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林晓金融观察:不良率持续上升 信用卡业务应该“回归本源”

作者:林晓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7-02 10:58:47

摘要:今年一季度,信用卡不良率仍然在上涨。6月27日,招商银行副行长王良在该行股东大会上提到,一季度招行信用卡不良贷款率目前达到1.4%,较去年底上升了20多个BP。

林晓金融观察:不良率持续上升 信用卡业务应该“回归本源”

林晓

今年一季度,信用卡不良率仍然在上涨。6月27日,招商银行副行长王良在该行股东大会上表示,今年一季度信用卡的不良贷款率仍呈上升势头,招行信用卡不良贷款率目前达到1.4%,较去年底上升了20多个BP,他说“我们对信用卡的风险状况还是审慎地对待。”

信用卡风险的爆发在去年上市银行年报数据中已经表露无遗,比如,民生因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的不良率分别为2.15%、1.85%、1.81%、1.32%,较上年末分别上升0.08、0.61、0.49、0.14个百分点。平安银行2019年一季度末信用卡不良率1.34%,较上年末上升0.02个百分点,增速有所下降。当然从年报上看也有下降的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去年末的信用卡不良率分别为1.52%、1.06%,较上年末分别下降0.32、0.23个百分点。

去年后半年开始许多银行开始封卡降额以控制风险,有些银行降低额度很夸张,比如从5万元降到1元的,可见信用卡风险暴露出乎银行经营管理者的预料。

由此可见,作为商业银行主要业务类型的信用卡的发展空间至少从目前已经到了一个阶段性的瓶颈,有些银行甚至采取了瘦身缩减措施。

作为消费金融的一种,最近几年商业银行对于信用卡的投入可以说是互联网金融启发的,最近今年银行的“对公业务”遭遇瓶颈,而“房贷”业务也受政策调控,不能任性发展。这时候互联网金融崛起,以小额、短期、无抵押,并往往伴随着一定的消费场景的现金贷和消费贷,以草根金融的力量发掘了信贷业务的新天地,商业银行这才发现,原来信用卡业务的空间如此之大。

从2016年开始,各行开始了信用卡发卡和交易的大跃进,并有一定的创新,比如,工商、招商等各大银行,都相继推了新产品,如工银生肖卡、招行今日头条联名卡等。

央行《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去年6月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6.38亿张,环比增长4.17%。全国人均持有信用卡0.46张,授信总额为13.98万亿元,环比增长6.40%。

2018年上半年,信用卡发卡继续保持猛增的势头,新发卡5000万张。而在此前的2015年,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甚至出现负增长,当年发卡量下降5.05%,2016年发卡量也仅增长0.33亿张。2017年第二季度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6.38亿张,环比增长4.17%。而在2016年末,这一数字仅为4.65亿张。也就是说,自2017年以来的一年半时间里,全国大概新增了1.73亿张信用卡。

中信证券发布报告称,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和上海银行的2018年年末信用卡发卡量,增速均超过了30%。

商业银行发卡神奇的增速,主要原因是受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他们均采取了互联网发卡和客户下沉的措施。业内人士指出,这次信用卡不良爆发主要集中在低额度客户,许多股份制银行网上发卡比例达到60%以上,有些甚至超过70%,大跃进式信用卡发卡授信是此次信用卡不良率攀升的主要原因。

许多银行人士把此次信用卡不良爆发归为共债风险,显然是比较表面的分析,共债只是大跃进的一个结果,商业银行最近几年在大跃进发卡授信的时候,仅仅把争夺客户占领市场作为经营目标,不重视客户资质和风险防范。信用卡经营同质化、粗糙化仍然是这个行业的通病。

事实上,消费金融近几年的扩张,跟消费金融公司、P2P平台其他金融机构的消费金融拼的是同一样的市场,其基本策略都是客户下沉,这部分客户本身数量有限,收入也有限,加上多家多种机构同时营销,共债风险一下子就显露出来。

最近几年由于网上发卡客户下沉,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收入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年费可以忽略不计,刷卡手续费收入只占10%左右,透支利息收入约占20%,70%左右是分期利息收入。而传统上三项收入的分布比例一般是3:3:4。

信用卡收入结构的变化源自于客户结构的变化,传统上信用卡的客户一般都是中高端客户。中高端客户往往额度比较高,但他们很少自己刷卡消费,手续费收入较少;中高端客户一般都是与借记卡绑定还款,银行很少有机会从他们身上赚到透支利息,所以他们对信用卡业务本身的贡献往往比较小,这也是这几年信用卡客户下沉的主要原因。

但是对于一家银行而言,中高端客户的信用卡业务意义非常重大。因为,信用卡业务就是为高端客户提供综合服务的一个手段。

比如中国早期信用卡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就是出境游的快速增长,信用卡是当时境外支付最主要的工具。由于信用卡业务贴近更多消费场景,商业银行应该把信用卡作为一个平台,围绕中高端客户大生活服务打造场景生态,围绕这些场景精耕细作,应该是未来信用卡业务的主要方向。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