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蓝箭航天获3亿元投资 资本推动商业火箭“起飞”

作者:冯樱子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11-22 18:50:16

摘要:11月20日消息,国内民营火箭公司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蓝箭航天)宣布完成3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华创资本领投,中冀投资、西电天朗创投(聚卓资本)、36氪基金跟投,金风科技、创想天使、中天世纪等老股东继续追加投资。截至2018年9月底,蓝箭航天累计融资金额超8亿元人民币。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冯樱子 北京报道

受到SpaceX的影响,也受益于中国军民融合政策的进一步推进,近两年,中国民营火箭领域迎来解冻期,在资本的推动下行业内出现了创业热潮。仅亦庄50.8平方公里的区域中就汇集了,蓝箭航天,星际荣耀、零壹空间、翎客航天等大小7家民营商业航天公司。

11月20日消息,国内民营火箭公司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蓝箭航天)宣布完成3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华创资本领投,中冀投资、西电天朗创投(聚卓资本)、36氪基金跟投,金风科技、创想天使、中天世纪等老股东继续追加投资。截至2018年9月底,蓝箭航天累计融资金额超8亿元人民币。

蓝箭航天创始人兼CEO张昌武透露,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公司主力产品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天鹊”(TQ-12)和中型液体运载火箭“朱雀二号”(ZQ-2)研发制造以及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旨在打造新型液体火箭研发、生产、试验全流程独立自主可控的商业航天新生态。

在资本的加持下,商业运载火箭的研发进入了快车道。

未来运载火箭不再有去无回

10月27日16:00时,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部“点火”口令发出,蓝箭航天自研的运载火箭“朱雀一号”伴随着轰鸣声腾空而起,在万众瞩目下奔向太空。

火箭发射后一二级工作正常,整流罩分离正常,三级火箭点火成功。正在观摩人员开始庆祝时候,在升空402秒后,火箭三级出现异常,搭载的“未来号” 商业卫星未能按照预定计划入轨。

尽管略有遗憾,但此次入轨发射依旧得到了业内认可,零壹空间的CEO舒畅、翎客航天CEO胡振宇等国内民营航天公司CEO纷纷在朋友圈为同行应援。这不仅是中国民营商业航天史上第一枚运载火箭,也是国内第一枚有民营运载火箭发射许可证的运载火箭。

此次发射的“朱雀一号”为三级固体小型运载火箭。其研发机构蓝箭航天创办于2015年6月,是一家民营火箭制造研发商,瞄准低轨卫星市场,主要做火箭的研发及运载服务。公司致力于8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和中型液体运载火箭的研制。

蓝箭航天CEO张昌武表示,火箭发射的过程涉及多个链条,打通全流程是最无形,也是最难的。通过“朱雀一号”,蓝箭航天将能力链条、供应链条、体系链条、发射链条,四个链条全部打通……实际上,它在发射之前,使命就已经全部完成,其为后续液体运载火箭研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而早在“朱雀一号”发射一个月前,9月27日,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天鹊(TQ-12)短喷管推力室,在其湖州自主建设的试车台进行了20秒的短程点火试车并取得成功。值得关注的是,本次短喷管推力室试车是在蓝箭航天自建的高压挤压试车台上进行的,这也是国内唯一的民营热试车台。

此次点火试验是国内首个民营大推力液氧甲烷推力室试车,其任务是加快验证“天鹊”(TQ-12)推力室的核心技术,开启“天鹊”(TQ-12)发动机以及“朱雀二号”液体运载火箭进入大规模地面试验。

蓝箭航天之所以把目光锁定在液氧甲烷发动机,主要因为此类火箭发动机具有可重复使用、低成本、无毒无污染、维护方便等优势。具体而言,当下低成本、高频次是商业火箭企业需要考虑的关键词。其中,火箭回收是实现降成本的一个重要渠道。“将航空与航天相类比,飞机所代表的航空设备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因此价格被普遍接受,但火箭是一张单程票,因此价格较高。”张昌武对《华夏时报》记者说,让火箭不再有去无回,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是大量数据回收。

而重复使用的火箭是不是能复飞、复飞的成本怎样?也是商业火箭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甲烷之所以成为蓝箭航天在开发下一代发动机中的首选,是因为液氧和甲烷燃烧后只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没有任何残留,不易结焦和积碳,大大降低火箭发动机在复飞和飞行过程中的修复成本。”张昌武表示。

目前来看,液体火箭发动机主要有四种方案,除了液氧甲烷,还有液氧煤油、液氧液氢、偏二甲肼/四氧化二。包括SpaceX、Blue Origin等多家公司重点考虑液氧甲烷方案。

除了不易结焦外,甲烷作为生活中会用到的液态天然气,它核心的一个特点是无毒无污染。华创资本合伙人熊伟铭为《华夏时报》记者介绍,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是属于有毒燃料,未来的航天推进剂中,将不允许有毒推进剂存在。

此外,甲烷相对经济,综合性价比较高。有专家提出:单位质量的甲烷燃料的成本只有煤油的三分之一,不到液氢的三十分之一。而液氧甲烷发动机比冲通常也要高于液氧煤油发动机。“俄罗斯储备有大量高纯度煤油,会出口给美国和中国的航天机构,但价格较高。此类战略资源不可能被别人掐着供应链。”熊伟铭说。

