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改革 中国特殊教育走上特色化发展之路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9-26 07:44:22

摘要: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是我国师资培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特殊师范教育走过百余年不平凡的发展道路,现在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机遇期。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改革 中国特殊教育走上特色化发展之路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上海报道

有这样一群特殊的老师,她们永远无法体会到桃李满天下的荣耀,甚至,手把手教了几年的孩子,依然不知道他是谁,这就是特教老师。

如果说,残疾孩子是折翼的天使,那么,特教老师就是在为这些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

“70年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无论是教育规模、办学条件,还是办学层次、教育质量,都有跨越式的发展,这其中特教教师的贡献功不可没。”9月25日,中国残联副主席、副理事长程凯在“2019年度‘交通银行特教园丁奖’的颁奖仪式”上表示,截至2018年底,通过各种形式接受教育的残疾学生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0余人增长到2018年底的66.59万人,特教学校从42所增长到2152所,专任教师已超过5.87万人。

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是我国师资培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特殊师范教育走过百余年不平凡的发展道路,现在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机遇期。

特殊教育法制化日益加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殊教育政策措施乃至立法频频发布,成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最核心推动力量。

早在1951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这份文件作为新中国教育体制纲领性文件,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即“各级人民政府并应设立聋哑、盲目等特种学校,对生理上有缺陷的儿童、青年和成人,施以教育”。要求各级政府都应设立聋哑与盲目类学校,这在中国历史上无疑是具有开创性的。相对于过去特殊教育自由无序的发展状态,新中国首次将其作为各级人民政府的一项工作要求而提出,从根本上奠定了特殊教育政府办学的新走向,其历史意义无疑是突出的。

此后,为了规范与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当时的教育部又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具体制定了1956年6月发布的《关于聋哑学校使用手势教学的班级的学制和教学计划问题的指示》、1957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好盲童学校、聋哑学校的几点指示》等一系列有关特殊教育教学与管理的指导意见,从而确立了特殊教育的基本教学原则,同时强化了政府的支持与保障力度。

在《关于1956年全国普通教育、师范教育事业工资改革的指示》中明确规定:“对于盲聋哑中小学的教员,除按中、小学工资标准分别评定外,对教员、校长、教导主任还应按评定之等级工资,另外加发15%,以表示鼓励。”

在这些政策的积极推动下,新中国的特殊教育事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到1987年,中国大陆地区共有盲聋类特殊教育学校289所(其中盲校9所,盲聋学校63所,聋校217所),共招收学生29430人。

从政策发布的内容不难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特殊教育主要侧重于盲童与聋哑两类学生的教育,为此,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给出了“发展盲、聋、哑、残人和弱智儿童的特殊教育”的政策意见,此后,弱智儿童的教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特殊教育类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加强特殊教育立法逐渐成为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特别体现了对残障人士以及特殊教育的关心:“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值得一提的是,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颁布,其中的“教育”内容紧随“康复”之后,对残疾人的教育工作更是从理念到模式都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规定。这一法律的颁布奠定了我国特殊教育法制建设的基础。同时,该法案首次在法律中明确提出“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的思想,这在我国特殊教育的立法进程中具有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直到1994年,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残疾人教育的专项行政法规,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规划与指导,特殊教育工作得到了法制保障。

特殊教育走上特色化发展之路

正是在特殊教育法制化的引导下,法律与政策相互支持,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从改革开放以来的“补短板”迅速走上了特色化发展之路。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特殊教育事业越来越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心,取得了长足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截至2016年底,视力、听力和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0%以上。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107所,残疾学生在校人数57.9万人,较五年前增长了57.3%;专任特教教师5.6万人,增长了22.8%。

不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同理,特教老师从业一段时间并不难,难的是长久的奋斗在一线,甚至做一辈子。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面对一群天生有听力、智力障碍的孩子,教育他们的困难超乎想象。“1+1=2”最一个最基本的计算,然而,特教老师可能要教一节课,仍有一半的孩子听不懂,甚至有些课程要反复的上十几遍,都会收效甚微。在这个过程中,特教老师难有普通学校老师那种频频的喜悦之情,有的则是那种比母亲还要费心的操劳。

为此,2019年“交通银行特教园丁奖”的表彰选择向中西部地区及基层一线教师和长期从事特教工作的教师倾斜,其中,有59名获奖教师来自中西部地区;57名获奖教师从事特教工作已满20年,30人满25年,时间最长的获奖教师陆振华已从事特殊教育47年。

“近年来,我国关于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政策出台密集度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同时,特殊教育条件保障也持续加强。比如,针对孩子而言,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由2000元提高到6000元以上,针对于教师而言,工资也比普通教师要高。”退休后依然奋斗在特教岗位上的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常熟市特殊教育学校老师陆振华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业47年的他,直接见证了特殊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记者了解,“交通银行特教园丁奖”是由教育部、中国残联和交通银行共同设立的,旨在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倡导全社会关心支持特殊教育。每年在全国范围内表彰100名左右的优秀特教教师。项目执行12年来,交通银行累计拨付善款1.04亿元,共有3.73万余名残疾学生得到资助、126所特教学校得到补贴、1600位优秀特教教师和262位优秀残疾大学生获得表彰、5700名特教教师受益于该计划支持的培训。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