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国泰君安卸下同业竞争包袱 百联集团将“接任”上海证券大股东

作者:胡金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8-02 17:43:05

摘要: 在经历了近5年的过渡期之后,上海两家本土券商——国泰君安证券与上海证券之间因控股而涉及同业竞争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国泰君安卸下同业竞争包袱 百联集团将“接任”上海证券大股东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在经历了近5年的过渡期之后,上海两家本土券商——国泰君安证券与上海证券之间因控股而涉及同业竞争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7月31日晚间,国泰君安(02611.HK)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为解决与上海证券同业竞争问题,公司拟定了初步解决方案,即上海证券实施增资扩股,引入百联集团为上海证券的控股股东。该公告一出,随即引发业内关注。

“国泰君安5年前就持有上海证券51%的股权成为控股股东。后来有因为证监会关于一参一控的监管要求,同一单位、个人,或者受同一单位、个人实际控制的多家单位、个人,参股证券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两家,其中控制证券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一家。所以国泰君安一直在寻找解决之道,如今终于将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了。”8月1日,一位接近国泰君安的匿名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透露。

解决遗留问题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根据国泰君安公布的方案,上海证券将实施增资扩股,由百联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百联集团”)等投资者认缴新增资本的出资,增资完成后,百联集团将成为上海证券的控股股东,国泰君安与上海证券之间将不存在同业竞争问题。

“上述解决方案尚处于筹划之中,且需本公司及上海证券履行相关法定决策程序,并经有权监管机构批准后方可实施。”对此,国泰君安在公告中称。

8月1日,《华夏时报》记者通过梳理发现,国泰君安与上海证券之间的关系始于2014年7月,彼时经证监会核准, 国泰君安受让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所持有的上海证券51%股权,上海证券成为国泰君安的控股子公司。而这项收购的目的是为国泰君安上市扫清障碍。由于国泰君安与上海证券的控股股东均为上海国际集团,因而不符合证监会规定的同一单位、个人,或受同一单位、个人实际控制的多家单位、个人,参股证券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两家,其中控制证券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一家的规定。

当时根据证监会核准批复的要求,国泰君安需自控股上海证券之日起, 5 年内解决与上海证券及其子公司海际大和证券有限公司的同业竞争问题。因为按照修改后的《证券公司设立子公司试行规定》,券商与其子公司、受同一券商控制子公司之间不得经营存在利益冲突或竞争关系的同类业务。

2016 年 3 月,国泰君安通过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转让了海际证券66.67%股权,解决了与海际证券的同业竞争问题。国泰君安与上海证券的同业竞争解决方案则拖延至今。

值得关注的是,公开信息显示,上海证券截至目前股东只有三个,即国泰君安、上海上国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国际集团。2018年上海证券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06亿元,同比减少35.84%;净利润0.7亿元,同比减少85.54%。截至 2018 年 12 月 31 日,上海证券总资产为 277.68 亿元,净资产为 100.65 亿元,共拥有3家分公司和74家营业部。

而有望成为上海证券新任控股股东的百联集团,公开资料显示其注册资本10亿元,总资产800亿元。主要业务涵盖主题百货、购物中心、奥特莱斯,大型卖场、标准超市、便利店、专业专卖等零售业态,经营有色金属、黑色金属、汽车、化轻、机电、木材、燃料等大宗物资贸易,涉及电子商务、仓储物流、消费服务、电子信息等领域。

目前,百联集团控股百联股份(A、B股)、联华超市(H股)、上海物贸(A、B股)、第一医药(A股)、复旦微电子(H股)、华岭股份等6家境内外上市公司。

或将增厚国泰君安利润

国泰君安并没有将股权直接转卖,而是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稀释股权,引入百联集团,让出控股股东的位置。这也使得业界关注其对上海证券增资扩股的规模和金额。

“此次为执行5年内解决同业竞争的承诺,国泰君安的股权处理方式是完全市场化的。其次《证券公司股权管理规定》对控股股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次引入的百联集团是上海市属大型国有重点企业,实力强大。此外,也说明国泰君安长期看好上海证券的发展前景,希望获取它的发展红利,而非一次性卖出获益。”前述接近国泰君安的人士分析称。

而发布对于上海证券控股权解决方案的同日,记者了解到,国泰君安也发布了业绩快报。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国泰君安实现营业收入140.95亿元,同比增长22.99%;净利润为50.2亿元,同比增长25.22%,基本每股收益0.54元。在已公布业绩快报的券商中,国泰君安净利润排第三,前两位是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

对此,国泰君安在业绩快报中指出,公司坚决贯彻落实战略规划,坚持风控为本,把握市场机遇,积极推进零售客户和企业机构客户集群机制建设与科创板业务,整体运行稳健,取得较好经营业绩,归属于上市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同比增长47.17%。

编辑:刘春燕 主编:陈锋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