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光大信托逆势增长引发关注 涉嫌违规资金池业务

作者:刘陈希婷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5-10 20:59:07

摘要:近日,光大兴陇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光大信托”)发布了2018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光大信托2018年管理资产规模5739.39亿元,同比增长21.24%;实现营业收入21.29亿元,同比增长87.43%.

光大信托逆势增长引发关注 涉嫌违规资金池业务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陈希婷 北京报道

近日,光大兴陇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光大信托”)发布了2018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光大信托2018年管理资产规模5739.39亿元,同比增长21.24%;实现营业收入21.29亿元,同比增长87.43%,其中手续费及佣金收入18.32亿元,占比86.05%,投资收益达到2.65亿元,占比12.45%;实现净利润11.17亿元,同比增长112.04%,人均净利润279.86万元。

然而,在信托公司整体盈利水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逆势增长的光大信托却引发了业界的关注。近期有媒体指出,光大信托发行的“瑞富宝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以下简称“瑞富宝)和“浦汇系列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以下简称“浦汇”)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内规模快速增长,涉嫌违规资金池业务。

涉嫌违规资金池

据光大信托官网介绍,瑞富宝与浦汇均采用组合投资方式,按照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进行信托财产的多元化动态资产配置。

数据显示,近年来,瑞富宝与浦汇的增长势头凶猛。其中瑞富宝已由最初的17.05亿元,增长至目前的400.88亿元。尤其是在最近一年,瑞富宝的增长幅度接近于200%。同样,浦汇也不甘示弱。在2018年二季度末时,该产品规模还为174.81亿元,然而到2018年底,其规模已增长至295.31亿元。仅半年时间,增长幅度就高达68.93%。

而上述两款产品的投资收益均为公司主动管理项目下的投资回报。其中,瑞富宝在宣传中讲到,1、负债规模平滑:目前该产品每月平均到期的负债量为15-20亿左右,财富中心每月可以至少募集20亿左右;2、借道融资:在基金公司建立了公募专户通道,通过债券质押可以实现随时申购赎回以便及时兑付负债;3、资本金支持:公司资本运营中心(自营部)随时可以进行资金拆借于本产品;4、光大集团支持:极端情况出现流动性问题,可以上报光大集团进行流动性安排。

浦汇则指出,1、针对不同风险投资标的,订立严格投资决策机制信托计划拟投资产品根据流动性和风险程度高低分为3级,针对产品的不同风险程度,订立相应投资决策机制;2、设置严格投资限制以投资者利益受托人对于信托资金的投资进行一定的限制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信托资金池业务一般具有四大特征,即“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期限错配”。而在2018年4月,资管新规也对资金池业务做出严格规定:金融机构应当做到每只资产管理产品的资金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不得开展或者参与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业务。

很显然,光大信托上述两款产品都涉嫌资金池业务。在业内人看来,上述两款产品都是老产品,规模增长很快,但如果净值化之后,可能就没人买了。对此,记者也就此情形向光大信托发去了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倒逼行业监管

事实上,从目前信托融资的成本看,其中利差明显,目前资金池的成本在6-7%,而信托融资成本普遍超过12%。而信托产品收益率的飙升,也成为投资者选择购买信托产品的一个重要指标。有销售经理表示,以现金管理为主的信托资金池产品收益相较银行理财和货币基金,吸引力很明显。

然而,这其中也蕴含了大量风险。记者注意到,在2018年下旬,业界曾传闻的“华融信托100多亿的资金池违约”事件就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一直以来,资产管理产品中的资金池业务,都是监管重点关注的对象。记者注意到,虽然资管新规明确将资金池的过渡期问题由原来的2019年6月30日延长至2020年底,给了金融机构更充足的整改和转型时间,但大部分信托公司为了实现转型,已经开设了现金管理类产品,迈出了净值化转型的第一步。

陕西一信托公司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禁止使用过桥资金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会拉长产品发行周期,增加产品发行难度。对信托公司来说,在未来提高信托资金的募集能力,将成为信托公司开展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在国海证券分析师张亮看来,信托公司的主动管理转型要结合自身的牌照优势:一是基于信托的天然制度禀赋,即可以实现风险隔离和事务管理功能;二是信托业具有跨市场资产配置和财富管理优势。三个主动管理转型方向:(1)立足实体经济,发挥实业投行功能;(2)回归信托本源,加强财富管理能力;(3)提升资产管理水平,发力基金化转型。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