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教育部长更替为何如此惹人关注

作者:任孟山

来源:

发布时间:2009-11-06 20:26:37

摘要:10月31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免去周济的教育部部长职务,任命袁贵仁为教育部部长。

本报评论员 任孟山

    10月31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免去周济的教育部部长职务,任命袁贵仁为教育部部长。
    这条新闻立刻通过各种渠道被广泛传播,而在互联网这种可以互动的新媒体形式上,新闻跟帖、贴吧、聊天室等各种地方议论纷纷。有些教育界人士也通过博客、微博等形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更有人将其与不久前教育部直属高校——武汉大学的两名高层被捕联系了起来。因为,新华社播发的通稿中没有“另有任用”的字眼。按照惯例,往往意味着这名官员有麻烦了。
    但是,新华社当天午夜时分重发的周济免职通稿中,加上了“周济另有任用”6个字,“周济落马”的议论迅速在网络和业界平息。而第二天,周济被任命为中国工程院党组副书记的新闻,更是让这样的议论烟消云散。不过,周济掌管教育部6年间的功过得失,很快成为了继此之后的又一个话语高潮。与之相应的是,中国未来的教育向何处去的讨论,成为了另一个热点。
    其实,教育部长的更替,虽说有些出人意外,但按常理说不至于如此惹人关注。毕竟,官员调整是正常事情,即使是任期未到也属正常。如果说新华社通稿的文字变化之间,引发的一段小插曲算是正常,但尘埃落定之后,还有这么高的民间关注,确实有些不正常。能够强力解释这种社会现象和舆论现象的原因只能是:人民实在是太关注教育了!
    原因很简单,教育实在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只要你还想进步,只要你的家人或朋友想进步,就不可能不关注教育。古往今来,中西南北,莫不如此。但是,仅有这样的程式化和口号化的理由,还是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人们这么关注教育、关注教育部长易人。那么,原因在哪里?原因只能是人民如此关注教育,但是教育方面问题重重,弊病丛生。
    没有谁能否认新中国60年以来的教育成就,没有谁能否认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教育成就,也没有谁能否认周济在任6年的教育成就,但是,也没有谁能否认我们的教育当下存在的问题。在被坊间称为的“新三座大山”之中,教育赫然在列。这一点,新华网曾在2007年全国两会前夕做过专门的网络调查,“教育”排在“医疗”与“住房”之后,位列第三。
    除去民办教育这个非常重大的议题不讲,只看从幼儿园到小学,从中学到大学,从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在这条教育纵轴中的每个阶段,都有问题。幼儿园的入学难,中央电视台刚刚爆出来的中小学教育中的“八大教育潜规则”,大量注水而遭贬值的硕博士教育,高等教育中的行政化倾向,高校学术腐败与行政腐败,高校狂盖大楼以致债台高筑,教育与社会脱节,遍布在多个教育阶段的高学费……所有这些,都无法不让人关注教育。
    今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认真听了5节课,在其后公开发表的讲话中,称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提出树立先进理念,冲破传统束缚,改革办学体制。而在此之前,温家宝总理还意味深长地说过:中国的教育需要一批真正的教育家来办,这样的教育家要有自己的远大理想与坚定信念,要能够经住名利的诱惑,能够一往无前,目光远大地坚持自己的办学思想。
    实事求是地讲,从中央决策层来看,从党和国家确定的方针来看,是极其重视教育的。正在制定中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教育方面一些重大问题的调研和意见征求,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考量,教育体制与机制的改革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因为,现在的教育发展状况却不尽如人意,问题重重。这显然不符合党和国家的要求与期望,也不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与期望。
    从这个角度讲,人民关注教育部长更替,不是关注周济,也不是关注袁贵仁,而是关注教育的未来发展,关注未来的教育如何能够与自身的需求相适应,如何能够与国家崛起的步伐相适应。说到底,人民关注教育部长更替,是期待能让自己满意、让自己舒心的教育,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正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