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一位民营企业家的心声:要让经营者有恒心营建“百年老店”——解决好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十个关键难题

作者:商灏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3-28 16:26:10

摘要:H总在2017年1月10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就阐述了其对上述许多问题的深入思考,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今天来看,虽时过境迁,却是别有一番意味在其中,也可更清晰看到新近一系列宏观政策出台之必要与及时。

一位民营企业家的心声:要让经营者有恒心营建“百年老店”——解决好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十个关键难题

商灏

这是一篇2017年1月就完成的专访文章,但因为涉及当时被认为是比较敏感的问题,受访的北京某民营企业家H总直到今天也不大同意发表它。

H总最近对笔者说,今年政府一些政策做了很务实的调整。过去一些年,我们敢想也不敢说,但现在,我们不用说,政府就已经在做了。

“现在我开悟了,也想明白了:多缴税就多缴税吧,我们企业家的责任和义务就是为国家贡献税收,为国家解决就业问题,每个人的使命不同。挣不着钱,缴了税养了员工,还获得了社会的尊重,这是荣誉呢——现在我心态比较好。”

该民营企业家还表示,4月1号开始要实行新的税收政策,如果企业因此获益非常大,我们真应该感谢政府。但现在大家还处于振奋期,因为税收政策猛的一变,大家确实还要有个适应。新政策放开的内容挺多,例如企业差旅费抵扣、个人所得税抵扣等各种条件下的抵扣,还有增值税的降低等,各种利好挺多。“我们也想核算一下,一年公司能少缴多少税金。尤其对我们这类企业而言,省下的税金会使得公司的价值无限扩大。例如当某个公司一年有两千万利润的时候,可能估值是多少钱,现在通过税收的降低,增加了公司的利润,则公司的估值定会提升,公司此时就有可能尝试致力于做更多与社会有关的公益事业。”

H总真是个很直率的人。

中国中小民营实体企业的生存发展所要面对的压力究竟有多大?它们还能有多少赢利的空间?它们真的已进入微利甚至无利时代了吗——这些都是当时乃至当今国内经济领域都非常焦虑的问题。尽管当时中央政府有包括降低税费在内的宽松政策试图推动民营实体经济在2016年下半年出现复苏,推动商品市场有所升温,推动基本面趋向好转,但中小民营实体企业如何真正走出生存、盈利、创新、发展、融资、税收、政策支持等方面困境的问题,却始终困扰着经营者。

H总在2017年1月10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就阐述了其对上述许多问题的深入思考,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今天来看,虽时过境迁,却是别有一番意味在其中,也可更清晰看到新近一系列宏观政策出台之必要与及时。于是,笔者决定以不透露受访人真姓名的方式,发表这篇专访。

以下即为是次专访内容实录。

品牌困境——总为别的品牌做嫁衣

《华夏时报》:请就你的企业创立和发展过程,谈谈你对于整个民营中小实体企业经营现状的看法。

H总:我们公司2004年创立至今,十几年一直平稳成长。过程中虽有风投找我参与一些项目投资,但我不太喜欢带有赌性的生意,而是喜欢脚踏实地的稳妥做事。我们从刚开始成立时几百万的营业额到后来上亿的营业额,每年都在增长,我认为这是一种最稳妥的成长。

同时我也知道,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我们这类中小企业如果不懂得扩张,不懂得寻找新的市场机会,路会越走越窄,发展的瓶颈肯定会越来越大。

实业界做生产、做加工,沉浸在管理工人、采购原材料、采购设备中,直到把产品加工出来,但是产品加工出来之后还得走向市场。很多企业都说:我们的东西太好了,我们的技术是一流的,产品的品质是一流的,产品的价格是一流的,可是为什么这么多人都不知道呢?因为基本没有销售团队,不太懂得怎么去做销售——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例如东北某个地区的大米,在当地人看来是全世界最好的大米,浇灌稻田的水可以直接饮用,没有公害,可是为什么市场一度就不大知道呢?原因是它没有品牌,更多的时候是在背后给别的品牌做嫁衣。从这个过程中,我看到生产类中小实体企业其实更多面临的是市场营销的问题和品牌确立的问题。

利润困境:恶性竞争+高成本

《华夏时报》:我们看到很多中小实体企业都在说利薄,按照国际惯例,企业的利润必须保持在12%以上,但据说现在中国的中小实体企业利润越来越薄,许多企业利润只有1%—3%,是这样吗?原因是什么?

