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中国“001号合资企业”北京航食的四十年

作者:王潇雨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1-11 16:26:10

摘要:作为境外资本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示范企业,被誉为“001号合资企业”的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下称北京航食)于1月10日在京举行了成立四十周年成果分享会。

中国“001号合资企业”北京航食的四十年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潇雨 北京报道

作为境外资本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示范企业,被誉为“001号合资企业”的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下称北京航食)于1月10日在京举行了成立四十周年成果分享会。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1979年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访美,被誉为“破冰之旅”。中美通航启动倒计时。然而,在通航筹备的过程中,中国人再一次感受到了西方强国的傲慢与偏见,起因就是现在看来并不起眼的航空配餐。

通航谈判中,美方明确提出,中美航线的配餐必须符合国际标准。而当时的情况是,刚刚能够吃饱肚子没几年的中国人哪有什么餐食的标准可言。那时在首都机场为航班提供配餐的是民航北京管理局下属的一个只有30多人的配餐间,盛放餐食的是保温桶、暖水瓶这样的简单器具。1978年12月23日第一次到内地考察的香港人伍淑清的说法,也佐证了这段历史。她回忆说,坐中国民航的班机时,食物是冰冷的,空姐还提着开水壶走来走去给旅客冲茶,同机的香港人纷纷抱怨。

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日本和瑞士的企业率先嗅到了商机,提出要与中国合作办厂,但他们的条件着实苛刻到令中方不能接受。日方要的是日本航空在首都机场的优先起降权,不管其他飞机上的乘客是什么人都要为其让路。瑞士航空也企图从中谋取不寻常的暴利。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人,在资本主义的游戏规则面前陷入了困局。此时,香港餐饮企业美心集团的经营者伍沾德、伍淑清父女在新华社香港分社的牵线搭桥下,满怀着报国热忱投入到中国民航配餐公司的创建筹备中。

得益于1979年7月颁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配餐公司的筹建步伐进一步加快。1980年4月,国家正式批准了中外合资的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1980年5月1日,北京航食挂牌成立,投资双方分别为: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出资300万元,占股51%;香港中国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出资288万元,占股49%。北京航食因享有“外资审字[1980]第一号”的批准文件编号,被誉为“001号合资企业”。至此,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孕育而生。

合资之初,北京航食的职工们不仅要适应国际先进的经营管理机制和技术、理念,还要经受思想、观念和文化的冲击。 公司成立初期,港方派驻大量管理和技术人才,引入了当时最新的技术标准,餐食质量、品种和卫生水平迅速与国际接轨,餐食、饮料和用品的外观包装也同步改进。

1980年和1981年,德国汉莎航空公司曾两次对北京航食的餐食和用水等12个项目进行抽查化验,均给予“卫生标准高”的肯定。获得了世界先进航空公司的认可,公司业务量随之快速增长,成立当年的8个月增长近2倍;到第一期合作结束前的1987年,日配餐量增长10倍,年营业额增长26倍多,所能提供的机场餐食种类达600余种,其中西餐占45%以上。

北京航食成立38年来始终保持着盈利。即便是在充分市场竞争的今天,北京航食也站稳了国内领先的位置,正向着亚洲乃至世界一流水平迈进。然而,成功从来不是伸手就能摘到的果子,何况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开放大潮中。那些年,北京航食经历过困惑,也通过实实在在地管理提升和技术突破实现了企业的蜕变升级。

目前北京航食成为一家拥有近3000名员工、7万多平方米的厂房、年销售收入超11亿元的企业,目前为40多家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起降的中外航空公司提供服务,日均配餐量超过10万份。

北京航食已经拥有一支被称为“联合国军”的厨师队伍,成员来自瑞士、日本、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针对不同国家、地域的饮食习惯以及消费者差异,不断加大食品研发力度,推出中华美食、西餐、亚洲食品等各种冷荤、热食多达 2500 多种。

为了不断提升航空餐食服务品质,2017年,北京航食建成了集产品研发、烹饪实践和厨艺交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研发培训厨房,配备了国际先进的烹饪设备、器具、食品酸碱糖度检测仪器和跟踪拍摄远程教学系统,可提供专业的厨艺研发和培训,针对餐食的味型、食材与烹饪方式不断研制创新菜品。

北京航食与院校合作开展的智能化数据模型、生产运行控制系统、生产技术自动化升级等项目也正在进行当中。近3年已累计投入1.5亿多元,陆续引进了X光异物检测机、半自动燃气型烹饪机器人、自动打蛋机等先进生产设备,配套开展了设备、设施改造、软件换代和管理升级。北京航食已经为迎接新时代的新挑战做好了方方面面的准备。

责任编辑:黄兴利 主编:寒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