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银行纷纷“亮牌”纾困民企 不良资产会否增加

作者:朱丹丹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11-16 17:39:55

摘要:近日,《华夏时报》记者发现,这段时间以来,监管则密集加码纾困民企,随后各个银行也纷纷发声和行动起来。比如建行董事长田国立表示,要为小微企业融资设立正面清单……

银行纷纷“亮牌”纾困民企  不良资产会否增加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朱丹丹 北京报道

“去杠杆背景下,民企当下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况更加突出。”京东金融发布的《宏观经济专题研究报告》这样指出。

近日,《华夏时报》记者发现,这段时间以来,监管则密集加码纾困民企,随后各个银行也纷纷发声和行动起来。比如建行董事长田国立表示,要为小微企业融资设立正面清单……

“我们行服务民营企业不是‘现在时’,而是‘进行时’,2009年以来的‘持续进行时’,在当前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情形格外突出的当下,我们做‘民营企业的银行’战略在全面推进,服务民营企业的力度在加大、工具在创新、方式更多样。”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日前也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纾困资金大举进入的同时,不少市场人士担心做大民企贷款又会不会激发日后不良上升?

对此,东方金诚首席金融分析师徐承远在接受采访时分析指出,民营企业信贷投放对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要求普遍较高,对于一些风控能力较弱、人员队伍结构不完善的中小银行尤其是农村金融机构来说,实现难度亦较大。风险防控水平不到位的信贷投放,自然会引发日后不良的产生。因此,为了防范对民企放贷产生不良,首先需要银行建立健全内部风控体系,完善客户准入标准。

银行纾困民企“进行时”

“创造了60%以上的GDP、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 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以及占据90%以上的市场主体。”“六七八九”这组数字突出表明了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对于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来说,生存环境可以说一直是比较艰难。

“比如相对于国有企业,运行风险大,缺乏担保物,又没有国有企业那样的隐性担保,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况一贯有之。”上述京东金融发布的报告指出,而近年来,伴随着去杠杆与严监管,影子银行大为受限,股权质押新规的出台又收紧了场内场外质押业务,原本可以通过多元化信贷渠道获得外部融资支持的民营企业运营更加艰难。

根据银保监会不完全统计的数据显示,现在银行业贷款余额中,民营企业贷款占25%,而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超过60%。民营企业从银行得到的贷款和它在经济中的比重还不相匹配、不相适应。

庆幸的是,这段时间,政策加码纾困民企,从央行行长易纲 “三支箭”的政策组合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接受采访时提出民营企业新增贷款“一二五”目标(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3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民企迎来暖风。

与此同时,各个银行也纷纷行动起来。

工行称,自10月16日该行与百家民营骨干企业签署《总对总合作协议》以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已通过多种渠道为民营企业提供了近百亿元的融资支持;民生银行则已经建立了民营企业的分层分类体系,根据客户规模大小,将民营企业客户分为大型战略民企、中小民企、小微民企三类,实行精准服务;建行也连发两文纾困民企等等。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民生银行新增对公贷款1500亿元,其中75%以上用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同时,截至9月末,建设银行服务的对公信贷客户中,民营企业占比九成,融资余额占比近30%。民营企业贷款余额1.88万亿,同比增速10.34%。

上述报告指出,在当前外部中美贸易战风险加大,内部稳就业、稳投资、稳信心等压力不减的背景下,支持民营经济更是意义非常。

此外,谈及“一二五”主要目标,徐承远则向记者表示,这是为了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是对银行业整体方向性的引导,非强制的监管考核指标,短期不太会对商业银行形成较大的冲击。

会否激发日后不良产生?

其实,一直以来,民企存在较大运营风险,不是银行情愿的贷款的对象,而在目前银行做大民企贷款的情况之下,又会否激发日后不良上升?

“民营企业信贷投放对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要求普遍较高,对于一些风控能力较弱、人员队伍结构不完善的中小银行尤其是农村金融机构来说,实现难度亦较大。风险防控水平不到位的信贷投放,自然会引发日后不良的产生。”徐承远坦言。

一位业内人士则表示,核心问题还是要有一套服务民营企业的方法,同时要具备风险防范能力。

事实上,郭树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将民企遇到的问题归为三类,无疑为防范日后不良滋生提供可行的解决思路。

比如对于企业在环保、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等方面出现突然性风险引发的风险事件,银行可以通过“一企一策”进行逐一研判,对于仍有较好发展空间的企业,可以利用自身资源,协助企业采取化解和改进的办法与措施。对于企业出现贷款或者债券到期还不上等信用违约的情况。银行和企业之间以及银行之间应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追求多方共赢,不应直接进行断贷、抽贷和压贷,避免给企业造成致命打击,也减少对自己和同行造成的债权损失,避免引起连锁反应等等。

除了激发不良上升之外,防止民企过度融资问题亦不容忽视。

“第一,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风控体系,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做好尽职调查和贷后管理,对于过度融资、盲目扩张的民营企业及时进行制止和引导。第二,完善征信体系,建立联合授信机制,提高对企业过度融资的风险把控力度。第三,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良好的融资约束体系,强化债务偿还意识,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徐承远指出。

责任编辑:吴丽华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