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就业优先或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未来失业指标将影响宏观政策?

作者:张智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2-23 17:56:24

摘要:这是继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使用“就业优先”的表述之后,再次将就业优先放在重要位置,并有大概率会进入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就业优先或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未来失业指标将影响宏观政策?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中央对未来经济的把脉,略微出现了一丝变化。

2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即将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稿,以及审议《关于2018年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工作情况报告》、《关于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情况的综合报告》和《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

在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要统筹实施好宏观政策、结构性政策、社会政策,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就业优先政策。

这是继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使用“就业优先”的表述之后,再次将就业优先放在重要位置,并有大概率会进入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事实上,稳就业在官方多次强调的“六稳”工作中,始终居首位。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看来,过去的重视尚不足够。

“过去无论多强调积极的就业政策,都是把它作为民生、理念,没有放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机制之中。失业或者劳动力市场的指标无法影响央行的政策实施,但是现在这个条件已经成熟了。”蔡昉表示。

就业优先

尽管就业优先已经不是新鲜词汇,但直到2018年年末,才首次在中央经济会议的通稿中使用“就业优先”的表述。此次,在讨论即将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稿时,再次重申了“就业优先”的表述。在宏观经济专家看来,就业优先政策有大概率写入两会时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近年来,在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向中高速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就业形势呈现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态势。2007年以后,全球各国经济下行的同时几乎都出现了高失业率,唯独中国的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保持稳定。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至2017年,中国城乡就业总量年均增加187万人,城镇就业人员年均增加107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0%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0%左右的较低水平。2018年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361万人,同比增加10万人,已连续六年超过1300万人。

不过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李希如也表示,自2012年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比重连续7年出现双降,7年间减少了2600余万人。2018年末全国就业人员总量也首次出现下降,预计今后几年还将继续下降。同时,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给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带来挑战。

2019年,我国的就业总量压力不减,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仍然保持在1500万人以上,特别是高校毕业生数量达834万人,再创新高。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要重新审视经济下行和劳动力市场表现、劳动力短缺的因果关系,不能说经济下行导致劳动力短缺,关键是是我们人口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符号性的变化。”蔡昉表示。

在他看来,人口红利消失导致了劳动力短缺,而劳动力短缺就决定了人力资本改善速度的下降,投资回报率的下降,以及资源重新配置效率的减慢,因此导致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降,“而这个趋势还在继续”。

不过,李希如也指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仍近9亿人,就业人口总量仍达7.8亿人,劳动力资源仍然丰富,通过提高劳动参与率,扩大和保障就业等方式,依旧可以发挥好现有劳动年龄人口和就业人口的作用。

稳经济仍是主线

尽管经济增长压力加大,但我国依然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会议认为,过去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着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会议指出,接下来将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同时,要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决反对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崇尚实干,埋头苦干,努力干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新业绩。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