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庞中英专栏 | 中国与世界秩序的关系70年发生巨大转变:从“另起炉灶”到“不另起炉灶”,从“发起建设国际组织”到“新的全球治理”

作者:庞中英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9-24 13:50:25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与国际秩序之间的关系经历了非常复杂的演变。本文主要从中国对待国际秩序的态度、中国与国际秩序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回顾中国外交的70年。

庞中英专栏 | 中国与世界秩序的关系70年发生巨大转变:从“另起炉灶”到“不另起炉灶”,从“发起建设国际组织”到“新的全球治理”

庞中英

中国与现有(现存)国际(世界)秩序(包括全球治理)之间的关系,从来就是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与国际秩序之间的关系经历了非常复杂的演变。本文主要从中国对待国际秩序的态度、中国与国际秩序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回顾中国外交的70年。

本文主要使用过去70年中国与国际秩序之间关系的一些主要“话语”或者“叙事”来分析中国与国际秩序之间关系的演变:第一,从“另起炉灶”到开始加入代表现有国际秩序(1945年后)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和联合国体系)。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大约从1949年到1979年;第二,正式地从1978年起,在几乎参与了所有的国际组织后的21世纪初,“崛起了”的中国却重申“不另起炉灶”,以“不”的方式再次提到“另起炉灶”。这是一个比第一阶段更长的过程;而2013年到今天则属于“新时代”,可以概括为从“发起建设国际组织”(如亚投行、新开发银行、新的全球化——“一带一路”等)到推动“新的全球治理”。

“革命外交”时代的“另起炉灶 ”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冷战爆发初期诞生的“革命”国家。“另起炉灶”是对外交的“革命”。“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两断,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毛泽东主张“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将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而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有步骤地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不过,说是“另起炉灶”,另一方面,并没有“另起炉灶”,新中国参加了当时的苏联“炉灶”,即“一边倒”。不过,“一边倒”不久,在美苏冷战的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其他亚非国家之间发起了“和平共处”为主题的亚非会议。亚非会议是中国实际上在冷战时的“另起炉灶”,成为在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时代的“第三世界”的一部分的前奏。不过,在既不属于苏联集团,又与美国敌对的情况下,中国几乎是一个完全缺少起码国际联系的国家,只通过当时的香港和欧洲一些国家维持着中国与外部世界之间的极少贸易。不能与外部接触和循环使中国在当时大体上成为一个封闭系统,而封闭系统往往发生内部的冲突。这就是中国持续了10年的文革。“文革外交”也是受“另起炉灶”的驱使,以“输出革命”——试图以另一种方式改变封闭状态,维持了与一些小国家(亚洲的斯里兰卡、欧洲的阿尔巴尼亚,以及广大的非洲等的合作),却恶化了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关系也缺少基于中国国内经济发展而形成的国际市场联系的支持,一些援非项目,如坦赞铁路,耗资巨大,在当时并没有发挥实际意义。

“ 入世之后”全面融入现有国际秩序

1978年后,中国逐步彻底告别了“另起炉灶”、“革命外交”,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下,开始积极参加国际经济组织,尤其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过,在冷战结束前,中国来不及参加全部的国际经济组织。冷战结束后,中国计划的恢复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中的席位——“复关”的努力没有来得及完成,GATT就被世界贸易组织(WTO)全面取代了,中国不得不在1995年变“复关”为“入世”。“入世”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象征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全面融入已有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政治意志。这种意志当时是如此的强烈,“另起炉灶”似乎进入中国对外关系的历史。国际上,由于中国坚定“入世”,不再担心中国“另起炉灶”。在国内,中国对参与全球化、搭乘全球化、本身就是全球化的中国成为现有世界秩序的一部分深信不疑。

2002年-2005年期间,中国提出“和平崛起”的非正式的国际论述。国际社会旋即广泛注意到这一论述。后来,这一论述改为正式的“和平发展”(字面上以区别于邓小平生前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和平与发展”)。不管是“和平崛起”还是“和平发展”,因为都是“和平”的,都意味着中国自改革开放开始参与世界秩序的持续。

