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自贸区再升级,“引进来”可助攻“走出去”

作者:杨国英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10-22 20:18:20

摘要:作为开放诚意的体现,当下以海南自贸区为落点,升级市场开放,实际上可以继续提升中国开放、包容的形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中企国际化可能遇到的外部环境压力。

杨国英

中国开放再升级。10月16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大幅放宽外资市场准入成亮点,开放力度的扩大,也体现在市场准入覆盖到了医疗、互联网、金融、新能源汽车制造等诸多重点领域。

开放是双向的,而当前形势下,“引进来”和“走出去”具备同步升级的条件。事实上,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结合就日益走向深化。而当前,上至“一带一路”的国家倡议日渐深化,下至高铁产业、互联网涉及的诸多新兴领域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都为“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良机。

作为开放诚意的体现,当下以海南自贸区为落点,升级市场开放,实际上可以继续提升中国开放、包容的形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中企国际化可能遇到的外部环境压力。

特别是在一些新兴领域,目前中企国际化对抹平世界经济鸿沟做出的贡献,是受到欢迎的。比如在高铁领域,核心的工程和技术能力先进且集合无现金售票、刷脸进出站、网络全覆盖等功能的中国高铁,屡屡在激烈的竞标中斩获国际订单;而在移动支付领域,近日在世行年会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和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蚂蚁金服董事长兼CEO井贤栋座谈时即表示,支付宝对“对全球普惠金融的贡献令人印象深刻!”此次年会上,蚂蚁金服和世界银行成员国际金融公司签署的一份科技普惠计划则显示,未来10年,蚂蚁金服每年将为新兴市场培训1000名科技领军者。

时至今日,我国的制造业具有更强的系统集成能力,在一些领域甚至掌握关键技术,而互联网科技则已经从消费连接器逐渐成为产业升级的引擎,具备“走出去”的势能,这其实都意味着,当前我国有条件谋求更加均衡的双向开放,以及更加体现“升级范本”意义、软硬结合的输出。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海南自贸区方案的落地,更有诚意的“引进来”,想要助力更有高度的“走出去”,仍需中企摆正自身定位。对谋求国际化的中企来说,走出去必须要有远景规划和格局,要有“留下来”的心态,这有助于双方的视野都超越短期利益,最大程度地降低信任成本。而目前来看,一些中企(特别集中于一些传统行业)在出海时,仅仅将目光局限于华人市场,这不但不能体现真实的市场竞争力,赢得相应的尊重,实际上在思维上,就过于短期化、局限化,毕竟,这样的国际化,显然并不是以融入海外市场环境为标准的。

其次,体现在“战术”上,当前移动支付的国际化实际上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经验——与其用技术、经验换市场,不如贡献技术、分享市场,尽管相当一部分中国企业更擅长的是国际贸易,但以投资为导向的“走出去”不是单纯的交易,更意味着打造利益共同体。“出海造船”(资本+技术输出)的发展路径,之所以被认为是继贴牌出口“借船出海”、投资并购“买船出海”之后的中企出海的3.0版本,并非无因,比如,支付宝目前进军的9个海外市场,有多地是通过投资、赋能本土企业、乃至与本土企业一同进行项目孵化的形式展开的,这种方式,最大的价值在于在观念、文化等深层次上解决了本土化的难题。事实上,相比于更多的欠发达国家,我国在很多领域的技术能力、经验,均具备输出的价值,也因此,“出海造船”模式的借鉴价值,并不局限于某个单一领域。

一百年前,西方国家的“走出去”伴随着大量的殖民和战争,而今,取而代之的能否是加包容性的开放?可以确定,国际经济环境大变,但中国开放的态度没有变,反而更大程度地走向升级,就产业升级之所需而言,实际上是具有必然性的,而最高层次的升级,莫过于中国企业介入更富深度的国际分工。之于当下的中国企业而言,“走出去”更符合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走向更高层次“均衡”的必然趋势和规律,用好“引进来”的助攻、充分借鉴成功经验,则是抓住这次时代机遇的前提。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