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两会|因病致贫约占农村贫困人口40% 胡豫建议通过城乡医保制度改革提升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3-07 20:21:43

摘要:如果说,国家兜底脱贫是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道防线”,那么,医疗扶贫就是“撕开贫困线”的一把手术刀。

两会|因病致贫约占农村贫困人口40%   胡豫建议通过城乡医保制度改革提升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两会报道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农村发展方面的问题是政府工作报告关注的重点之一,其中涉及了医疗、教育、住房、网络、人居环境、脱贫致富等具体内容。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过去一年,精准脱贫有力推进,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86万人。2019年,农村贫困人口再减少1000万以上。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攻坚克难的关键一年,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农村比较突出。根据民政部的数据来看,因病致贫占现在农村贫困人口的40%左右,偏远山区的占比更是远远超过这个比例。很明显,健康扶贫是打赢农村脱贫攻坚战的关键。

就此,作为一名来自医卫界的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协和医院的院长胡豫把进一步推进农村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当成了自己分内的事情。

“随着基层卫生综合改革持续深化,我国农村卫生能力建设成效初显。但是,随着疾病谱变化,农村人口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等死亡率不断提升,对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提出更高要求。”胡豫建议,加快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优化农村医疗资源配置、加强城乡医疗信息平台建设,同时,推进城乡医保制度改革。

如果说,国家兜底脱贫是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道防线”,那么,医疗扶贫就是“撕开贫困线”的一把手术刀。

农村医疗有待补齐短板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兴衰演变,农村医疗保障的缺失和滞后问题曾日益凸现,成为实现和谐社会目标中一块不容忽视的“短板”。如今,随着基层卫生综合改革持续深化,我国农村卫生能力建设成效初显。

据统计,2012-2017年中央投入476.4亿元,支持建设县级医院2057个。2017年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80.2%,基本实现设施设备提档升级。农村卫生人才结构持续优化,其中乡镇卫生院本科以上学历占比14.6%,较2012年提高了4.6%,高级职称提升了1.5%。全国县域内就诊率达到82.5%,较2016年提升2.1%。

但是,随着疾病谱变化,农村人口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等死亡率不断提升,对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胡豫表示,目前,我国农村卫生体系存在突出问题:一是卫生资源总体供给不足。近五年,我国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数量逐年下降,呈萎缩趋势。有数据显示,2017年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较2013年分别减少464个、16562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较2013年减少11.2万人。农村每万人口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注册护士远低于城市。实地调研看到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年龄结构偏大,断层严重,某些乡镇卫生院十余年未进新职工。二是医疗服务效率低下。据统计,近五年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从62.8%下降至61.3%,平均住院日从5.92天延长至6.31天。实地调研某乡镇卫生院虽拥有50张开放床位,但日在院病人仅20人。外科病区、手术室没有很好利用,年手术量由10年前的300多台下降至30多台。三是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有待提升。2017年调研1644家县级综合医院中,入出院患者诊断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病理与临床诊断符合率较2014年较降低1.7%左右。农村孕产妇死亡率与城市差距加大,2016年农村孕产妇死亡率比城市高0.5%,2017年则高达4.5%。四是患者就医负担不断加重。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增长幅度远高于城镇居民。2016年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2010年增长4%,但城镇居民仅增长0.7%。2017年乡镇院住院次均医药费用同比增长1.14%。

农村医疗力量的薄弱、医疗保健体系不完善使得许多贫困地区的百姓陷入“越穷越病、越病越穷”的恶性循环。

建议推进城乡医保制度改革

其实,为了提高农村医疗的服务能力,我国也曾通过建立分级诊疗、远程诊疗等制度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从而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但这些资源很难扎根农村,依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的医疗服务水平。

为此,胡豫通过调研建议,一、加快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围绕2019年全国基层卫生健康工作会上提出 “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思路,重构基层医疗体系。目前我国已有74.5%的乡镇卫生院和77.1%的村卫生室实行了一体化管理,建议进一步整合县乡医疗卫生资源,组建1-3个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其他若干家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为成员单位的紧密型医疗集团。在集团内逐步由药品、业务、服务上的一体化向财务、人员、管理上的一体化过渡,畅通上下转诊渠道,实现医务人员、患者在医共体内合理流动。

二、优化农村医疗资源配置。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乡镇卫生院医生有意愿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并不满足于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二传手”角色,认为能动手术,解除患者病痛,更有职业成就感和社会地位。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大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利时机,让更多人才技术、新增资源、优惠政策向农村倾斜。完善医务人员下基层的薪酬、职称的激励机制,探索“继续医学教育+适宜技术推广”等,全面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不断提升村医数量和质量,争取让农村人口实现“病有良医”。

三、加强城乡医疗信息平台建设。利用数字化远程医疗服务,实现数据开放融合、共建共享。如在急救方面,充分发挥远程心电及检验影像诊断平台作用,通过信息手段下沉优质医疗资源,与大医院脑卒中FAST溶栓、心梗协同救治等技术相结合,实现基层患者的快速确诊、及时转诊和有效治疗。

四、推进城乡医保制度改革。以大健康的理念,推动医保制度改革。在筹资方面,建立稳定长效的筹资增长机制,按照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一定比例确定筹资标准。在支付方面,建议采取按人头总额预付制度,对医共体内实施打包支付,超支由县级医院承担,结余按比例分配,充分调动医共体控费积极性。另建议把预防保健纳入保险范畴,并将参保人的防病与治病费用打包后一道实行按人头付费,让更多的农村人口不生病、少生病和晚生病。

聚焦农村医疗的改善,尤其是提升深度贫困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从而真正解决村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单单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招,从而为农村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胡妍 主编:吴丽华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