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汽车正文

宝马深化在华战略 打造绿色新能源生态

作者:王大勇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11-25 21:54:01

摘要:到今年年底,预计将有超过50万辆BMW新能源车行驶在全球各地,并计划到2021年底在全球范围内完成交付100万辆电动汽车,继续推动新能源市场和生态的发展。

宝马深化在华战略 打造绿色新能源生态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大勇 上海报道

在向未来出行转型的道路上,宝马集团不断深化中国战略,稳步行“2+4”战略性举措,积极推动新能源生态业务发展。11月17日,第24届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在外滩金牛广场鸣枪开跑。作为这项国际田联金标赛事连续七年的合作伙伴,宝马携纯电动BMW i3快充款担纲官方计时引导车,以创新的绿色驱动技术助力每一位跑者实现更优秀的成绩。

新能源中国销量突破5万辆

2019上海马拉松对于BMW i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里程碑。此次上海马拉松现场,宝马新能源车家族纯电动BMW i3快充款、创新BMW i8敞篷跑车、BMW 5系插电式混合动力和BMW X1插电式混合动力等车型悉数亮相。这些车型在各个细分市场中均表现出众,展现了宝马不断致力于探索、贴近客户需求,向未来出行转型的创新成果。

早在20世纪70年代,宝马集团便以其首款电动车BMW 1602e担任马拉松项目引导车,以清洁的零排放科技在前方领跑。而在之后的近50年中,宝马从未停止在电动车领域的开拓创新,始终以全面的电动出行战略领先行业发展。

上马前夕,BMW新能源汽车在中国销量突破5万辆,宝马在了解和满足新能源特定需求方面拥有了扎实的经验积累,通过对大量的实际驾驶习惯和用车行为的分析,不断优化现有的产品。

目前,宝马集团正聚焦“以客户为中心”,深化中国战略,不仅以人为本打造出便捷可靠的新能源整体体验,更加速产品攻势,引领电动出行发展。明年,BMW iX3在沈阳投入量产,将“在中国,为中国,为全球”推向全新高度。到2021年,宝马下一代创新灯塔BMW iNEXT将面世,以面向未来的互联科技与自动驾驶技术带来全面突破的创新出行体验。

布局便捷安心新能源生态系统

目前,宝马新能源授权经销商网络涵盖中国400余家经销商,凡购买BMW品牌新能源车的客户均可获得免费充电墙盒以及免费的基础安装服务。同时,宝马集团公共充电网络现已拥有近13万根高质量充电桩,包括超过3万个直流快充电桩,均配有BMW云端互联APP一站式查找充电桩及快捷支付功能。到2019年底,国内6大城市的7座机场均开设BMW专属预约停车充电服务。超过150家BMW授权经销商品牌充电站将在2019年底前投入使用。

针对中国市场,宝马于2017年就在沈阳打造了集电池研发、生产及测试于一体的动力电池中心,致力于制造符合豪华汽车品牌要求的更具本土优势的高压动力电池。在不断深耕中国市场的努力下,位于沈阳的动力电池中心二期也顺利推进。同时,宝马在中国北方极寒地区展开冬季测试,针对电池性能、舒适性配置表现、操控性能等车辆全方位表现进行逐一测试,不断实现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突破。

加速新能源产品攻势

到今年年底,预计将有超过50万辆BMW新能源车行驶在全球各地,并计划到2021年底在全球范围内完成交付100万辆电动汽车,继续推动新能源市场和生态的发展。

在产品层面,宝马已经提供广泛的电动车产品阵列,并且以高速、稳定的节奏不断迭代升级。2018年跻身“中国最畅销的十大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两款高档产品也再度升级——新BMW X1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外观焕然一新,并率先采用业内领先的高能量密度811三元锂离子电池包,将纯电动续航里程提升至110公里,成为目前中国插电式混合动力市场中电动续航里程最长的车型;而新BMW 5系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数字豪华体验更臻新境,并在刚刚过去的10月继续保持豪华新能源车细分市场月销量冠军,是最受中国消费者青睐的BMW新能源车型。

11月14日,宝马集团全新电芯技术中心在德国慕尼黑正式启用。全新的电芯技术中心旨在推动宝马集团在电芯技术方面的发展,并将相关研究成果应用到生产过程中。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先生表示:“全新电芯技术中心将为宝马集团带来独特的优势:以BMW i3使用的现款电芯为例,到2030年,我们将实现电芯的能量密度翻番,从而为我们的客户提供两倍的纯电续航里程。”

随着宝马在电力驱动技术方面的快速发展,到2023年,宝马计划向市场提供25款电动车型,其中半数为纯电动车型,比原定计划提前了两年,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如今,宝马不负众望携旗下电动汽车引领绿色出行潮流,展现了领先的前瞻科技、丰富的产品阵列与便捷的绿色出行服务,以实际行动加速推动新能源时代的到来,迈向更加绿色的未来出行。

编辑:于建平 主编:赵云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