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降低惠普金融成本,需要政策支持

作者:徐晓梅 冉学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4-26 10:20:18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胡滨指出,中国的普惠金融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面临成本高、效率低、服务不均衡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发展普惠金融路上的阻碍。

降低惠普金融成本,需要政策支持

本报见习记者 徐晓梅 记者 冉学东 北京报道

4月25日,以“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实体经济”为主题的普惠金融国际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胡滨指出,中国的普惠金融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面临成本高、效率低、服务不均衡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发展普惠金融路上的阻碍。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2014年在普惠金融方面属于稍微中等偏上的领先地位,但手机支付的比例仅是0.48,而世界水平是1.38,很明显,中国的移动支付低于全球水平。但截至2018年,中国移动用户超过9亿人,渗透率达到92%,交易总额超过200万亿元。

对比美国的PayPal,其用户2.67亿,占全球总交易笔数的53%,交易规模是5780亿,只占中国交易规模的2%,中国在移动支付方面已经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另外,中国货币基金市场规模也位居全球第二。

根据北京大学相关研究,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在2015年的水平是2011年的5.5倍,取得快速发展。

纵观全球,中国的普惠金融发展具有后发之势。野村综合研究所研究理事桑津 浩太郎称,“中国大数据、AI、区块链等新技术开拓了新的金融服务手段,且技术发展程度远超日本。金融服务成本、金融获得路径等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课题。我相信在中国可以进行一个更创新、更先进的数字普惠金融。”

目前,很多国家已把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重要的着力点,并采取各种措施。

野村综研未来创发中心资深高级顾问李智慧介绍,为应对数字化浪潮,日本制订了金融数字化的转型战略,促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主要分为:第一,开放创新,推动金融科技企业和银行的合作;第二,设定一些类似先行先试的实验性重点项目;第三,推动支付清算的升级。

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普惠金融还存在成本高、效率低、服务不均衡等问题。

毫无疑问,金融服务可获得性正在不断提升,但不可忽视的是,在传统普惠金融模式和技术条件下,普惠金融面临的成本高、效率低、服务不均衡、商业不可持续等全球共性的难题依然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成为实现普惠金融目标的主要障碍。

胡滨直言,随着数字普惠金融技术的普及,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行业关注的焦点不再是速度,更多的是如何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来降低金融服务成本的问题。

在他看来,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在发展迅猛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特别是客户隐私权保护和信息安全方面。同时,数字普惠金融的有效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通过数字普惠金融机构,部分中小企业融资急的问题虽得到解决,但是融资贵的问题依然突出,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尽管采取了数字技术,运营成本在下降,但数字普惠金融机构不是传统银行,获得资金的渠道不一样,获取成本也比较高。”胡滨指出,下一步如何降低数字普惠金融的金融服务成本,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一个瓶颈,需进一步的政策支持。

对于普惠金融面临的问题,论坛上也给出了一定的解决方案。

WeLab中国区副总裁陈莉指出,对于从事普惠金融面临的挑战,同业和异业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同业方面,首先需要提高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能力,其次是提升场景和建模的能力,加强建设“标准化场景”;异业方面,包括支付、旅游、物流在内的很多行业对金融服务有着很大的需求,但由于其大数据采集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不足,传统机构很难去介入这些场景,所以他们需要的是线上金融产品的设计经验和“拎包入住”式的金融解决方案。

而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副秘书长杨农看来,在推进数字普惠金融过程当中,不能仅靠技术单兵突进,把技术过度神化泛化,应该研究推动包含政策、制度、技术等在内的一揽子、系统性的普惠金融解决方案,构建数字普惠金融的政策支持体系、风险治理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消费者保护体系。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