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健康正文

金融机构发力布局康养产业 分羹未来需求大爆发

作者:于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10-11 15:07:00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加深,养老服务需求爆发期日益临近,今年成为国内金融机构加紧布局康养产业极为关键的一年。金融机构加紧抢占康养产业市场,未雨绸缪未来养老产业爆发期。

金融机构发力布局康养产业 分羹未来需求大爆发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随着我国老龄化加深,养老服务需求爆发期日益临近,今年成为国内金融机构加紧布局康养产业极为关键的一年。

这个十一假期,在北京居住的王阿姨和老伴没有像以往一样去外地旅游,而是去郊区的一家康养社区参与体验一日游,其实康养社区也成为很多北京老年人日常休闲的新选择。

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发展扶持养老服务业之后,国家更频繁布局大健康产业,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鼓励康养产业的政策。

紧承产业政策的利好,今年以来,以险企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不断发力布局,加紧抢占康养产业市场,未雨绸缪未来养老产业爆发期。

王阿姨和老伴所体验的康养社区就来自国内一些知名金融机构。康养社区的市场空间巨大。

和君咨询合伙人、健康养老事业部主任曹卓君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目前国内还没有以养老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但是根据国外养老产业上市公司情况来看,它们对养老服务业布局水平非常高,未来金融机构等国内上市公司对养老产业投资并购会是一个现象级事件,会走向更加成熟的趋势。

大金融机构加快抢占市场

泰康、国寿、太保、平安等国内大型险企已经悉数入场康养产业,在尝试探索保险与养老服务业结合上展开竞赛。在既有的康养机构加快发展提质升级的同时,新加入者仍在不断推出康养产业发展规划。

合众人寿不久前与大股东中发集团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拟以7095万元的价格平价转让旗下科技服务公司,以提高资产利用效率,进一步聚焦养老等核心产业。

早在2010年起,合众人寿便开始布局养老;2013年10月,合众人寿建成了国内首家复合型养老社区,同期开始海外收购养老机构。

目前合众人寿已运营武汉、沈阳、南宁三地的养老社区,并收购数家养老院;子公司合众优年则整合旅居康养、度假资源,提供一体化旅居养老服务,于2017年正式推出“旅居疗养”业务。

早在2013年国家就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养老服务行业的支持性和引导性的政策,险资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成为健康养老产业的早期重要参与者,泰康、国寿、合众、太保等大型保险公司纷纷有重大布局。

泰康首当其冲,旗下CCRC养老项目泰康之家是国内第一个高端保险养老实体,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亚、苏州等重点城市投资建设大规模、全功能、国际标准的医养融合社区,让泰康成为国内险企布局养老产业的领军者。今年泰康之家已经开启了第16城的养老布局。

中国人寿的养老社区战略也日渐明确——筹备成立了注重医养结合的专项产业基金,努力打造“三点一线、四季常青”的养老养生战略布局。更于今年7月新成立国寿健康产业投资公司,专注于大健康领域的投资和养老领域的运营。

作为养老产业的新进入者,中国太保今年加速构建“保险+养老”生态圈,快速布局多个项目多条产品线。目前,太保成都、大理、杭州项目都已经进入落地阶段,包含城市CCRC养老社区和旅居型乐养产品。

此外,国内的投行、基金、资管公司等机构今年以来也频频动作,加快布局抢占养老市场,比如,由多家知名川企发起设立了川商文旅康养基金,基金总规模达到100亿元,据称,目前已储备省内外数十个康养项目。

曹卓君认为,国内康养产业已经整体从初创期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运营管理规范化,而且资本进入产业,投资并购加速产业资源整合,近几年逐步出现了一些区域性行业领头羊企业,一些连锁化、品牌化、规范化运营的康养企业凸显,只是在全国性范围内还没有形成占市场主导地位的龙头企业。

如何布局养老需求爆发期

这一轮险资领头的金融机构的大规模入场和布局,是迎接未来养老产业需求大规模爆发的积极布局。

对于目前险企的康养战略,曹卓君认为,泰康的“保险+养老社区+资管”模式成为典型模式,其他险企打法一样,但布局规模速度不如泰康。国寿当初想布局海南、北京、苏州等重点城市,目前只有一个苏州阳澄湖养老社区落地。

她认为,险企通过养老社区促进保单销售的设想,虽然也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要考虑落地布局养老社区的速度,这样保单客户才能有效转化成养老客户,同时考验企业后期运营的核心能力。

根据各机构对国内养老产业发展状况的统计数据,对于养老机构的盈利率说法不一,但普遍数据显示存在可持续盈利的困难。找到养老机构的可持续的赢利模式也是所有康养产业参与者必须面临的问题。

对此,曹卓君认为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养老机构的盈利问题。养老社区的投资周期长,可能需要三到五年,才能有一个前期投资回报,养老服务业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微利空间的行业,前期拿地成本、开发成本、融资成本都很高,一些民办养老机构的确面临着盈利难题。

不过,她表示近两年有的民办养老机构已经摸索到可盈利的模式,能够在一定的投资回收期内达到营收平衡,验证了营运模式是可持续回报的。原因在于这些养老机构定位准确,不会去做纯高端的、收费高的项目,不会动辄二三万的月费。

而定位于中高端的养老机构,如果前期控制住成本和投入,后期服务跟得上,偏重于医养结合,服务针对于刚性需求的失能失智老人,而不全是自理老人,并且收费强调性价比,入住率只要能够在一定时间段内达到70%也能到营收平衡。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面临养老服务业短期内赢利能力有限的问题,投资者看重的是财务回报,而养老行业属性是长周期投资,财务报表在一定投资期内不能调整为正,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

“相较前两年大规模的投资并购整合,2018年金融机构对康养产业投资有所放缓,但并不影响金融机构对整个行业的判断,会更加成熟理性的进入行业。”曹卓君认为,那些在短期内能够有盈利性,长期又有想象空间的养老项目将会更受金融机构青睐。

另外从前几年养老产业的投资并购案例来看,曹卓君表示有财务投资人从未来项目退出中获得一定溢价收益,但是单纯的财务性投资难以找到好的养老项目,也不能让养老项目发挥更大的价值,更希望能够找到有产业资源、产业品牌的互利的战略投资方,更加看重投后管理能力。

见习编辑:李茜楠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