据蓝箭航天方面介绍,公司是继Space X、Blue Origin(蓝色起源)之后,世界第三个、中国第一个掌握液氧甲烷发动机技术的商业航天公司。下个月,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天鹊,将全系统交付。“这是我们在行业里给自己建立起来最大护城河。一款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动辄需要三到五年的周期,蓝箭航天在大中型液体火箭发动机领域中,建立了至少三年以上的优势地位。” 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张昌武表示。

可以看到,火箭发动机的研制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人力及时间成本都是巨大的,这让很多民营火箭企业望而却步,而火箭从设计到发射更是一个艰辛且复发的过程,具有完整研制能力的团队凤毛麟角。

除此之外,国内商业火箭企业还面临政府审批带来的挑战,这些都使这个行业的准入门槛极高,业内企业的护城河极宽。

火箭的发射需要取得国家准入资质,即军工三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认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认证。另外,企业还需分别拿到国家航天局和中央军委主管机关的发射许可。

获得系统级的认证才具有参与这个行业的可能性,张昌武介绍:“很幸运的是伴随朱雀一号的发射,蓝箭航天成为行业里面第一个拿齐行业准入资质的民营火箭企业,同时也拿到了颁发给民营企业的第一张来自国家航天局和中央军委发射许可。”

100%的卖方市场

不同于已发射的“朱雀一号”固体小型火箭,蓝箭航天主力打造的是“朱雀二号”中型液体运载火箭。蓝箭为什么会选择大中型火箭赛道,并用液氧甲烷发动机深入布局?张昌武表示,主要原因是看重了这个领域广阔的市场,换句话说,只有中型以上的液体火箭才能在商业发射市场生存并盈利。

无疑,对于火箭公司而言,其最核心的商业逻辑无非是售卖运载服务,即将固定的载荷运送到太空固定的位置。蓝箭航天CTO康永来曾介绍,我国现有运载火箭共发射278次,其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5吨至4吨的中型运载火箭发射次数最多,占到51%。国外运载火箭发射次数中,中型运载火箭的需求在60%左右。

实际上,由于火箭研制整体流程相对较长,质量控制难度很大,因此从整个世界火箭运力角度来看,始终存在供给不足情况。熊伟铭对记者说:“不像在TMT市场,用户不用赶集可以选58,但民营航天有发射能力的公司屈指可数,这是一个100%的卖方市场。”

而从长远来看,随着中国航天商业化的发展,国内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商业卫星发射需求,同时商业运载火箭的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具体而言,11月19日凌晨,随着两颗组网卫星顺利升空,我国成功完成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这意味着北斗从区域性网络,变成覆盖全世界的导航网络。以后北斗如果进一步贴近应用,还需要组建很多增强网络,这要靠低轨星座实现,这些星座会和地面网络及设备相结合,这是卫星应用市场一个巨大的前景,张昌武介绍。

另一方面,在万物互联的趋势下,把地面连通的能力布局到太空的需求不断增加,以此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真正实现世界互联互通,同时可以推动下一代通信模式的发展。张昌武表示:“在航天领域应用本身没有颠覆式创新,无非是把地面场景搬到太空。”在商业发射领域,目前全球市场规模约在200亿至300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发射服务市场需求约在800亿美元。

2020年蓝箭航天将系统开展商业用户交付。蓝箭航天年交付能力从5发开始,逐渐可以达到15发。“预计2021年,我们就能实现每月一发的交付能力。” 张昌武对《华夏时报》记者透露:“我们2020年准用户现在已经锁定了,2019年年内会把销售订单敲定。”

“我国每年的发射窗口是比较固定的,如何在有限的发射窗口内向客户最大化地输出发射能力,节省客户的等待时间,让他们的卫星尽快上天形成服务能力,是我们要面对的核心问题。”张昌武说。

在外界眼里 ,火箭行业的投资具有极高风险性,似乎是非生及死的生意。然而,除了运载服务,商业火箭企业还可以独立售卖的产品,以此获取收益。张昌武介绍,蓝箭的动力系统,包括一些飞行器类别的服务输出将在2019年开始,能给公司带来两个亿以上的一个销售收入。目前蓝箭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已经有了一个国家队的订单。“我们应该是这个领域最早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企业。”

目前,国家对商业火箭企业除了政策上的支持外,相关部委也会提供任务牵引,且资金体量越来越大,甚至出现多项上亿规模的需求。对于蓝箭而言,这也是关键资金获取渠道之一。

张昌武对《华夏时报》记者说,目前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都在抢夺低轨天空资源。Space X和OneWeb两家公司卫星总规模接近两万颗。今年,Space X将两颗互联网测试卫星送入轨道,并开始搭建由约1.2万颗卫星组成的太空“星链”。

“一旦这些企业的星座把第一批网络服务能力建成,我们就会丧失太空布局通讯能力的机遇,无论国家队还是国内商业企业,都瞄着国外公司第一批网络布局节点,紧锣密鼓地推动中国卫星部署。留给国内低轨运营商的时间不多了。”张昌武表示。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