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央行为什么不能轻易购买私人股票?

作者:冉学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1-31 02:46:30

摘要:股市长期处于熊市,对于投资者和市场中介机构包括监管部门是一大考验,所谓危中藏机,正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才是展开结构性改革的大好时机,这个时候还想以央行货币投放扩大杠杆的方式引发股市上涨,其实是一件贻害子孙的行为。

央行为什么不能轻易购买私人股票?

冉学东

前期有研究人士提出中国央行可以购买私人股票或者A股ETF,经过市场的热烈讨论,观点比较分歧,但也引起一些资深金融学者官员的注意。近日,前央行副行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吴晓灵就此发文论述,她认为,不到严重的经济金融危机时候,央行不应购买非政府资产。

她着重强调,中国经济还没有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有问题的企业可以通过正常方式市场化退出和兼并重组,政府要做的是公平执法,让资产顺利变现,完善社会保险做好失业职工的社会托底工作。

吴晓灵认为央行购买股票必须有一个红线,那就是出现严重的金融危机,她并没有进一步展开探讨。不过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金融如果发生危机,资产价格断崖式下跌,资产在人们手中不能变现,实体经济发展会遭到重大打击,经济发展体系出现崩裂,就会出现大量的企业关门倒闭,员工的减薪或者失业,这就会进一步传导到整个社会收入和家庭收入的下降,部分民众生活跌入困顿,就会出现大量社会问题,从而进一步威胁社会稳定。

到了这时候,央行的一个最为本质的角色——最后贷款人,就不能不发挥出来。按照一般定义,最后贷款人是当一个经济体出现危机或者流动资金短缺的情况时,中央银行一般在公开市场向银行体系购买资质好的资产,或透过贴现窗口向有偿付能力但暂时周转不灵的银行提供贷款。

最后贷款人职能发展为央行直接去市场购买股票,比如美联储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购买AIG的股票,日本央行为了拯救股票市场购买股市ETF,也就是所谓的量化宽松。

央行购买股票的行为其实本质上还是类似于贷款,尽管表面上是股权投资,但是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赚取差价,或者长期持有,而是流动性支持。

这是由于在现代金融体系中,信用是核心,如果一个市场上信用彻底崩溃了,其实是市场运行出现某种程度上的失灵,因为失去信心的人们开始踩踏,如果没有必要的流动性支持以增加信心,信用体系就会崩裂,而央行从理论上可以无限制提供流动性,是对市场失灵的一种对冲机制。

不过央行购买股票,美联储做的比日本央行要好得多。日本央行买股票买成了股东,经济未见大的起色;美联储购买AIG后,等AIG和金融市场稳定后,迅速退出,不仅仅拯救了这个大而不能倒的金融巨头,而且稳定了整个金融市场,央行作为政府机构还狠狠赚了一笔。

由此看,央行购买股票不是不可以,但必须是出现金融危机时发挥最后贷款人功能,一旦达到目的及时退出。

任何政策都有成本收益考量,央行如果在经济发展的日常阶段,并不是经济危机时购买股票,不仅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还可能让自己深陷泥潭,难以自拔。更为重要的是,央行通过印刷钞票购买股票,隐藏着极大的道德风险,显失公平,因为这是通过稀释其他大多数人的财富来拯救个别的公司,是用货币政策重新分配财富,把大众的财富分配个别的私人公司,贻误了千载难额逢的改革时机。

中国股市最近几年的阴跌,整体上还是反应了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周期,经济下行压力大,企业盈利能力弱,股价自然就会下跌。但也不可忽视的是,中国股市基础制度上存在巨大的缺陷,比如注册制难以推出,退市制度难上加难,过于重视融资,忽视投资者利益,在发行和定价以及再融资等环节,政府控制过死,信息披露工作不完善,执法不力。市场分配资源的市场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市场功能是逐渐趋于收敛,这让中国A股雪上加霜。

股市长期处于熊市,对于投资者和市场中介机构包括监管部门是一大考验,所谓危中藏机,正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才是展开结构性改革的大好时机,这个时候还想以央行货币投放扩大杠杆的方式引发股市上涨,其实是一件贻害子孙的行为。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