形仿佛就在昨日,年销百万的盛景如过眼烟云。铃木毅然退出、DS进退两难,年关难过;BBA豪门也开始宣布大幅的裁员计划;一边是传统燃油车市颓废,一边是新四化带来幻境,焦灼的车企既要咬紧牙关活下去,还要抬头观望新四化的希望。

中国车市合资路径不再线性,开始变得割裂,改革开放40年顺风顺水的合资时代开始出现异动、分层。

今年下半年,有两件事值得注意,第一件是丰田牵手比亚迪,共同合作推出新能源汽车,双方技术对等,比亚迪擅长纯电动,丰田的优势是品控。第二件是,戴姆勒有意增持北京奔驰股权至75%,而北汽集团则入股戴姆勒5%股份,相互参股为彼此的需要提供支持。

合资车企新变化

简单直接地分析目前合资企业的发展状况似乎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黯然离场,以铃木和DS为例,前者已经退出中国市场,后者发展已难以为继,以现状来看还需要中方不断输血维持经营;第二类是步步登高,以宝马增持华晨宝马首开先河,从而推倒了合资企业中外方增持股比的多米诺骨牌,宝马之后戴姆勒,大众和丰田前赴后继。第三类则是平起平坐,以宝马长城和比亚迪丰田为代表的后时代合资企业,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长城也好还是比亚迪也罢,两家车企均能为新的合资车企带来“技术价值”,这在过去是不曾有过的事情。

这三类合资车企共同反映出一个现实,即躺着赚钱的日子在未来将一去不复返,因技术和市场的对等成为合资时代的新变数。

以长安为代表的中方车企,率先感受到了失去“利润奶牛”的感受。受长安福特销量的大幅下滑,2018年长安汽车净利润直接缩水90%以上,而股价也由年初的每股9元跌至6元多,此举引发众多投资机构下调长安汽车的评级,由增持降为买入。

此外,PSA与FCA同样在国内表现不佳,而他们的合作伙伴,东风集团和广汽集团均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北汽和上汽表面平静如水,实际却“深陷焦虑”。戴姆勒正寻求收购其在中国合资公司北京奔驰的多数股权,有意将比例从目前的49%提高到75%。而大众掌门人迪斯在2019年大众年会上表示,正在计划对在华几家合资公司的股比进行调整,谈判正在进行,预计2019年底或2020年上半年对外公布结果。

与长安汽车一样,北汽90%以上的利润来自北京奔驰,如果戴姆勒增持成功,2022年后北汽的营收与利润均会受到巨大影响。

后合资车企时代

早期合资企业模式基本一边倒,外方出资金、出技术、出管理,中方出政策、出市场、出厂房。至于产品的研发制造和产品导入,基本控制在外方手中。

而后合资车企时代有几个显著特点:1.电动化,2.强强联合,3.全球化视野,4.技术对等。

无论是吉利Smart也好,还是宝马长城也罢,Smart与电动化的mini都属于小众车型,而这也证明了,后期的合资车企,再也不复一汽、上汽那类巨型规模。而吉利、长城和比亚迪均属于自主品牌的第一梯队,这也自然成为了优先合资的目标群体,强强联合也成为了后合资时代的一个重要体现。

此外,全球化也是后合资时代的一大特性,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光束汽车合资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全球化,它未来的产品不仅要提供中国市场,还要出口到全球市场,这是光束汽车的全球化。”

有业内人士表示,此次新合资是以平等与互补为基础的新合作,“后合资时代”趋势的加速,也将告别“以合资为主,以技术换市场”的合资1.0时代。此次光束项目的启动,意味着合资2.0的时代真正开始。

而吉利牵手Smart,目标同样是全球市场。Smart作为知名品牌,在世界各地都有销售渠道,而这也是吉利所需要的。需要留意的是,在此次合作中,合资公司总部设立在中国,并且由双方共同持有50%的股权,除了设计外,研发、生产、销售都是吉利主导,这样的合作方式,在中国是第一家。

而比亚迪与丰田的合作,则开创了自主品牌“技术对等”的先河。自今年7月19日,比亚迪与丰田签订合约,官宣共同探讨纯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的开发后,11月7日,双方就合资成立纯电动车研发公司正式达成协议,二者各出资50%。

在合作细节上,双方将共同开发轿车和低底盘SUV的纯电动车型,以及丰田旗下车型所需的动力电池。未来双方合作车型将使用丰田品牌,计划2025年前投放中国市场。

丰田为何选择比亚迪,背后离不开比亚迪在新能源市场的深耕。比亚迪最早从电池产业起步,逐渐掌握了电池、IGBT、电机、电控等电动汽车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如果再加上整车研发和制造,比亚迪可能是全球唯一一家掌握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的企业。

后合资时代合作的车企均为新能源汽车品牌,在特斯拉独立落户上海后,外资车企压力山大。虽然外资可以独立门户,但在市场开拓、政策导向、用户定位甚至技术支撑,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还需要中方合作伙伴的支撑。

编辑:于建平 主编:赵云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