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进口电影“救市”乏力 国内电影单周票房再下跌

作者:白宇洁 陈岩鹏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11-07 18:46:48

摘要:刚刚过去的10月,国内电影市场以累计35.7亿元的月内总票房收尾,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三成。岁尾将至,600亿元的年度票房目标能否实现是业内关注的话题。而截至10月30日,全国年内累计票房约为525亿元,离突破600亿大关还有75亿元的差距。

进口电影“救市”乏力 国内电影单周票房再下跌

见习记者 白宇洁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岩鹏 北京报道

“去年十一期间,我们把人员、班次安排好之后,可能还会临时安排小时工。今年则完全不用,包括其他黄金时段,还缩减了人员,因为每场上座率确实很低。” 对于过去一个月的票房“寒潮”,北京保利影院天安门店驻店经理李旭体会深切。

刚刚过去的10月,国内电影市场以累计35.7亿元的月内总票房收尾,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三成。岁尾将至,600亿元的年度票房目标能否实现是业内关注的话题。而截至10月30日,全国年内累计票房约为525亿元,离突破600亿大关还有75亿元的差距。

11月是被业内寄予“救市”厚望的“进口大片月”。定档信息显示,本月将有12部进口片登陆影院,其中4部已于月初首个周末上映。但从标房表现来看,已上映的进口片并未起到提振作用,根据市场研究机构艺恩统计,10月28日至11月4日,国内电影单周票房环比下跌6%。

进口片消费热情不旺

上个周末,《胡桃夹子和四个王国》《流浪猫鲍勃》《滴答屋》《飓风奇劫》四部电影为“进口大片月”拉开帷幕。

“艺恩电影智库”数据显示,10月28日至11月4日期间,上述影片分别位列单周票房榜的第一、第四、第五和第十,早前上映的进口片《铁血战士》和《嗝嗝老师》分列第二、第八。综合计算,上周在映的进口片票房在单周总票房中占比68.4%,的确如同预期成为了市场主力。

但这些进口片并未能扭转十月以来电影票房连续下跌的颓势。根据“艺恩电影智库”数据,10月28日至11月4日,国内电影单周放映场次较前一周增加4%,但单周票房为4.49亿元、观影人次为1369万人,分别较前一周下滑6%和5%。

“虽然整个11月是以进口片为主,但从今年年初开始,进口片已经没有过去那种爆炸式的影响力了。”李旭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近年来国内观众对进口电影的“套路”元素产生了审美疲劳,消费热情大不如前。

一位资深票房分析师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影片质量不高是进口片“救市”乏力的原因之一。记者查阅豆瓣评分发现,截至11月7日,除《流浪猫鲍勃》和《嗝嗝老师》,其余四部在映进口片的评分均不超过7分,其中《铁血战士》评分仅为5.1分。

未来三周,还有8部进口电影登陆院线。在前述分析师看来,从前作票房、IP价值、导演、主演、发行方等影响因素分析,即将上映的进口片几乎都没有10亿票房的体量。李旭认为,IP影响力相对较大的《毒液》和《神奇动物》会对市场有提升作用,“但至于能提升多少,现在还不好说。”

艰难冲击600亿大关

10月22日,商务部市场运行司负责人在介绍前三季度消费市场运行情况时表示,前三季度全国电影票房累计将近490亿元,同比增长14.9%,预计全年票房收入将首次突破600亿元。

从全年票房来看,2018年,国内影市先后经历了“最强春节档”和“最强暑期档”,两个黄金档期皆创下新的票房纪录。但大好形势从9月开始急转直下,有“国庆档”加持的十月也票房惨淡。要想实现破600亿元的目标,大盘需要接下来的两个月实现月均37.5亿以上的票房收入。而在票补力度下降、爆款电影寥寥的情况下,业内人士对于这一目600亿目标能否实现心存疑问。

9月中旬,“线上票补即将终结”的消息曾引发关注。这一消息意味着,19.9元、9.9元等由片方及第三方平台让渡利润的低价票将成历史。40 多天过去,虽然相关规定仍未落纸成文,但从票务平台显示的价格来看,低价票确实鲜见。以11月7日的《铁血战士》为例,记者在某在线票务平台查询发现,该片在北京市167家影院的票价区间为24.8元-110.4元,其中票价在30元以下的影院仅有13家。

前述分析师认为,对于电影这类非刚需产品,票补取消使得大量价格敏感用户流失,留下的多是口碑用户,有没有好片子是影响这类用户消费意愿的关键。“如果12月份贺岁档的影片没有爆款出现,仅仅是靠人口红利,那今年票房或将止步于585亿左右。”这位分析师说道。

在身为影院一线工作人员的刘旭看来,除了票价和影片质量,短视频、VR体验等新型娱乐消费方式也对传统的电影消费形成冲击。对于600亿票房目标能否实现,刘旭表示:“从现在拿到的片单来看,圣诞档票房可能会好些。但最后几天的票房能不能为大盘带来爆发式  增长?我觉得希望渺茫。”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