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特殊群体 传播大美中国——《这里是中国》纪录片及图书无障碍版权捐赠仪式在京举行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12-02 21:25:26

摘要:2019年12月2日,“国际残疾人日”前一天,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机关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捐赠仪式。人民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北京中视雅韵文化传播中心共同践行文化助残理念,向中国残联捐赠纪录片《这里是中国》及同名图书无障碍版权,为特殊人群献上一份文化大礼。

心系特殊群体 传播大美中国——《这里是中国》纪录片及图书无障碍版权捐赠仪式在京举行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关爱关注残疾人,不仅要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

2019年12月2日,“国际残疾人日”前一天,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机关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捐赠仪式。人民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北京中视雅韵文化传播中心共同践行文化助残理念,向中国残联捐赠纪录片《这里是中国》及同名图书无障碍版权,为特殊人群献上一份文化大礼。

现场嘉宾表示,这一举措将对外传播与文化助残相结合,既讲好中国故事,又关爱特殊人群,发挥了文化精品的双重公益价值。

据了解,《这里是中国》是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重点项目,也是“中俄媒体交流年”框架下的重点项目,由北京中视雅韵文化传播中心、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俄罗斯RT电视台联袂打造,以中、俄、英等多种语言在俄罗斯RT电视台、CCTV等国际主流媒体播出,荣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18年度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推优项目之‘优秀国际传播奖’”。

纪录片《这里是中国》:以跨文化影像讲好中国故事、服务“一带一路”

2017年4月4日,《这里是中国》第一季开播仪式在中国驻俄罗斯联邦大使馆隆重举行。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俄罗斯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扎哈罗娃等出席活动并给予纪录片高度评价。令人赞叹的重庆立体交通、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中国智造、萌化人心的大熊猫,在富有中国元素的乐声中,一个个中国故事在全世界的荧屏上演……据俄罗斯RT电视台收视率报告显示,自2017年首播以来,《这里是中国》第一季网上网下收看人次达8.6亿。

2019年6月3日,《这里是中国》第二季开播仪式在中国驻俄使馆举行,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晓晖、俄总统办公厅第一副主任格罗莫夫、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等共同为开播仪式剪彩。王晓晖在致辞中表示,中俄联袂打造大型系列纪录片《这里是中国》,是双方媒体积极响应两国元首号召、深化交流合作的实际行动。该片第一季于2017年在两国播出后产生强烈反响,成为“中俄媒体交流年”的标志性成果。在习近平主席即将对俄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举办《这里是中国》第二季开播式、第三季签约式和主题图片展开幕式,对于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推动中俄媒体和人文领域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与以往本土制作的外宣作品相比,《这里是中国》通过中俄合拍方式引入国际观察视角,着重介绍中国版图内新旧丝路上发生的各种故事,既聚焦中国智造、中国创造,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主流;又展示中国京剧、中国功夫、中国雕刻等传统文化精髓,推动文化交流互鉴,更加有利于跨越文化差异,让国外受众“无障碍”地理解古代“丝绸之路”为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感受今天“一带一路”建设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图书《这里是中国Ⅰ》:以精品化图书定格经典影像、传播大美中国

据记者了解,图书《这里是中国Ⅰ》最初由北京中视雅韵文化传播中心授权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出版,以纪录片《这里是中国》第一季脚本为蓝本,立足“定格经典影像、传播大美中华”,进行延伸阐述和出版加工,同时翻译英文版本,以同名图书接力讲好中国故事。今年10月图书组稿过程中,人民出版社倾情加入,两社随即与中视雅韵达成意向,将持续跟进纪录片《这里是中国》第二季、第三季,合作出版《这里是中国》系列图书,共同把这一视听经典打造成出版精品。