H总:对,利润肯定是变薄了。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做营业额1000万的时候,利润可能就有500万,做到5000万的时候利润还是500万,做到1个亿的时候发现利润还是500万。

这个薄是什么原因呢?一是恶性竞争所致。很多中小企业对于市场上出现热销产品的反应是,一哄而上都去做,都抢着从中挣到钱,而不是抢着对产品功能做深度拓展和开发。中国中小企业核心优势、竞争力的提高,不应再走这条老路。我们看到很多中小企业早期更多靠着一些资源、一些所谓的发展先机而兴旺起来,但随着加入同质竞争的企业越来越多,到了僧多粥少的境地,只会盈利空间越来越小,利润越来越薄。

二是经营成本增加很多。以现在传统的广告公司为例,其一个普通的执行人员月薪可能到了7000元或8000元,但企业付给这个员工的可不只是7000元或8000元的工资成本,还要加上社保、福利等支出,总额肯定要达到1.2到1.3万,甚至更多一些。如果再加上办公成本——以前一年10万元能租的一个办公场地,现在一年要将近300万元。这些都属于经营成本。

我发现,很多中小实体企业营业额做到1000万和做到5000万、6000万的时候,利润基本一样。这么多年来都是如此,而且现在竞争越来越厉害,以至于有的市场都成为鸡肋了,竟还有人在出面报低价,也就是说,可能有的企业对100万的利润不爱挣了,却还有企业觉得50万都是白挣的,愿意为了50万活着。但没办法,总不能去阻止它,而只能眼看着它这样下去,因为这些企业要生存,员工要吃饭。然而企业总有一种责任,使之不得不去扩张。

《华夏时报》:利润极度微薄会造成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倒闭吗?

H总:经营的利润薄了,肯定会有很多企业倒闭、淘汰。不行就得被淘汰,利润不好了之后,还不懂得去转型,不懂得去寻找下一个支点,肯定会倒闭。

产品困境:什么是好的产品?

《华夏时报》:是什么原因让企业感到提高产品的价格特别难?低端化、价格战的产品没有市场,品牌化、精品化路线受到重视。在不断创新,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方面,贵公司有何独到之处?

H总:其实不管是好的产品还是差的产品,无论是高价产品,还是低价产品,只要产品品质和价格达到真正的统一,就可能受欢迎。高价要靠好品质做支撑,同时要注重品牌宣传。好的产品会在精确和精致上做文章。精确就是市场定位,精致就是产品品位。

《华夏时报》:贵公司转向做电子商务,并准备做自己的品牌,这个思路的逻辑是什么?

H总:我们的电子商务板块,代理了美国一家技术研发方面最有实力的品牌产品,帮他们做线上营销推广。我们的团队在销售手段、渠道建设上,都非常专业,因此我们不会把眼睛只停留在这一个品牌产品身上。

做代理找不到特别的成就感或是安全感,因为做的毕竟是别人的品牌,再能干,推广的是别人的产品。那么,未来自己研发也好,或者生产也好,将结合销售进行企业资源的整合。把好的资源形成一个产业链:好的技术,如果你不懂得如何把它变成生产力。OK,你把技术拿过来,我给你转化成生产力,我找好的生产类企业帮你生产。我来负责给你投资,把你的技术转化成生产力。在转化成生产力之后,现在很多有生产力的企业可能又不懂得去销售,不懂得去营销市场,那么我们再利用做代理时所积累的对市场的一些销售经验,把这个产品推广出去。

这是我正在做的事,就是真正的体验一下做研发、做生产、做销售,把三者有效整合到一起。

纳税困境:税收激励机制做得不够

《华夏时报》:关于减税,实业界谈论很多,中央政府对企业减税的力度不断在加大,为何企业仍感到税负重?企业税负可降空间还能有多大?

H总:可能行业不一样,企业性质不一样,或者企业经营的内容不一样,税收真的不能统一去规范。现在的税收一刀切这种形式,实际上不是适合所有的企业。有的企业是能承担高税率的,但是可能合理去避税了;有的企业可能真的无法承载所谓的高税率,但这种企业可能已被逼的无处可走了。

反正企业挣了钱之后,大概一半都得缴税。我觉得每个企业都愿意适当纳税。比如大概纳税利润的15%之内,我想任何企业都愿意尽自己的力量去做。如果把所得税提高到30%,企业老板的动力就会受到一些影响了,倒不是企业没有社会责任感,他会觉得100万就要拿出30万来缴税,问题是缴税之后对这个企业有什么好处?

企业缴税是应该的,还可以解决很多人的就业问题,但如果老板累得天天死里逃生,高血压、心脏病,该有的病全有了——因为要面对那么多的市场压力,要生存,要带领一个团队往前走,到最后可能挣得钱多要缴税。——我这样说并非反对缴税,但是如果缴税太多了之后,企业老板付出的和得到的不成正比,大家做企业就没有激情往前冲了。

《华夏时报》:你认为税率多少合适??

H总:我觉得可以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确定征税率。比如年营业额1个亿之内的服务类行业,就收15%的税;生产类的企业,增值税收17%或所得税再收15%。一定要针对不同行业或企业有不同税率标准。

最重要的就是一句话:税收激励机制做得不够。

融资困境:审核周期长、考核标准模糊

《华夏时报》:我们谈谈融资问题吧,比如某个有技术专利的产品项目拿来之后,需要投入生产和大量投资,问题怎么解决?

