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就业出现新趋势 专家建议政策组合拳做好托底准备

作者:张智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9-26 07:43:47

摘要:“总体来看,中国总体的就业趋势没有太大问题,总体就业形势稳定,但是我们也要提前进行预案。”丁守海表示。

就业出现新趋势 专家建议政策组合拳做好托底准备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发展的优先目标。

“当前中国的就业发生了一些与此前十年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还没有系统性的呈现出来,但是已经初露端倪。”9月2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丁守海表示。

据其介绍,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速一方面在逐步回落,但是另一方面就业形势在持续的向好。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增速从8%到7%,到6.8%、6.6%,到现在上半年的6.3%,与此同时,我国城镇新增就业数量在不断增加,去年达到1361万,创出了新高。

从2008年-2018年,就业形势始终好于经济走势,不过,在今年2月,失业率有所攀升,随后,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强,特别是积极财政政策的跟进,失业率又下降到5.1。

“总体来看,中国总体的就业趋势没有太大问题,总体就业形势稳定,但是我们也要提前进行预案。”丁守海表示。

新趋势

“当前就业形势比较突出的是在汽车、电子通讯行业,以纺织业为代表的六大传统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和信息服务业,这些行业的就业形势相对严峻。”丁守海说。

报告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有多重因素会冲击中国就业,其中既有以技术进步为代表的长期的趋势性因素,也有以贸易战为代表的短期性因素,二者叠加交织,使就业形势的演变更加复杂。其中,中美贸易摩擦、工业企业亏损深化、工业困境引起生产性服务业过度衰退,以及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发展对劳动力产生一定排斥,都对就业产生了一定影响。

不过,在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张车伟看来,今后中国的就业和经济增长之间实际上进入了一个相对来讲稳定的状态,我们更多的要关注地区性、结果性、群体性人群的问题,而不是一个普遍的就业总量问题。

根据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就业有足够的韧性。随着经济体量的不断壮大,即便稍慢一些的 经济增速也能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再加上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趋势,不太可能再出现大面积失业。在这种情形下,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出现与之前不同的变化,特别是失业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反应可能变得更平和,相应地,菲利普斯曲线变得更加平缓,这是劳动力市场出现的一个新的运行规律。

不过,报告也显示,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矛盾正在转型,即从数量型矛盾转向质量型矛盾。放眼未来,不太可能出现大面积的失业问题,问题是就业质量不高,甚至下降。当前中国正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低质量就业是无法完成这一使命的。如何提高就业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

进一步稳就业

“我们预测如果明年中国经济增速还能保持6.2%,就业形势将有所回升,非农就业数量有可能达到700万,跟2018年持平,就业形势应该讲会缓和一点,但是就业质量会下降。”丁守海说。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在就业中,不仅要关注结构性的问题,同时也要关注短期的总量性问题。而作为六稳之首的稳就业,国家已经采取了很多的举措来进行布局。

为兼顾短期就业稳定和长期就业质量,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发布的报告建议,对贸易摩擦可能诱发失业风险的局部行业、局部地区,加快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或引导措施;对汽车、手机等近期面临较大困难的行业要结合产业政策、消费政策、税收政策、交管政策等研究专门的解决办法;要重视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面临的经营困境,从多个维度为企业减负, 扶持政策应结合就业目标进行;适当放宽对地摊经济夜间经济的限制,扩大灵活就业的生存空间;在技术进步过程中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矫正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通过就业补贴等工具引导企业的用工行为,同时,要更关注青年失业群体的就业引导;继续发挥好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用好专项债等工具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但也要兼顾赤字财政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在赤字财政和就业 目标之间不能偏废;重构未来的就业政策体系,积极就业政策要更加积极, 目标从充分就业转向高质量的充分就业,为提高就业质量做准备,同时消极就业政策要更完善,进一步健全社会安全网,做好托底准备,防患于未然。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