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唐县扶贫样板: 由点带面突破残疾人脱贫瓶颈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10-12 18:29:43

摘要:记者通过采访获悉,作为国家级贫困县,2018年行唐县力争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从而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县整体摘帽的目标。

行唐县扶贫样板: 由点带面突破残疾人脱贫瓶颈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石家庄报道

“打好脱贫攻坚战,不让一个残疾人掉队,全面步入小康社会。”这是两年前,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委书记杨立中到县残联调研工作时,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全县各级干部发出的总动员令。

随着一声号令,2017年行唐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行唐县残联在各乡镇各部门认真配合下,开展了农村贫困残疾人建档立卡“回头看”,摸清了贫困残疾人的数量、致贫原因等底数,为进一步实施精准扶贫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行唐县坚持把抓好残疾人扶贫脱贫作为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惠民政策精准落实、就业创业有效扶持、产业企业有力带动、康复托养优质服务等措施持续推动残疾人扶贫工作。

记者通过采访获悉,作为国家级贫困县,2018年行唐县力争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从而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县整体摘帽的目标。

贫困残疾人占比超两成

精准的数字是重要的基础,只有数据精准了,才能做到精准地为残疾人服务。

据记者了解,行唐县为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长期以来村民收入低、底子薄,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等问题十分突出。2015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经过摸底调查,107个贫困村中集体经济空壳村有71个。村组织运转基本靠“补”,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靠“要”,公益事业基本靠“捐”,自我发展能力很差。

其中,针对残疾人,2017年行唐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行唐县残联在各乡镇、各部门认真配合下,开展了农村贫困残疾人建档立卡“回头看”,摸清了贫困残疾人的数量、致贫原因等底数,为进一步实施精准扶贫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行唐县共有持证残疾人12064人,其中,视力残疾812人、听力残疾456人、言语残疾68人、肢体残疾7947人、智力残疾1372人、精神残疾597人、多重残疾812人;因残致贫2962人(建档立卡未脱贫持证残疾人2420人,其中,视力残疾130人、听力残疾50人、言语残疾8人、肢体残疾1170人、智力残疾582人、精神残疾198人、多重残疾282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22.42%。

这一部分贫困残疾人教育文化水平低、普遍缺乏技能,是“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特殊群体,也是全县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

随着摸底的完成,行唐县残联坚决落实了残疾人驾驶员补贴、机动车燃油补贴、残疾人学生和享受低保政策的残疾人家庭子女助学金等各项惠及贫困残疾人的政策。对涉及民政口的护理补贴、生活补贴政策,通过办证窗口发明白纸、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及时、广泛宣传,努力做到家喻户晓。

2016年—2017年,行唐县全县共发放残疾人驾驶员补贴32人4.8万元,残疾人燃油补贴495人12.98万元,残疾人学生和享受低保政策的残疾人家庭子女助学金45人11.7万元,残疾人护理补贴95595人次569.39万元,生活补贴60660人次419.202万元。同时,在辅具发放等日常业务中,向贫困残疾人倾斜。

除了上述的直接补贴,行唐县残联在2016年—2017年先后组织了技能、电商等各类培训5次,培训残疾人304人。组织春季、秋季残疾人专场招聘会3场,参加招聘的残疾人300余人。通过实用技术培训和专场招聘会,积极帮助残疾人规避生产风险,提高产量效益,实现与用人单位零距离对接。目前,已实现200余名贫困残疾人就业。

打造“由点带面”扶贫模式

思维一转天地宽。贫困残疾人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仅仅依靠政府补贴以及现有岗位很难达到全县脱贫摘帽的目的,为此,行唐县不光着手探索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方法和路径,制订出台了较为完善的实施方案及操作流程,统一规划出路线图、时间表,同时,考察、协调行唐县的一些生产大户和龙头企业,为残疾人争取和创新更多的就业岗位。

2017年,县委、县政府把河北如军科技有限公司定为县级残疾人扶贫助残龙头企业。协调行唐县金融办,整合资金1000万元,用于解决制约扶贫助残龙头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目前,河北如军科技有限公司已与200户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签订了“政银企户保”协议。

据记者了解,该园区集创业、就业等多功能于一体,包括内园区、外园区两大部分,占地共计20亩。从而打造了集贫困户、残疾人就业创业和残疾人康复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园区,形成了“政府+企业+贫困户+残疾人”的扶贫模式。

同时,为了突破残疾贫困人口脱贫难瓶颈,行唐县委、县政府依托残疾人双创园平台,在全县陆续搭建了41个“扶贫助残巧手坊”。

董保安就是其中一个“扶贫助残巧手坊”的负责人。他通过在园区培训,在余底村家中办起扶贫助残联络点,带着20余名残疾人及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给双创园做手工活儿,摇身一变成了三里五乡的创业名人。“自打成了巧手坊的带头人,每天能挣三四十元钱,不光残疾人,就连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也都纷纷跑过来找俺要活儿,让俺一下子对生活有了信心!”在双创园的脱贫项目对接区,董保安指着刚加工完的拉花说:“这就是俺们巧手坊完成的加工活儿。”

如今,行唐县依托残疾人双创园和“扶贫助残巧手坊”,确定了以残带健、以弱带强,兼顾日间照料为主体的家庭手工业脱贫模式。旨在让更多的健全人从这些特殊的残疾人身上学会自立自强,激励多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创业,增加收入,真正做到真就业、真收入、真脱贫。

截至目前,该县“扶贫助残巧手坊”已经发展到41个,安置残疾人200多名,辐射带动300余个贫困残疾家庭就业创收,最终实现“双创园”园区安置带动就业一批,“扶贫助残巧手坊”带动一批,全县共安置贫困劳动就业人口3500-5600人,人均月收入500元-1500元,帮助贫困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依靠勤劳双手实现光荣脱贫并且不返贫。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