H总:现在中国的融资机制,对于相对重资产的公司融资而言更简单一些,对于轻资产的或者创业型公司融资而言可能条件相对苛刻一些。当然这不能怪银行,因为银行必须保证自己资金的安全,这可以理解。现在虽然放开了很多很多政策,但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融资还是一个特别严肃的问题。

首先,融资的周期有点长。比如我们想在2017年拿到一笔钱,我要设计拿这笔钱大概要有多少,比如说1000万,我要在2016年就要开始绸缪这件事情,我要想拿到这笔钱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标准,比如我的营业收入、我的担保、我的一些相关证明,就要提前提供清楚了,这样到2017年有可能第一季度能拿到这个钱。否则的话,2017年需要钱,第一季度来申请,申请下来就是下半年的事情了。

其次,对于一些中小型公司,没有相对的考核标准,反而现在一些民营企业做得比较灵活。比如像有些大型电商,给合作企业融资,只要货进电商仓库,就可以作为应收帐款的抵押,就给企业融资,只是成本要高一些,比银行高将近1倍。

政策建言:让经营者真正确立“百年老店”的理念

《华夏时报》:去年12月14日至16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一些“关键表述”,其中特别提到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引导企业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强产品竞争力;要使中小微企业更好参与市场公平竞争。对此你如何理解?

H总:太难了。不管是工匠精神也好,还是百年老店也好,做这些东西都需要基础,不是你想做成百年老店,就做成百年老店了。如何做才能成为百年老店?没有人去思考这个问题。

教育经营者,让他有这种意识、有这种想法、有这种信仰,真正做成百年老店,——这是最关键的。

《华夏时报》:做成所谓“百年老店”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H总:对此问题,我从做企业的角度,有过简单的梳理:

1、企业诚信。什么是企业的诚信?企业的诚信就是合约精神。佛说,慈悲为怀。大家可能会认为捐钱就是慈,就是慈善。其实能够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就是一种慈善。比如做牛奶的,别往里面放三聚氰氨;做水净的,能把水净技术做到对水质起很好的净化作用。这样赚良心钱,不欺诈消费者,实际就是一种慈善,也是一种诚信。

2、危机意识。要想做成百年老店,诚信是基础,危机意识也一定要有。企业一定要有危机意识,要知道你的明天是什么样子,你的后天是什么样子,你要时刻知道任何东西如果一成不变,会带来什么样的伤害。例如竞品会出现,我们做产品的,竞品出现怎么办?什么都一成不变,你的技术被剽窃怎么办?你的竞品出了更好的东西怎么办?你不可能等着被淘汰,这种时候你需要创新。危机意识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有创新精神,包括对人才的储备。没有危机意识,刚培养出一个团队,第二天就可能被人挖走。

包括业务模式,不在发展过程当中去求变,很可能别人一个业务模式、一个架构就把你的企业整垮了。

3、品牌观念。现在人们的品牌观念都特别差,做OEM的工厂就特别安心做OEM,从来不想着把自己的产品做成一个品牌,把自己的品牌变成一个市场。搞研发的人也是,研发完了之后,沉浸在自己研发成功的喜悦当中,没有想过如何把它转化成生产力,理由总是我没钱。谁有钱?你不想、不动,怎么知道能不能实现呢。需要主动去把一个东西真正地做成一个品牌。

4、百年意识。所谓百年企业,现在人们对此观念都比较淡漠,而是觉得百年以后关我什么事。对明天比较淡漠,对用户比较淡漠。在这方面,品牌、用户体验都非常重要。

5、管理有序。小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变成中型企业之后,成长瓶颈是非常可怕的,这个瓶颈来源于管理的模式。

企业成长过程当中,管理模式或架构没有进行很好的调整和梳理,可以说死掉的一大部分都是这个原因。这个瓶颈非常严重。企业规模在上升时,管理上一定要随企业成长而提升,但往往企业突破不了这一点。另外就是扩张的问题,很多成长型企业刚有所成长,市场刚有些好,就忙着扩张,就开始招兵买马,甚至出去融资,甚至扩大生产规模,但往往到最后忽然发现市场不是其所想象的,或者自己的操作能力不是原来所想象的,也没有做好人才储备的准备,没有做好市场推广的准备。等扩建完了以后才发现完了,扩张是错误,跑太快了。有多少中小企业在变成大企业的道路上死在了扩张的路上,死在了管理的路上。

6、防大企业病。现在很多小企业犯大企业病,企业没做大就开始膨胀,这都是问题。

7、懂得分享。做企业都不懂得分享,表面上你好我好,背地里跟仇人一样,你捅我一枪,我插你一枪,你今天报低价,我明天报更低的价格,不懂得去分享市场,不懂得分享彼此的资源,分享彼此的价值,分享各自所获得的一些成就。

没有大格局,企业怎么可能做大呢?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商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