“和平崛起”的叙述不算完善,也终于没有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更进一步说服力的宏观外交理论,但是,其传递出来的中国断然否定自己是改变国际秩序的(“修正主义”)的含义是明确的。不过,国际社会,主要是来自周边的东南亚国家、跨太平洋的美国等,表达了对中国另一种担心:已经进入国际秩序的中国还不是国际共同体的“利益攸关方”,承担的国际责任不够。

2009年金融危机后,尤其是2010年以后,“另起炉灶”再次成为一个问题。这主要是当时的中美互动造成的。美国奥巴马政府决定“转向亚洲”——与中国等势力建立新的平衡(“再平衡”),迫使中国不得不“西进”——在亚欧大陆(具体表现为发起和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和非洲等开辟新的国际联系,而“西进”很快转化为公开探索新的道路,即“一带一路”。这几乎是21世纪的“另起炉灶”。不过,中国却强烈否定这是“另起炉灶”,不断重申,中国“不另起炉灶”。

本来,由于中国已经参加了几乎所有的国际组织,根本无需说明“不另起炉灶”,中国却在“大国崛起”的情况下不得不“不另起炉灶”。也即是说,在已经全面参加了已有国际秩序又在重申“不另起炉灶”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中国已成为世界秩序主要维护者

特朗普在美国执政的这3年(2017年1月以来),美国政府对待已有的世界秩序和全球治理的态度大变。而英国脱离已经参加了40多年的远超越地区组织的欧洲秩序(脱欧)更是加剧了已有世界秩序的动荡与危机。“去全球化”风起云涌。在这一被描述为“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下,中国外交在大幅度地推进包括“一带一路”的国际计划,在“新的全球治理”的旗号下从“积极参与”联合国为中心的全球治理,以分享“中国发展经验”或者“中国发展知识”的名义,输出“中国发展模式”;中国重申“不干涉别国内政”,却探索“建设性介入”;“不结盟”但结伴,“不称霸”但“引领”。中国前所未有地在世界上发挥“中国作用”,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这些情况,既不是传统的“另起炉灶”——中国成为现有国际秩序(如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维护者。

世界的国际秩序向何处去?中国与国际秩序的未来是何种关系?这是最近几年国际上激烈争论的大问题。

中国克服了“另起炉灶”的冲动,在“不另起炉灶”的坚持中,从现有的国际秩序中大大受益,在对外开放和全球化的条件下,造就了长期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不过,中国面对的危机是,中国曾经受益的这一秩序正在远去。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为持续了70多年、在冷战后在经济上包括了中国的开放、包容的“自由国际秩序”可能已经寿终正寝,美国不得不重建一种新的世界秩序。特朗普政府已经提议WTO去掉“差别化”。而“无差别化”的主张如果付诸实施,则等于重建全球贸易治理。

在对付其他重大的全球挑战上,联合国主导、欧盟等带头已经达成了一些全球协议,如对付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但是,美国等已经退出《巴黎协定》。国际集体行动正在遭遇重大挑战。一些国家可能跟随美国(最近继巴西之后,新加坡也宣布不再坚持在WTO中的“发展中地位”),另一些国家(如欧盟国家)则不顾美国缺席而继续追求原来达成的多边协议。

即使中国再重申“不另起炉灶”,未来中国的发展和治理不再如改革开放年代那样受益于既有的、稳定的、有保障的自由国际秩序。世界继续在动荡中,未来无非是有序或者无序两种情况。而中国可能为有序贡献。中国组织的国际组织并不能让一些关键国家(如美国)参加,而美国假如也构建其新的世界秩序,中国将不再被纳入。世界在秩序上可能走向分裂,多个秩序并存、相互竞争、相互冲突。(作者为著名国际政治学者、中国海洋大学特聘教授、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商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