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书记”张运波:用健康人一半的身高丈量全村致富新高度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11-18 09:22:44

摘要:在健康人的一半高度,张运波不光自己看到了美丽的风景,更是带领着全村的残疾人,走向了人生的另一个新高度。

“轮椅书记”张运波:用健康人一半的身高丈量全村致富新高度

张运波带领农户研究水稻种植品种和订单销售情况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长春报道

时至冬季,东北农村已进入“窝冬期”,然而,49岁的张运波仍享受不到半刻清闲。身为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朝阳乡团林子村党支部书记的他坐在轮椅上,每天忙碌地统计着来自各地的农产品订单,带着村民修整大棚,为明年种出更好的蔬菜做准备。

“自打年轻的时候起,我就有一个劲儿,就总想着咋能把日子过得好起来,然后,有能力帮助更多的人。那个时期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挣钱,我则选择坚持留在农村实现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带领全村百姓从扶贫、脱贫到致富,走了整整20年。”11月11日,张运波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更多残疾人就业,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据记者了解,团林子村位于吉林省长春市下辖的德惠市朝阳乡,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该村的经济发展一直相对落后,尤其是村里的十余户残疾人家庭,生活一直很困难。

一场车祸将救助重点向残疾人倾斜

张运波生于70年代初,虽没经历过缺衣少粮的年代,但家里祖祖辈辈以种玉米为主,兼种小麦和高粱,一年到头期盼的就是把家里种的粗粮卖了,换点儿年节能吃得上的大米细粮。同时,家里一共有八个孩子,张运波排行最小,如何让这一大家吃饱穿暖仍是一个大难题。那时候,张运波就是靠着乡亲们东家一碗米、西家一碗面的帮衬才长大成人。

为此,张运波的父亲临终前就叮嘱他:“老儿子,你有一天一旦日子过好了,可别忘了救济过咱们的众乡邻呐!”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张运波不管做什么,心里都惦记着怎么为村里的农户寻找致富路,尤其是为村里的残疾人寻找脱贫路。

1998年,通过全民选举,张运波进入了村委会工作。当时,村民们买种子化肥等农资产品很不方便,他就开了个“农资商店”,主要是批发种子、化肥、农药,不仅在价格上低于市场价,村民们还可以赊账。即使资金流转困难时,哪怕他去贷款,也从不催要村民的欠款,更不多挣村民们一分钱。从那个时候开始,村民们有啥困难,都愿意来找他,张运波都会竭尽全力帮助解决。

2003年,张运波建起了水稻种植基地,创办了米业加工厂。2004年任村委会主任以后,他的干劲儿更足了,感觉责任更大了,2006年注册成立了吉林省江水人家米业有限公司。这期间,不仅给村里的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更是帮村民们解决了很多燃眉之急。那时,村里有看不起病的、上不起学的、种不上地的、娶不了媳妇的,张运波都会主动出资,帮助解决。

天有不测风云。张运波并非天生残疾,这个健壮的农村汉子因一场意外改变了人生。2007年,由于一次意外车祸,张运波颈椎第六节和第七节受损导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没有一点知觉,双手也丧失基本功能。

“医生告诉我,今后再也不能行走了,只能躺在床上度过余生。绝望之时,乡亲们纷纷来到医院看望我,鲜花从病房排到了走廊,厂里的负责人每天向我汇报厂里的情况,以此来分散我的注意力,大家在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对我的关爱。一想到4000多老乡,我暗暗给自己鼓劲:虽然身体不行了,但只要我脑子好使一天,只要乡亲们信得过我,我就要为他们做点儿事情。”张运波表示,从受伤到进行康复训练直至回家的6个多月时间里,他几乎没有停止过工作,当时60多人的厂子一天也没有停过工。

而通过这次经历,张运波对残疾人在社会上面临的困境更加感同身受。此后,他对残疾人的生活以及就业格外的关注。

“我本身就是残疾人,很清楚残疾人的需求,一时的救助改变不了什么,只有发展产业,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让他们自食其力,才能更有尊严地活下去。”张运波说。

产业脱贫使得全村过上好日子

经过艰苦的康复训练后,2008年1月末,张运波终于回到了家里,回到了村主任的岗位上。2010年6月,经过乡党委考核,党员和群众推荐张运波为代理书记,主持全村工作。

“当时,我觉得自己身体残疾,不适合做这项工作,再三推辞。但是,乡领导却说,虽然你坐在轮椅上,但是广大党员群众信任你,拥护你,乡党委认可你!面对党委和群众的信任,我承担起了这份重任。”张运波表示,时至今日,他依然清晰的记得,在召开全村党员和群众代表大会公布任职的那天,下着瓢泼大雨,当家人推着他进入会议室的时候,在场的党员和村民都站起来鼓掌,看到那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他心里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鼓舞。

那一刻开始,张运波就下定决心,为了全村的父老乡亲,就是再苦再累,有再多的困难,也一定好好干,决不辜负乡亲们的信任。

张运波任职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修路。当时村里的路全是土路,到处坑坑洼洼,农户养鸡,鸡出栏时运不出去;孩子上学,家里的留守老人背着孩子根本拔不出泥脚,更别说村民的运粮问题了。要改变团林村屯道路基础差、群众出行难的现状就必须修路,村干部统一意见后,却遇到了难事,村里集体经济没有钱怎么办?面对全村人的期盼,张运波个人出资150万元,把所有屯的路全部修通,并铺上砂石和山皮石,达到了硬化标准,共修屯路1.6万延长米,绿化道路4万延长米。

村里的路是修好了,但要想打通村民们的脱贫致富路,得有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

2012年,张运波带领村党支部成立了“朝阳乡运波绿色稻米党员生产专业合作社”,鼓励村民加入合作社,以“公司+农户”的形式,签订种植合同,统一买良种,统一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合作社的成立不仅改变了普通村民的生活,更是让村里的残疾人找到了工作。除了水稻种植,张运波还开展了很多其他农业项目,旨为特意安置一批残疾人在合作社中工作。

同时,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张运波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产业脱贫政策上。如何发挥本村产业优势?如何因地制宜提升发展动能?如何运用创新思维提升产品附加值……经过潜心研究,张运波决定在1000多公顷的绿色农田中划出了110公顷,开辟了“半顷田”的私人订制项目。半亩地333平方米,一年能出220斤大米,足够一家三口的一整年食用。目前,私人订制在全国已经有北京、上海、杭州、昆明等30多个城市的固定客户群。

不过,东北是个季节性比较强的地区,冬季时间相对较长,为此,经过市场调研,张运波盖起了蔬菜大棚,开始种植黄瓜、西红柿、香瓜、豆角等蔬菜品种,结合市场需求,发挥大棚养殖的优势,加强了对一年收获两茬的西红柿的种植。

“我们安置残疾人就业,大都按小时记工,平均每人每月可多收入1千多元。比如,全村已有38栋蔬菜大棚,我们都会将一些简单的、不需要体力的活安排给残疾人,这样不光可以保障他们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更关键的是,让他们觉得自己有用,脱贫致富不能光靠等。”张运波表示,下一步,他将会继续扩大蔬菜大棚的面积,让更多的残疾人过上好日子。

据记者了解,现在的团林子村,村民都已住上了新房,并且,大都开上了农用车、面包车,半数以上的农家甚至开上了小轿车。同时,村里已有550个孩子考上了大学,而这些孩子中,不少都选择了返乡创业。

在健康人的一半高度,张运波不光自己看到了美丽的风景,更是带领着全村的残疾人,走向了人生的另一个新高度。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