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港股“妖”事:个股闪崩是“常态”背后

作者:麻晓超 陈锋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1-24 18:17:06

摘要: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韩乾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多重因素叠加造成了港股个股闪崩常态;美股也会出现闪崩现象,近年来越来越频繁,但跟港股的闪崩不是同一个原因。

港股“妖”事:个股闪崩是“常态”背后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麻晓超 陈锋 北京报道

A股的散户们,可能都有过庆幸不在港股的瞬间。

尤其是动辄发生个股一日腰斩的时候。2019年1月17日,港股多只个股盘中“闪崩”,佳源国际控股当日收跌超80%,仁天科技控股收跌超70%,阳光100中国、弘达金融控股均收跌超60%。

此次事件颇受资本市场关注。但一个值得玩味的点是,其最初受到关注的原因,可能未必是因为某一只股票跌幅大到惊人,而是为何多只闪崩发生在同一天?不过,这似乎也并非是终极问题。因为港股个股闪崩已成“常态”。

终极问题或许是,为何个股闪崩在港股是“常态”?与A股、美股相比,港股有哪些差异与这种“常态”相关?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韩乾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多重因素叠加造成了港股个股闪崩常态;美股也会出现闪崩现象,近年来越来越频繁,但跟港股的闪崩不是同一个原因。

机构割肉清仓相对果断

香港的证券交易活动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1891年,“香港股票经纪会”(又称“香港股票经纪协会”)成立,标志着首家证券交易所设立。

与起步晚的A股不同,作为有着百年发展历史的成熟开放市场,港股的投资者以机构为主。

民生银行股票市场分析师李相栋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追究为何港股个股闪崩是“常态”的问题时,首先要认识到,港股的投资者主要是机构,机构投资者有严格的选股理念和标准。

“而一旦判定某只股票不再有投资价值,机构投资者很大概率会果断清仓,就很可能引发个股的闪崩,在这一点上,与A股散户时常短线赌博垃圾股、濒临退市股会反弹是不同的。”一位不愿具名、研究港股的律师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此外,从另一个角度去看,由于机构投资者一般是长线投资、价值投资,被其判定投资价值较低的股票,就遭遇着长期的“无人问津”状况,流动性很差,价格因此容易剧烈波动。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港股有很多“仙股”,基本面很差,价格很低,又不退市,一旦有“风吹草动”,就容易闪崩,而且跌幅都很吓人;相比之下,美股这种现象比较少,美股退市制度严格执行,垃圾股都会直接退市,甚至有些年份,退市的比上市的还多。

记者注意到,2018年11月15日,港股就发生多只“仙股”闪崩事件。

当日以0.265港元开盘的中国海景盘中跌超80%,以0.435港元开盘的北京燃气蓝天盘中跌超40%,以0.275港元开盘的亚洲电视控股盘中跌超60%。

个股流动性分化严重

在独立财经评论员郭施亮看来,整体来看,港股市场分散到个股上的流动性较A股要弱,是前者个股闪崩是“常态”的一个原因。

“比如,A股市场上,个股全天成交量低于百万的现象是比较罕见的,但港股却有不少个股的全天成交量近于零。”郭施亮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韩乾也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港股上仅有十几只股票的流动性比较好,其它股票的流动性都很差,有多重因素叠加造成了港股的流动性分化现象非常严重。

除了前述提及的港股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外,另一个因素是港股IPO快速扩容给个股流动性带去的压力。

“港股上市门槛相对较低,新股扩容速度很快,是全球最大的IPO市场,但香港的本土投资者很少,国际投资者出于风险考量也不会投资港股。这就造成了港股市场的流动性稀缺。”韩乾称。

根据港交所数据,截至2018年12月14日,去年IPO募资总额达到355.8亿美元,为2010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这让港交所成为2018年全球最大的IPO平台,排名第二的纽交所同年IPO募资总额为285.74亿美元;第三名纳斯达克交易所236.68亿美元;此外,德国、上海、伦敦、深圳、印度、日本、瑞士分别为139.16亿美元、127.03亿美元、93.11亿美元、74.19亿美元、50.43亿美元、40.12亿美元、35.48亿美元。

还有一个因素在于港股的做空机制。

“港股有比较成熟的做空制度,比如个股期货、期权,资金不敢轻易去炒小股票。很多小股票的市盈率都很低,一般在5-10倍。”韩乾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相比之下,A股更多的还是做多。“虽然有股指期货的推出,但是一直处于被戴镣铐的状态;虽然有融券的机制,但实际上,对个股做空的融券交易额、交易量还是非常低的,A股的融资融券更多的是融资。”李相栋对本报记者称。

