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系列报道之二|“个税递延”入列深改12条 真的能惠及你吗?

作者:陈锋 梁银妍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10-22 14:39:50

摘要:养老目标基金获批之后,行业内外对其评价颇高。而今,个税递延政策迟迟未能落地,个人养老账户也未见声响,运营一年多的养老目标基金表现如何?面临哪些困境?未来,养老第三支柱业务又该何去何从?通过记者与数名业内外人士沟通交流,《华夏时报》推出六篇系列报道,试图勾勒出有关养老目标基金的现状,以飨读者。

系列报道之二|“个税递延”入列深改12条 真的能惠及你吗?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锋 见习记者 梁银妍 北京报道

养老目标基金刚推出来时,不少公募视其为“行业腾飞的标志”。有基金公司算了一笔账,假如一个人每个月只买50元的养老目标基金,中国4亿的员工,每个月有200亿元资金流入公募,日积月累,不可小觑。

事实上,推进养老目标基金的过程,困难重重。“大家预期太高了。”华东某公募基金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养老意识淡薄

不难发现,养老理念的匮乏,正是现阶段养老目标基金难以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达数年进行基金投资的一位市场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按照对于养老基金的理解,其用户画像应该为接受养老理念,且对养老有迫切需求的投资者。但现实情况是,多数投资者的养老观念并未真正形成。

富达国际同蚂蚁财富开展的《2019年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显示,其一,对于即将退休或已超个人理想退休年龄的受访者来说,人们开始储蓄的年龄明显太晚;其二,受访者预计的主要退休收入,首要选择仍为政府养老金;其三,尽管受访者有储蓄意愿,但鲜少有人为退休而储蓄。

富达国际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李少杰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国内尤其是年轻一代,在养老方面准备不足。第一,是意识问题,尤其是年轻人,对养老关注不多;第二,就算年轻人知道养老的重要,但没有急迫性,在他们生活里,有诸如赡养老人和抚养小孩此类更重要的事情,或更重要的消费去做;第三,养老知识的不足,比如对养老产品的不了解,或者对养老储备并不了解。

北京公募基金人士A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富达国际同蚂蚁财富的这个报告,所针对的人群是蚂蚁财富社群里的用户,也就是说,这部分投资者,已初步具备一些理财观念。那么中国投资者的养老观念,可能比报告中表现的更差。就算是金融行业内部,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可养老投资的价值,“这部分人不在少数。”

多数受访者所能达成的共识是,中国的养老投资理念还是很少,需要坚持不懈做投资者教育普及。

公募寄望个税递延政策

投资者养老观念淡薄,但合理避税是他们热衷的话题。一些公募人士认为,如果有“个税递延”政策,会不会更能吸引投资者呢?

如今,公募行业寄希望于个税递延政策,但尚未有“风声”传来。仅行业内流传的小道消息称,个税递延政策已完成,只待合适的时间发布。

尽管未有切实的政策出台,却一直有政策吹风。

2019年9月上旬,证监会推出“深改12条”,其中一条是“推动公募基金纳入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金投资范围”;2019年9月下旬,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副会长钟蓉萨在多个公开场合提到对养老目标基金产品的重视,并表示协会将继续不遗余力推动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早日出台,推动多层次养老金体系的协同发展。

上述北京公募基金人士A提到,2018年养老产品刚获批的时候,公司都是大力宣传,基本不计成本推进。大家预期是,2019年5月政策会出来,所以抢先成立一些产品,但今年5月份并没有出来,后来说8月份,但也没出来,“目前看,短期内是下不来了。”

据了解,机构一方面“热情下降”,另一方面又担心“其他公司仍在准备”,更担忧的是,“不知道哪一天,政策就突然下来了。”

个税递延对投资者吸引有限

但“个税递延”真的就能吸引到投资者吗?

某北京金融从业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税收递延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主要在于避税。如果纳税人购买了税收递延型的商业养老保险,则这部分工资收入在当时不用纳税,且有可能降低税档;最重要的是,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现在不缴税,到时候取出来再缴,相当于少缴税,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

2019年1月1月,新修订的个税法正式实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3500元提高至5000元,还可以享受6项专项附加扣除,主要有子女教育、继续教育、赡养老人、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就个税递延养老保险的试点经验来看,投资上限为每月工资6%或1000元。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9732美元,相当于月收入5600元左右。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8380元,相当于月收入5698元左右。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49575元,相当于月收入4131元左右。

综合以上数据来看,税收递延仅能够惠及一部分人。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在发展第三支柱的过程中,存在税制和税优资金的矛盾。个税门槛提高到5000元之后,很多中低收入者没有纳税义务。这就是税制跟税优资金的矛盾,税优给的是有资格的纳税人,没有资格纳税的人,没有积极性参加这个税优,或者根本就不想参加。以此逻辑来推,只有有纳税资格的人,才有积极性去参与税优的个人养老金产品的投资,就形成了门槛。

上述华东公募基金人士表示,从避税来讲,受益最大的应该是中高收入群体,就吸引力来讲,应该是一二线城市和新中产阶层,特别是收入在1万-2万元的群体。对于收入在2万元以上的群体,如果按照试点的投资数额,每月工资6%或1000元上限,“他们做这种养老资产配置也是有限制的。”

上述北京公募基金人士A提到,诸如此类的设计也会给中低收入群体带来困惑。中低收入群体,其实更需要做养老,但税收递延对他们来讲已经没有用,也就不具备吸引力。再者,如果中低收入者投资养老型产品时,本来不用缴税的,但在退休的时候,可能反而要缴纳税款。

“因此税优的制度设计十分重要”,另有公募基金研究员D提到,“也可以考虑一下税免。”

上述华东公募基金人士也反映,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讲,养老在未来更不能保证,所以他有潜在需求。但这个群体更大的问题是,收入基数小,能够投资的钱有限,更难说动他们。从销售难易程度上来说,中高收入者,特别是新中产阶层,对养老递延的显性需求更多,但人数十分有限。对低收入群体,尽管意义更为重大,但其认知和意识都较低,需要有制度性的设计来推进。

因此,如果制度设计不到位,税收递延到底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也是有待衡量的。但接受记者采访的多数公募基金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有政策总比没有好。”

编辑:刘春燕 主编:陈锋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