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调查正文

互联网十大风险事件你踩雷了吗?支付宝侵权、顺丰数据被售卖、上万个自媒体账号被封

作者:吕方锐 陈锋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1-16 11:31:00

摘要:除了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多平台侵犯用户隐私被约谈、《电子商务法》出台、音集协要求KTV下架6000余首歌、网约车大整顿和共享单车陷入商业模式困境等事件均被列入其中。

互联网十大风险事件你踩雷了吗?支付宝侵权、顺丰数据被售卖、上万个自媒体账号被封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吕方锐 陈锋 北京报道

“2018年1月4日,支付宝年度账单默认勾选《芝麻服务协议》被指侵权。用户在不知情的前提下“被同意”接受芝麻信用,芝麻信用可以对用户的信息进行分析,将分析结果推送给合作机构。1月6日,网信办约谈支付宝、芝麻信用负责人,指出其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方式不符合《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国家标准的精神。蚂蚁金服相关负责人向媒体表示,蚂蚁金服将对支付宝平台全面排查,进行专项整顿,进一步完善平台治理机制。”

作为2018中国互联网的开年事件,该案例被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下称“研究院”)列入《2018互联网十大法律风险事件》。“十大事件”近日在第三届互联网法律媒体研讨班结业式上发布。

研究院认为,部分网络运营者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时,存在隐私条款笼统不清,征求用户授权同意时默认勾选、“一揽子”打包授权等问题。支付宝账单事件再次敲响警钟:企业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要求,履行企业责任,最小范围采集用户个人信息,并尽到明显提醒义务。

除了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多平台侵犯用户隐私被约谈、《电子商务法》出台、音集协要求KTV下架6000余首歌、网约车大整顿和共享单车陷入商业模式困境等事件均被列入其中。

连续一整年,用户隐私、数据泄露都是焦点话题。因App存在侵犯用户个人隐私问题,2018年1月12日工信部约谈百度、支付宝等单位,要求本着充分保障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原则,立即整改。6-8月,顺丰、华住、A站、圆通等公司相继被曝出信息泄露,部分数据被打包在暗网出售。10月,华大基因因“数据泄漏门”被科技部开出罚单。11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报告》,备受社会关注。12月,陌陌被爆3000万条用户数据在暗网被售卖。

研究院对此的解读是,伴随的真实风险和危害接连发生,大众对于自身隐私问题的关注正在觉醒;监管部门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愈加重视,约谈整改罚款连续袭来;制度层面,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精细化、严格化。

历经五年、四审、三公开,《电子商务法》在2018年落地,走在了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前面。这部法律涵盖市场主体、税务、合同、消费者保护、隐私、网络安全等多方面,对比较典型的问题都做了规范。

另外,短视频、网络游戏和自媒体在2018年迎来强监管。

首先是2018年4月网信办约谈“快手”“火山小视频”,责令全面进行整改;再是广电总局责令今日头条永久关停“内涵段子”,要求全面清理类似视听节目产品;随后,网信办会同工信部、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广电总局、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等五部门,开展网络短视频行业集中整治,依法处置19家网络短视频平台。

网络游戏领域,因国家机构调整,2018年有关部门一度暂停了国产网游的备案和版号审批,所有新网游无法商业化;8月底,国家新闻出版署又提出网络游戏总量调控,控制新增网络游戏运营数量;12月,网络游戏道德委员会成立,对存在道德风险的网络游戏进行评议。

自媒体领域,2018年11月,网信办集体约谈百度、腾讯、新浪、搜狐、网易、UC头条、一点资讯、凤凰、知乎等10家自媒体平台,就自媒体乱象,责令平台企业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全面自查自纠。此外,网信办针对自媒体乱象展开新一轮整治行动。超过9800个自媒体账号在这一轮行动中被关闭。

研究院认为,短视频领域有低俗化、恶趣味化的趋势,鼓吹算法推荐而缺乏价值观。相比以往的约谈等手段,永久下架形成了震慑力。网游领域从版号审批暂停到总量调控,再到网络游戏道德委员会,监管不断收紧。但行政监管之外,还需要理顺网络游戏监管体制与机制,而自媒体行业的草莽时代已经走到尾声。

除上述事件之外,十大事件还包括:2018年10月音集协要求KTV下架6000余首歌,遭到越权、模糊账质疑;11月交通运输部、中央政法委、中央网信办等10部门对网约车公司进行专项检查;共享单车资金链绷紧,退押金难。

从风险分类看,《2018互联网十大法律风险事件》包括数据隐私、政策法规、内容监管、行业发展等五大类别。据了解,这是继2016、2017年后,“互联网十大法律风险事件”第三次对外发布。十大法律风险事件按照“法律风险”、“新闻价值”、“社会影响”三个维度进行评选。

责任编辑:秦岭 主编:夏申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