美股的另类闪崩

相比港股,美股市场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艾美股资产管理合伙人梁剑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同港股一样,美股也会有闪崩,也有闪涨,比如,一家小的医药研发公司,某个新药品通过FDA审批,暴涨是常见的;相反,就会暴跌。另外,某些公司出现重大丑闻而令资本市场失去信任,股价暴跌。

韩乾则认为,美股闪崩现象近年来越来越频繁,但很多时候是由于高频交易所带来的,跟港股的闪崩不是同一个原因。

“相比港股,美股市场的流动性分布要均匀得多。这主要得益于美股成熟的做市商制度,可以保障个股的流动性;还有美股市场进行的tick size改革,将买卖最小报价单位降到了1美分,大大提高了股票的流动性;此外,程序化交易和高频交易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股票市场的流动性。”韩乾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高频交易是指利用超级计算机进行编程和自动交易,使其以达到毫秒甚至微秒的交易速度,自动对行情价格序列进行判断并下单,从而远远超越普通计算机和人工交易员的交易速度,借此从那些人们无法利用的、极为短暂的市场变化中寻求获利。

高频交易在美国欧洲早已成为主流交易手段。

以平安证券在一份研报中统计的数据为例,2005年,高频交易占美国总交易量的20%左右,这一数字在2014年已经升至50%,并一度在2009年达到过61%的近年来最高点;从欧洲的情况来看,2005年高频交易只占欧盟国家总交易量的2%,而这一占比在2014年已经大幅提升到25%,并在2010年一度达到近十年来的峰值38%。

值得一提的是,程序化交易近日被曝有望在A股重新放开。《华夏时报》1月15日曾报道,券商股票交易接口有望对量化私募重新放开,首批放开的时点或在春节后。

A股设立初期也频闪崩

A股事实上并非一直实施日内涨跌停限制。未实施前也时常发生类似如今港股的个股闪崩。

“A股最初没有日内涨跌停限制,大盘和个股的走势一度波动性很强,类似港股的暴涨暴跌,记得1990年、1991年的时候,不少上市公司甚至会出现单日100%涨幅的现象,指数也有过三个交易日涨了59%的时候。”李相栋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大约1996年前后,为了抑制市场过度投机和过高的换手率,A股开始实行T+1和涨跌停板制度,一直延续至今。

近日,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有关“建议取消新股首日涨跌停限制”的言论,以及市场对于科创板在交易制度创新方面的憧憬,再度引发了A股是否应该取消新股首日涨跌停限制、以及全部股票的日内涨跌停限制的讨论。

对于是否应该取消新股首日涨跌停限制,韩乾认为,当前市场交易不太活跃,即便是新股首日交易,其成交量也不大,不能充分反映市场信息,因此可以考虑取消新股首日涨跌停限制。

“但更重要的是,在取消新股首日涨跌停限制的同时,要完善做空机制,让市场充分博弈并投票决定新股的价格。如果没有配套的做空机制,取消限制之后虽然成交量增大,但只是延续此前的新股炒作之风,最后对中小投资者利益造成损害。”韩乾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对于A股是否应该放开全部股票的日内涨跌停限制,市场观点不一。

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A股的日涨跌停限制仍有存在的必要性。

“当前A股市场生态尚不成熟,散户相对较多,信息披露等市场化程度还不够。A股的日涨跌停限制是为了抑制过度投机行为,防止市场出现暴涨暴跌。A股放开日涨跌停限制之后,可能会引起市场的不稳定。A股历史上,曾经实行过无涨跌幅限制的交易制度,但股价的暴涨暴跌很难控制,后来被迫取消。”宋清辉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梁剑则认为,A股单日涨跌幅的限制,初衷是为了保护股民的利益,避免市场过大的波动。但其实长远看,利大于弊。

“一方面导致市场失真,另外为市场操控者提供了便利。单日涨跌幅限制,如同IPO审批、限价发行等规则一样,往好的方面理解,都是监管部门爱民如子的表现,希望多数人都能从股市中赚钱。但这种乌托邦理想,即使在美股、港股也是无法实现的,甚至带来了扭曲市场的反面结果。”梁剑向《华夏时报》记者称。

杨德龙认为,现阶段,A股如果取消涨跌停限制,个股股价可能会被游资恶意操纵,不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郭施亮也认为,A股整体放开涨跌停限制的时机还没到。

李相栋则称,从长远来看,放开是必然趋势,因为A股要和国际市场接轨。

编辑:严晖   主编:陈锋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