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四大松绑政策刺激沪指重回3000点 降低门槛不代表监管放松

作者:贾谨嫣 陈锋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6-21 14:58:56

摘要:值得注意的是,征求稿有四大松绑政策,分别是:一、取消“净利润”作为判断是否构成重组上市的标准;二、将主板中小板重组上市限定从60个月缩短至36个月;三、允许创业板借壳上市;四、允许借壳上市再融资。

四大松绑政策刺激沪指重回3000点 降低门槛不代表监管放松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贾谨嫣 陈锋 北京报道

6月20日晚间,证监会发出重磅消息称,就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下称“征求意见”)。

值得注意的是,征求稿有四大松绑政策,分别是:一、取消“净利润”作为判断是否构成重组上市的标准;二、将主板中小板重组上市限定从60个月缩短至36个月;三、允许创业板借壳上市;四、允许借壳上市再融资。

6月21日开盘,逾70只股票涨停,沪指重回3000点,创业板指涨幅2.23%。

四大松绑

首先,征求意见表示,本次修订拟取消重组上市认定标准中的“净利润”指标,支持上市公司依托并购重组实现资源整合和产业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现行《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中重大资产重组的认定中,对净利润的要求是:购买的资产在最近一个会计年度所产生的净利润,占上市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的前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合并财务会计报告净利润的比例达到100%以上。

对此,财经评论家杜坤维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取消净利润指标主要是放宽对重大资产重组的认定,减少借壳审批,简化审批程序。创业板企业规模小,抗市场风险能力很弱,盈利能力低下,甚至处于亏损状态,征求意见中该条款的出台,可以优化并购重组制度,激发更多的资产并购,盘活更多存量资产。

其次,征求意见表示,本次修订拟将“累计首次原则”的计算期间进一步缩短至36个月,引导收购人及其关联人控制公司后加快注入优质资产。

此前,证监会在2016年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时,将按“累计首次原则”计算是否构成重组上市的期间从“无限期”缩减至60个月。

第三,征求意见表示,本次修订为了促进创业板公司不断转型升级,拟支持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资产在创业板重组上市。

事实上,自2013年11月始,创业板就被禁止重组上市。证监会在2016年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时,从丰富重组上市认定指标、取消配套融资、延长相关股东股份锁定期等方面完善监管规则。

最后,征求意见表示,本次修订还拟恢复重组上市配套融资,多渠道支持上市公司置入资产改善现金流、发挥协同效应,引导社会资金向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企业集聚。

证监会表示,调整优化并购重组制度,是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必然要求,对进一步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资本市场多元化退出渠道和出清方式,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激发市场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降低门槛不代表监管放松

证监会夜间发布征求意见后,6月21日开盘,逾70只股票涨停,创业板指涨幅2.23%,沪指重回3000点。

市场对于证监会的深夜重磅有着多种看法。对于征求意见内容,中信证券最新研报认为,取消“净利润”认定标准并不意味着“炒壳”的监管放松,从短期看,该政策对创业板形成较强的情绪刺激。同时,本轮并购重组政策的放开不会重蹈上一轮并购潮的覆辙,长期来看,符合产业趋势的并购才会成为主流。

研报认为,本次公开征求意见,“累计首次原则”计算期间从60个月缩短至36个月,从时间维度放松了借壳上市的认定。财务指标方面,由于壳公司的平均资产规模较小,取消“净利润”认定标准仅为盈利能力较强、资产较轻的公司提供了借壳上市的机会,并不意味着“炒壳”的监管放松,反而更加利好具有一定资产规模但盈利能力欠佳的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进行资源整合和产业升级。

除了定量的财务指标,“可能导致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发生根本变化”、“可能导致上市公司发生根本变化的其他情形”赋予了监管对借壳上市的自由裁量权,考虑到战略新兴产业一级市场优质资产的行业分布与创业板重合度更高,本次征求意见拟放开创业板借壳上市的限制,同时恢复配套融资,相当于为创业板带来额外的制度红利。

此外,从资金面来看,6月份以来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378.6亿元,而内资相对谨慎,根据私募排排网数据,私募基金5月份平均仓位已经降至62%,接近2018年年底水平。在市场拐点已至且消费、金融板块相对收益较高的情况下,存在国内资金博弈创业板的空间。

某大型证券分析师王宇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征求意见的出台显示了市场将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股价做出上涨的态势也代表了市场的反映态度,A股并购重组市场又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轨道,预计未来将有更多创业板公司提升质量,获得新能量。

编辑:严晖 主编:陈锋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