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韦伟: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不应出现新一轮“造城运动”

作者:刘诗萌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5-16 19:48:02

摘要: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要推进制度创新,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的关系、战略和战术的关系、扬长和避短的关系,切实做到不简单攀产业、比结构、赛速度。

韦伟: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不应出现新一轮“造城运动”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诗萌 驻马店报道

2018年11月,国家发改委印发《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这意味着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根据规划,淮河生态经济带以淮河干流、一级支流以及下游沂沭泗水系流经的地区为规划范围,包括江苏省淮安市、山东省枣庄市、安徽省蚌埠市、河南省信阳市、驻马店市、湖北省广水市等29个市县,规划面积24.3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常住人口1.46亿,地区生产总值6.75万亿元。

“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一大好事,但一段时间以来,媒体、网络报道沿淮各地摩拳擦掌,雄心勃勃,纷纷准备大干一场,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在为他们干事创业激情赞赏的同时,也由衷地担心出现新一轮‘造城运动’和大干快上。”5月15日,在以“后发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路径探索”为主题的中国城市百人论坛——驻马店会议上,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安徽省政府原秘书长韦伟略带担忧地表示,“殊不知淮河流域生态脆弱、水资源匮乏、历史负担过重,这块饱经苦难的土地能否承受如此生命之重?”

淮河发展关键在“水”

韦伟指出,淮河流域地处中原腹地,其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加之历史上由于黄河长期夺淮使淮河入海无路,入江不畅,使这个曾经繁荣富足的地方水灾频发。史料记载,淮河安徽段10年有7年水灾,2年旱灾,1年风调雨顺。

淮河还有“水多、水少、水脏”的特点。说“水多”是因为河流上游落差大,中下游落差小,汛期只要上游一降大雨,安徽就有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而汛期一过,很快就旱涝急转,这就是“水少”的原因。皖北城市水资源短缺,淮河水系最小生态流量的满足程度仅为68%,个别地方甚至达不到20%;同时,淮河也受到“水脏”的困扰,工业污水、生活污水以及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较为严重,河流大多处于“病态”。

城市不当发展或过度发展,或因自然因素导致的水资源耗竭还是水污染严重,就会“毁掉”一座城市。基于上述现状,他认为淮河生态经济带以生态优先为首要目标,应充分认识淮河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与艰巨性,不可能靠短期高投入完成几项重点工程就能改变淮河流域的生态面貌。具体操作中,要全方位压缩开发建设规模,确保不新增、逐步减存量,强化空间管制、总量管控和环境准入,在全流域减少人口规模、削减排污总量。要在生态环境硬约束下,倒逼沿淮区域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推动形成绿色循环低碳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不简单攀比产业和速度

“淮河流域生态问题严重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技术不过关,问题出在我们还没有建立一种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达到共生、共进、共荣状态的制度体系。”韦伟说。由于我国长期实行水资源和水环境管理相分离的体制,淮河流域分属豫、皖、苏、鄂、鲁五省,在现有体制下整个流域难以做到统筹规划、协调合作,流域本身的效用发挥受到阻碍,无法实现整个流域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美共生。

因此他认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要推进制度创新,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的关系、战略和战术的关系、扬长和避短的关系,切实做到不简单攀产业、比结构、赛速度。

他建议,要以创新发展为先导,坚持生态优先,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首先,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规划发展蓝图。科学推进流域水利建设,城市、产业的规模一定要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从淮河“大流域”整体思考,严格空间用途管制,不断健全完善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与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加强流域生态科技攻关,重点加强生物科技研发,破解环境污染治理微生态密码。其次,要以创新驱动、绿色理念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农业产业化必须向生态农业产业化战略升级,工业化和信息化要深度融合,并以新兴产业为主要载体,着力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特色新兴产业集群等。最后,要破除条块分割、建立流域综合治理体系,积极争取在中央层面建立领导协调机构,完善省际政府协同机构和执行机构;建立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体系,借鉴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成功经验,研究出台淮河流域生态补偿法规,加强流域综合治理,把淮河流域建设成为天蓝地绿水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带。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