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林晓金融观察:非银机构信用链修复是一个手艺活

作者:林晓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6-19 20:47:39

摘要:但是,对于那些本身就无视风险、冒险激进的机构应该让市场给他教训,让他长记性,或者直接淘汰出局,不然刚性兑付的市场会最终成为一个能量巨大的黑洞——把所有资源的都吸进去。

林晓金融观察:非银机构信用链修复是一个手艺活

林晓

按照媒体报道,近日,央行与证监会召集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国家开发银行、邮储银行6家大行和业内部分头部券商开会,鼓励大行扩大向中小非银机构融资,以维护同业业务的稳定,安抚市场情绪,打消部分金融机构顾虑。

这种会议在媒体上报道很少,而这样处置信用风险是很少见的。其中的逻辑链条是,中国金融市场主要的资金供给方是两个,一个是央行,一个是国有大行。

央行能够发行创造货币,但他只能通过再贷款的方式给商业银行机构,不能直接贷款给企业和非银机构;国有大行是由于中小银行出现信用风险,引发全市场对于中小银行信用风险的担心,中小银行信用溢价上升,国有大行不给钱,中小银行的流动性就出现问题,会影响到整个中小银行的其他业务。

上周以前关于中小银行的问题,引发央行关注,6月16日央行通过媒体并且在其官网发表关于个别银行风险处置情况,稳定市场信心。并解释了采取了大额债权部分先期保障政策,央行由存款保险基金出资,设立存款保险基金管理公司,实施收购承接,就是为了尽可能保障包商银行各类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为了提高保障程度,对于5000万元以上的大额债权,实行分段计算,还按同一客户债权债务轧差后的债权净额提供先期保障。这些措施使得400多户债权金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大额对公债权人也获得了全额保障,对公客户债权人获得全额保障的比例达到了99.98%。据初步测算,少数未获全额保障的大额对公和同业债权人,其先期保障程度也平均达到了90%左右,总体保障程度远远超过市场预期,市场反应正面。央行解释:守住风险底线的前提下,依法依规打破刚性兑付,虽然带来一点小的阵痛,但有利于加强市场教育,纠正部分机构一些激进的经营模式。

为了稳定市场,同时打破刚性兑付,央行的处置方案可谓“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心可鉴。

这还不算,为了给中小银行资金,稳定市场情绪,6月14日,央行绕过国有大行,宣布增加再贷款、常备借贷便利(SLF)额度3000亿元,以支持中小银行流动性需求。6月19日,为维护半年末流动性平稳,今日人民银行在对当日到期的2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等量续做的基础上,对中小银行开展增量操作,总操作量2400亿元,同时开展14天期逆回购操作400亿元。央行对于中小银行流动性的补充不遗余力。

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问题看起来是有所眉目了,但是没想到的是在同业市场上,中小非银机构的也受到了资金歧视,借不到资金。因为大行担心这些机构杠杆放的过高,操作不规范,抵押品质量存疑,比如万一他们买的低等级的信用债怎么办,这两年信用债可是到处暴雷的。央行有的是办法,和证监会一起召集券商开会,让大行给头部券商资金,再由头部券商借给中小券商。

对于非银机构的救助跟中小银行有区别,中小银行是通盘救,但是非银机构是市场化的:要理性看待交易对手方,不搞“一刀切”,对部分中小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逐日上报明细,对于存在爆仓风险的产品户,自营可适当驰援,救济行动不可盲目开展,对担保品要进行独立的风险判断。也就是说,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对于高风险的非银要进行市场化处置。

金融处置信用链条的风险,有一个原则,就是金融监管层只是负责由个别风险引发风险扩散,形成市场的非理性的挤兑行为,让坏孩子拖累了好孩子,这时候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必须挺身而出,隔断风险传导链条预防引发系统性风险。但是,对于那些本身就无视风险、冒险激进的机构应该让市场给他教训,让他长记性,或者直接淘汰出局,不然刚性兑付的市场会最终成为一个能量巨大的黑洞——把所有资源的都吸进去。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