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惋惜! 又一“基金经理”猝死 日产710份研报的行业有多高压?

作者:邸凌月 刘春燕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11-12 14:30:15

摘要:11日晚间,某自媒体爆出又一基金经理猝死的消息,令人感慨万千。

惋惜! 又一“基金经理”猝死  日产710份研报的行业有多高压?

见习记者 邸凌月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春燕 深圳、北京 报道

11日晚间,某自媒体爆出又一基金经理猝死的消息,令人感慨万千。

图片1.png

12日早间,《华夏时报》记者向多方求证了解到,该“基金经理”是地产研究员,长信基金前员工,今年7月6日离职,同月11日入职浙商证券。

公开资料显示,上述研究员拥有硕士学历,曾在金元惠理基金任职3年、长信基金工作近7年,曾参与多家上市公司的调研活动。

其某位前同事向记者表示,我们都十分惋惜,他是一位十分负责的人。

33334.png

“我们生在一个好时代”

据了解,该研究员热爱读书,曾写过一篇很专业的读书笔记,读的书是专业类书籍《2006-2010下一个大泡泡》。

他就人口、技术周期对经济长周期的影响发表观点指出,人口周期可预测性是比较强的,而技术周期的预测相对困难,而且技术周期的渗透率提升曲线并不会像教科书那么标准。长期来看,技术进步经常是超预期的。确切来说,新技术的出现速度是超预期的,近代科幻小说中的场景很多都已经成为了现实;但是,具体到某一项技术,渗透率提升往往慢于预期,因为人类的财富分布是金字塔形的,最富有的人占比是很低的,新技术在最初阶段穷人是消费不起的,只有在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后,渗透率才能快速上升。

对经济预测偏差,他表示,我们不能没有体系,否则投资就只是乱碰运气。但是,也不能迷信体系,因为一个预测体系只是对复杂世界的一个简化模型,并不能代替世界本身。所以,理想的体系要能够与时俱进。

他在读书笔记的最后写道:从超长周期中的人口变迁来看,我们生在一个好时代。所以要保持乐观,努力工作,好好享受时代给我们的红利,方能不负此生。

资本圈今年已痛失6员干将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金融圈已痛失多名干将。

3月16日

新三板公募第一股,中邮基金灵魂人物总经理周克,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年仅45岁

4月5日

年仅37岁的银华基金投资经理张林昌因病医治无效离世。

5月14日

网信证券上海投资银行部总经理陈锦旗在公司加班期间猝然离世,年仅45岁。

7月10日

招商证券研发中心研究总监杨晔突然因病去世,年仅48岁。去世前的6月底,他还马不停蹄地出差、参会,转眼间,猝然离世。

此外,监管机构也有两名大将离世。

9月12日早 54岁的发审委员李国春在证监会食堂突然晕倒,心脏骤停逝世。

9月24日 深交所中小板部总监肖金锋意外身故,疑患抑郁症。

高压与诱惑并存

金融圈是个高收入与强压力并存的行业,卖方研究员更是,他们通常具有名牌大学硕士研究生或更高学历,但他们从事的工作不仅经常熬更守夜地写研报,而且还得陪笑脸、卖研报。

某上市公司证代曾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他们真是不容易,我前几天半夜两点收到个券商研究员微信问我一个产品的数据。”

据Wind资讯显示,近10年来,研报的数量在与年俱增。其收录的研报包括宏观研究、投资策略、行业研究、公司研究、晨会报告、基金研究等12个主题。自2008年至2017年市场上的研报由5.9万份攀升至16.4万份,其中2016年至2017年连续2年研报数量均超过14万份。这意味着2008年平均每天产出研报由242份飙升至2017年的672份,增幅近180%。

截至10月30日,2018年以来已产出研报14.2万份,平均每天研报数量为710份。

事实上,上述这些研报均来自研究员的不懈调研、学习。

编辑:刘春燕 主编:陈锋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