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迪拜危机难改农产品长期趋势

作者:笔夫

来源:

发布时间:2009-11-27 22:32:02

摘要:一连串的事件已经令国际国内金融市场脆弱不堪,沪深股市一周内有三个交易日呈现放量暴跌,这不能不累及到商品期货市场,国内主要商品在本周最后两个交易日大幅回调,动摇了市场的人气。但是,笔夫认为,恐慌过后,大宗商品特别是农产品仍将恢复牛市格局,长期走势不容怀疑。

 

笔 夫

   一连串的事件已经令国际国内金融市场脆弱不堪,沪深股市一周内有三个交易日呈现放量暴跌,这不能不累及到商品期货市场,国内主要商品在本周最后两个交易日大幅回调,动摇了市场的人气。但是,笔夫认为,恐慌过后,大宗商品特别是农产品仍将恢复牛市格局,长期走势不容怀疑。
    虽然调整看上去是外力使然,但一些品种的确前期涨幅过大,自身存在回调的压力,在周边市场的影响下,将会走出短期的调整行情。但是,这种调整不应该是本轮上涨的终结,相反,中长期趋势仍然不会改变,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农产品期货,因为尽管经济复苏并不顺利,但粮食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新一期《经济学人》杂志的封面文章是《怎样养活全世界》,讨论粮食安全问题,在序语第一段开篇说:1974年,当时的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罗马世界粮食大会上告诉全世界,10年内,我们将不会让孩子们饿着肚子去睡觉。
    而35年后的今天,当联合国粮食安全大会再次在这里召开的时候,全球多达10亿人不得不饿着肚子睡觉。全世界的首脑除意大利总理外都躲着不愿参加这次会议,西方国家拒绝彻底解决饥饿问题的任何方案,致使会议主席不得不以绝食进行抗争。
    这到底发生了什么?
    笔夫比较两个时间的共同点发现,当年基辛格夸下海口的时候,正赶上全球石油危机爆发,他也许没有预见到,石油危机所导致的全球通货膨胀会将更多的人口带入贫困,而这一次,也许是世界各国首脑均已预见到,即将到来的通货膨胀将不会亚于上个世纪70年代,因而对于全球粮食问题的责任持逃避态度。
    通胀预期使得各国普遍对本国的粮食安全提前作出安排,2007-2008年粮食价格高峰时期,一些东南亚国家禁止本国出口稻谷,这让全球最大水稻进口国菲律宾刻骨铭心,近几周,这个国家一口气进口了150万吨大米,全力应对可能到来的粮食涨价。
    虽然经历了2007-2008年的大涨,但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的严重性被接下来的金融危机所掩盖了。金融危机爆发前,由于新能源法案的推进,美国兴建了大量的乙醇工厂,但是2008年中,国际原油价格出现大幅下跌,许多乙醇工厂停产或倒闭,从而使美国玉米出现大量过剩,带动全球农产品价格跌入谷底。但是,这样的现状难以持续,国际原油价格已经迅速拉回到70美元以上,再次回到加工乙醇的利润平衡点之上,如果油价再次上行,那么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又将出现。
    当前农产品价格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于美国可再生能源政策是否将得到延续,美国国会将在未来几周审议是否继续给予乙醇工厂每加仑补贴1美元的政策,这项政策对于这些加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至关重要,它将直接决定美国可再生能源对玉米和大豆的需求量。目前来看,国会有可能延续这项已经执行了五年的诱导政策,但是可能会修改某些执行细节。这符合奥巴马及其党派的一贯主张和政策。美国业内人士直言,取消既有政策对新能源产业将是灾难性的。
    中国政府对农产品的补贴政策也已经取得了实效,今年最新的收储政策使得大豆价格再次逆市飞扬。2007年之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已经陡然升高,油价高企导致柴油价格居高不下,化肥价格也持续攀升。农业劳动力成本亦是如此,在北京,一个普通农民工进城打工的工资已经达到了4000-5000元,这已经大大高于在城市工厂固定工人的平均工资水平,以这样的劳动力价格所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其价格还想回到三年之前,那怎么可能呢?
    本周,伦敦美元的隔夜拆借利率已经低于日元,这使得美元成为全球成本最廉价的资本来源。廉价的美元对全球金融市场构成巨大的、持久的冲击,热钱持续大量涌入新兴市场国家,使得这些国家资产价格无限膨胀,经济实际上面临比危机前更大的考验。
    退出激进的经济刺激政策的话题已经讨论了近半年,但是实际上全球各国均没有将这项计划付诸实施,美联储近期更是明确表示,不会立即改变低利率政策。
    中国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决定今年年初以来的经济政策是否需要些许改变,但目前市场的普遍共识是,中国货币政策缺乏进行大幅修正的必要条件,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积极财政政策可能得到延续,最近的迪拜主权债事件可能使得这种可能性得到加强,表明全球金融危机的伤痛难以短时间内痊愈,这会断绝一些人试图改变货币政策的念头,会使中国领导人提高继续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不过,迪拜危机的另一个启示是,房地产泡沫,不管它生成的时候是以何种美丽的借口出现,最终是要破灭的,就像如今中国正在生成的房地产泡沫一样,地产商为这个巨大泡泡编织了无数动人的故事,但是,其最终也是要破灭的,决策层如果不能及时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其后果是难以估量的,在继续促发展的同时,防止房地产市场过分膨胀是当务之急。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