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企查查的“中场战事”

作者:何青汉 张 杰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6-06 20:16:10

摘要:商业信息查询领域硝烟再起,相比其他两家而言,2014年便成立的企查查作为三家中成立最早的企业信息查询平台,在这场“中场战事”中却不见大动作。

企查查的“中场战事”

见习记者 何青汉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杰 北京报道

商业信息查询领域硝烟再起,前有启信宝率先布局全球化,推出了首款数据量覆盖全球的智能商业信息查询工具,后有今年4月央行时隔三年重启企业征信备案,全资控股北京金堤征信的天眼查成为首批获得资质的三家企业之一。相比而言,2014年便成立的企查查作为三家中成立最早的企业信息查询平台,在这场“中场战事”中却不见大动作。

商业模式待发掘

成立于2014年的企查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融资频率,自2015年获得220万天使轮融资之后,迄今为止已进行过6轮融资,最近一轮则是去年8月份的C轮融资,具体金额未披露。

虽然屡获融资,但一直以来商业信息查询领域同质化严重,其商业化思路也不成熟,大多以出售查询信息和分析报告来盈利。据了解,企查查其盈利包括面向B端的风控产品,C端则以VIP会员服务为主。企查查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B端和C端产品都处于盈利状态,目前公司自盈利,也接受新的融资。”然而对于面向C端和b端的比重,则表示“现阶段不方便透露”。

企查查表示,目前企查查个人注册用户近2亿,累计打开数量超过千万次。而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征信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8年6月企查查活跃用户规模为245.1万、位居行业第二,第一则是活跃用户规模为275.2万的天眼查。

业内人士表示,企查查类企业本质上提供的是信息服务,其必须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记者比较企查查、天眼查与启信宝三家数据来源,发现其爬取数据均来自于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等政府公开网站。面对相同的数据来源,避免同质化则要从数据的挖掘入手。企查查联合创始人杨京曾对媒体表示表示,竞争的壁垒不在于数据垄断和技术,而要看应用场景。

风险提示受诟病

企业征信或许是此类产品新的应用场景。据了解,此前金融机构对企业征信的数据主要来自企业自行上报,而企查查等产品则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主动采集企业经营行为。记者观察发现,企查查风险信息包括企业失信信息、法院公告、经营异常、行政处罚、股权出质等相关内容。

同时记者发现,企查查C轮融资投资方出现了鹏元征信的身影。据了解,鹏元征信是一家专门开展个人征信、企业征信、企业评级等业务的专业征信机构。鹏元征信同时也是拥有首家“个人征信牌照”——百行征信的股东。

然而,企查查通过大数据实验分析加工而获得企业风险提示的模式却饱受质疑,还曾引发诉讼。根据今年3月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一份裁判文书,北京逸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18年因名誉权纠纷将企查查告上法庭。北京逸路认为认为企查查因数据错误擅自添加“疑似实际控制人”“自身风险1条”等警示信息,放大了错误信息的负面影响。

事实上信息错误来源是北京逸路在北京海淀工商分局向全国工商总局传输数据的过程中出现参数错误,企查查则直接援引全国工商总局的数据新增了风险提示。虽然最终企查查胜诉,但企查查作为提供信息查询服务的平台,有无资格发布企业相关风险信息引发质疑。

企查查的回应则将自身摆在了用户的立场。企查查相关人员对记者表示,其风险信息是基于对用户使用习惯的理解做出的定义,在用户使用时通常把可能对自身判断造成影响的企业变化称之为风险点信息,风险就像误差一样不可被避免和消除,只能最大限度的规避。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自2016年实质性停止内资机构的企业征信备案后在今年4月重启,企查查并不在首批名单中,而其竞争对手天眼查则成为首批获取资质的三家企业之一。

对于企业征信备案资质,前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副主任汪路曾表示,是否有企业征信牌照不具有太大价值,关键看企业的服务是否有价值、有需求。

布局B端求破局

企业征信领域“慢人一步”,企查查将目光放在了打造企业服务生态体系。去年11月,由企查查孵化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权查查”获得数千万天使轮融资;同月,企查查对股权管理平台“股加加”进行1000万战略投资;记者查询资料发现,今年1月份企查查注册“企贷贷”商标,疑似布局新产品。

对此企查查向记者表示,面临行业同质化竞争,企查查通过投资、孵化各类面向B端产品进行差异化竞争。而对于“企贷贷”的具体情况对方则表示合适时间会召开发布会通报。

据了解,权查查依托企查查的商业大数据资源和流量,为企业和专业代理人提供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与管理工具,目前其主要盈利模式则是通过知识产权交易获取佣金。业内分析人士称,权查查可看做企查查基于大数据面向B端的业务延伸,也显示了商业信息查询平台业务将逐渐向B端过渡的转变。

然而目前的国内知识产权市场仍不成熟,商标侵权、专利注册泛滥事件时有发生。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2018年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拥有量已经达到了160.2万件,但大多数专利并未走向交易市场。

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布局B端打造企业服务生态链或许是企查查在这场“中场战事”中的制胜之道,但未来的发展还需要市场给出答案。

责任编辑:黄兴利 主编:寒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