WechatIMG4857.jpeg

《这里是中国Ⅰ》承袭纪录片精髓,从“聚焦”“深度”“视角”三个方面入手对原内容进行图文转化,在生动呈现中国符号的同时,注重对中国元素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挖掘,力求“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思想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向世界传播真实、立体、全面的“大美中国”形象。为保持纪录片影像魅力,书中保留了300幅高清精美插图,力求向中外读者隽永地展示中华悠久历史与璀璨文明,讲述中国当代发展奇迹与平凡故事,以静态视角诠释中国之美。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原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为本书倾情作序,熊猫频道中心总监衣炜、非遗东阳木雕传承人黄小明、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张延利等多位权威专家对有关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图书出版过程中积极申报中宣部对外传播项目,以其特殊背景和创新立意,入选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图书对外出版项目,给出版社和编辑人员带来极大鼓舞。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负责该书编辑工作的房远、周玲告诉记者,出版社从今年6月确立选题开始,就把《这里是中国Ⅰ》作为重点图书,单独召开选题会进行深入研究、确定编辑思路,专门成立项目组打磨图文内容、优化编辑体例,邀请广电总局国际司和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做好英文版翻译,邀请“中国最美的书”获奖设计师承担封面设计任务,在内文排版、装帧印制等方面都按照较高标准打造,确保成书后与纪录片保持同等品质、受到读者欢迎。

在编辑和翻译过程中,对于中、英文两个版本各自如何定位,曾有过多种思路。责编开始倾向于把中英文合成一本,与纪录片一样主打对外传播,同时面向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发行。在与人民出版社同事研究出版方案过程中,考虑到中英文合订将大大增加成本,可能影响国内读者单独购买,最终确定分中、英文两本单独出版,中文版主要面向国内读者,同时兼顾有一定中文基础或学习中文的海外读者;英文版主打对外传播,已列入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出口重点书目。此次向中国残联捐赠的无障碍版权及100套图书,均包括中英文两个版本,也是为了兼顾国内外残障读者阅读需求。

无障碍版权捐赠:以公益性传播践行文化助残、关爱特殊群体

在《这里是中国》纪录片及图书无障碍版权捐赠仪式上,中央宣传部国际传播局副巡视员田哲一、中国残联宣文部主任郭利群先后发表致辞,北京中视雅韵文化传播中心董事长何渊向中国残联捐赠纪录片《这里是中国》无障碍版权,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副社长任道远、人民出版社总编室副主任张双子共同向中国残联捐赠图书《这里是中国Ⅰ》无障碍版权。此次捐赠仪式由中国残联宣文部副主任王宏伟主持,中国盲文出版社副总编沃淑萍等出席活动。

WechatIMG4856.jpeg

中央宣传部国际传播局副巡视员田哲一在致辞中对此次捐赠活动表示了肯定。他认为,在国际残疾人日到来之前举行捐赠活动具有独特意义,《这里是中国》作为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重点项目,为中国国际形象的传播起到了突出作用,是中俄两国媒体合作的成功典范。《这里是中国》无障碍版权的捐赠对于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助残氛围起到了良好示范效应。

中国残联宣文部主任郭利群在致辞中对此次捐赠无障碍版权的机构表示了感谢。他表示,介绍中国的外宣产品对残障人士适用性强,捐赠《这里是中国》纪录片和图书无障碍版权,是在世界残疾人日到来之际送给残障人士实实在在的“文化大礼”,有助于进一步丰富残疾人群的精神文化生活,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发挥示范效应。随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到来,残疾人在精神层面会有更多需求,希望广大文化单位能够给予更多关注,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精神文化产品支持,进一步激发残疾人的爱国精神和创作热情。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副社长任道远在发言中首先感谢中国残联对图书《这里是中国》的认可。他认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出版纪录片《这里是中国》同名图书,就是为了把其中的中国元素、中国精神凝固下来、传播出去。通过此次捐赠,《这里是中国》能够被国内外残障人士所接受,为图书赋予了更为深远的社会效益和公益价值。他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在对外传播和文化助残方面加强与人民出版社、中视雅韵的合作,更好发挥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在视听内容出版方面的优势,努力为残障人士提供更多优质无障碍版权内容。

人民出版社总编室主任张双子认为,关爱残疾人不仅要从物质上给予帮助,也要从文化上给予丰富。此次捐赠仪式能够帮助残疾人进一步打开眼界,了解中国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

中国盲文出版社副总编沃淑萍对捐赠方表示了感谢,并重点介绍了中国盲文出版社无障碍影视工作以及其他无障碍化阅读工作的进展。她认为,《这里是中国》为盲人看中国看世界提供了更精彩更丰富的视角,让他们能够进一步感知美、创造美。

北京中视雅韵文化传播中心副总裁曲宁代表纪录片《这里是中国》摄制组,对各方面给予纪录片的关注表示感谢,并衷心希望此次捐赠的纪录片和图书能够让更多残障人士感受中国文化的美好。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