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保险机构撕掉“野蛮人”标签 私募股权投资能否成为投资方向?

作者:冯樱子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10-18 19:16:00

摘要:在规模扩张的同时,险资管理存在资产负债期错配,投资收益率较低等问题,此次监管层释放了积极信号,保险资金运用有望进一步朝更多元化方向转变。

保险机构撕掉“野蛮人”标签  私募股权投资能否成为投资方向?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冯樱子 北京报道

近日,银保监会保险资金运营部主任任春生透露,银保监会正在优化结构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修订股权投资和保险私募基金的监管政策,采用负面清单的方式再结合正面引导,未来将以股权形式撬动保险资金发挥优势,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长期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任春生透露:“以前保险做股权投资是有行业限制的,未来可能就没有行业限制了,如果说财务投资,可能就没有行业限制了。”

近几年,国内保险资金投资余额在保险资产和保险收入规模扩大的背景下,迅速上升。截至2018年8月底,险资运用余额157097亿元,较2013年底数值增长约104%。业内专家提出,在规模扩张的同时,险资管理存在资产负债期错配,投资收益率较低等问题,此次监管层释放了积极信号,保险资金运用有望进一步朝更多元化方向转变。

投资收益率低成难题

2015年6月开始,一场持续一年之久的“宝万之争”引发资本市场剧烈震荡。保险机构也被贴上了“野蛮人”的标签。针对保险机构举牌乱象,当时的保监会出台细则进行规范,使行业投资方向转弯,在严格监管下,一些此前投资较为激进的险企也将重心转为投资固收类产品,保险公司2017年举牌上市公司数量锐减。

对于此次监管层释放出险资投资股权的积极信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强化监管后,险资股权投资比例有所下调。但目前经济发展状况与此前有所不同,所以对险资股权投资方面有所放松,具有积极的意义。”

朱俊生分析认为,目前保险资产管理中存在结构性不平衡。具体而言,中国保险资金在股权投资方面确实是短板。保险资金一直是以资管产品的形式对接实体经济,其中主要以债权计划为主,股权计划占比较小,进一步到一级市场私募股权投资就更为有限。

除了受政策影响外,险资的应用还受到产业方面的限制,允许险资投资的行业相对有限,这不利于险企抓住市场机会。放开或适度放开行业限制可以让保险资金在配置上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度。

此外,目前保险资产管理存在多重难题,使得险资运用方向急需向更加多元化转变。首先,国内险资在运用过程中存在期限严重错配问题。有数据统计,目前保险资金中寿险占比将近80%,而传统寿险行业的负债久期较长,但险资在投资中却偏向于短期收益类资产,简单来说就是险资的负债端存续期远大于资产端的存续期,出现错配情况。

朱俊生对《华夏时报》记者说,寿险负债期限超70%都在7年以上,目前在行业转型的背景下,这个期限还在拉长,越来越多的公司关注10年期以上保单。随着行业的转型发展,保险负债的期限其实越来越长。而能发挥这种长期资金优势很重要的一个领域就是股权投资,包括私募股权投资。

与此同时,险资的投资收益率偏低是目前行业内机构面临的普遍难题。九鼎投资董事长蔡雷曾提道,一方面,基于偿付能力的要求,金融机构(包括险企)通常会配置较多流动性良好的标准资产,如债券、货币基金等。此类资产具有风险低、流动性最高等特点,但相应的,这些资产的收益率相对较低。另一方面,为了提高资产整体的收益率,机构也需要按一定比例配置高收益资产。如金融机构依靠投资大类的非标资产来保证整体的收益率,如房地产、实业企业、地方融资平台的各类债项资产,以及股票市场的杠杆配资等。但由于经济周期和市场周期的直接影响,这些领域中的投资机会和投资产品明显萎缩,蔡雷表示。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7年险资投资收益率为5.77%,远低于发达国家保险资金收益率的8%至12%。因此,有业内人士提出,险资要实现较高的收益率,必须考虑在传统的标准资产和非标资产之外,另寻资金配置的路径。其中,股权投资基金应该成为保险机构等大型金融机构的重要选项。

私募股权市场或成出路

为了提高险资投资回报率,险资较为希望投资非上市权益类资产,尤其是私募股权基金。实际上,受此前政策影响,目前险企越来越多地开始布局一级市场大型公司的股权。然而,私募股权投资的风险性较高,而险资运用则更强调安全。《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必须稳健,遵循安全性原则。

朱俊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对于私募股权方面的投资,保险资管最重要的就是要最好风险管控。保险资金,特别是寿险资金往往是有最低保证收益率的要求,安全性要求比较高,因此风险管控要求也较高。险资在用于股权投资,尤其是私募股权投资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价值投资,这样才能带来较为稳定的回报。

对于险资参与私募股权投资的方式,盛世投资首席执行官张洋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险投资资金作为中国资产管理的重要有生力量,可以通过自营和委托管理两种方式参与到股权投资中来。

有分析人士指出,大型险企投资能力较强,且具备资金、渠道、资源、人才优势,会较为倾向于直接股权投资。而对于中小型险企,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可能会更倾向于通过基金管理机构间接进行股权投资。

据清科集团旗下私募通数据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5月,已有77只基金获得险资投资,包括国发创投、鼎晖、弘毅、九鼎、中信产业基金、TPG、KKR等人民币和美元PE以及一些市场化VC、夹层基金,规模或超2000亿。

另外,险资间接进行股权投资的标的也可分为单一基金和母基金。在强调安全的前提下,母基金越来越多地进入险企视野。

张洋提出,单个中小企业的股权投资确实存在项目风险等问题,此类风险问题可以通过险企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而逐渐降低。同时,险资可以通过母基金进行股权投资,使用母基金进行非系统性风险的规避。母基金投资于不同策略和阶段的子基金,起到了风险对冲的作用。

张洋表示,保险资金尤其是寿险资金,其长期性属性和股权投资市场天然匹配。保险资金的长期兑付压力,使得其投资收益率必须跟得上社会发展的形势。如果保险资金的投资一味强调避险功能,只投资于固定收益产品,就很难深度分享社会发展红利。因此,保险资金应该与股权投资基金成为天然匹配的共生伙伴。

责任编辑:吴丽华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