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铁路“纠偏人”王梦恕

作者:张智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9-21 17:29:50

摘要:这位主持和参与了中国高铁的研发建设工作的老人,多年来奔走在高铁、地铁隧道的论证会中,为中国铁路把脉、问诊。尽管看上去就像一个普通的好脾气老人,但是,一旦涉及到高铁的问题,他又总是语出惊人,异常认真。

铁路“纠偏人”王梦恕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说话带着河南口音,看上去非常慈祥,总是对记者和学生有求必应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9月20日离世了,享年80岁。

这位主持和参与了中国高铁的研发建设工作的老人,多年来奔走在高铁、地铁隧道的论证会中,为中国铁路把脉、问诊。尽管看上去就像一个普通的好脾气老人,但是,一旦涉及到高铁的问题,他又总是语出惊人,异常认真。

在高铁建设“大跃进”的时候,王梦恕不止一次提醒,这样的速度蕴含着危机;当温甬高铁惊天一撞,死伤无数,各方都在推卸责任的时候,又是王梦恕出来表态,称技术缺陷不是导致事故的原因,原因在于人的管理和责任。他曾经让媒体记者扮成自己的学生前往施工中的工地调查“亚洲第一隧道”压缩工期问题,也曾第一个爆出高铁建设缺钱停工。

在记者中,王梦恕被亲切地称为“中国铁路代言人”、“高铁院士”。

一年之前,作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已经79岁高龄的王梦恕还在为中国高铁发展建言献策。在全国两会期间,王梦恕几乎整个月都在连轴转。白天的会议间隙,总有记者围着他问着各种问题;晚上休息前,他还在会见各路媒体。他的助理总是在旁边提醒,说老爷子年龄大了,要注意采访时间,让老爷子早点休息,但是一聊起高铁的现状和未来,王梦恕总是神采奕奕,停都停不下来。

在去年9月,王梦恕脑出血住院治疗之前,他还在为中国轨道交通的未来担忧。在去年一场关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会议上,王梦恕还在关心地铁成网运营后,如何通过新技术保障运营安全和提高运维效率等问题。

“高铁以前出了一些问题,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骂它,说它负面,要给与正面的宣传报道,让公众更好的接受它。高铁在中国发展时间还很短,我们要给它成长的时间。”2015年,王梦恕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那一年,铁路投资8238亿元,创下2011年以来的新高;高铁里程达到1.9万公里,居世界第一;计划2020年达到的12万公里全国铁路运营里程,在这一年提前超额完成。

风雨不改

“如果说隧道技术的发展是让时间和空间的缩短成为可能,那么高铁的发展就是让时间和空间的缩短成为现实。”在一次采访中,王梦恕这样表示。

往前十几年,中国还没有多少人知道“高铁”这个新鲜物种的存在。一些铁路学者到达日本新干线学习、取经,“新干线”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快速、最优秀的轨道交通。当时的中国还是一个学习者,但王梦恕觉得,总有一天,中国高铁会世界领先,就像国际市场一提到手表就想到瑞士、一提到小电器就想到日本、一提到航天就想到美国一样,会一提到高铁就想到中国。

“中国高铁拥有长距离和大网络建设运营的经验,桥梁架设、隧道技术、轨道铺设等技术全球领先,这都是极具吸引力的条件。”中国高铁扬名后“走出去”与日本新干线竞争时,王梦恕这样表示。

作为参与了中国高铁的研发建设工作的资深铁路人,王梦恕在各个场合都在为中国高铁发声。

2011年7.23温甬动车追尾事故中,“技术缺陷导致事故发生”的声音不绝于耳。然而,作为事故调查组专家组副组长,王梦恕在事故发生了120天后,提交动车事故调查报告,颠覆了此前是技术缺陷导致事故的说法,引起轩然大波。

“主要原因不是技术问题,就是管理和责任问题。”王梦恕直言不讳。

这个言论也将他推上风口浪尖。几年之后,提起此次事件,王梦恕依旧很生气。让他生气的不是当时所承受的压力,而是对高铁技术的不客观评价。

“机器设备和人工是相辅相成的,不是说设备一坏就要出大事故,很明显,这是责任问题。各个管理局不用专业技术人员,却把机车交给大学生。大学生不懂,又没经过系统培训,事故面前就慌了。我一直认为这才是追尾发生的根本原因。”王梦恕说。

温甬事故后,中国高铁建设几近停滞,高铁大面积停工。王梦恕谈起停工极为担心。“高铁建设应该适当放慢脚步,不能走’大跃进’的路子。但大面积停工主要是因为铁道部没钱了,铁路建设步伐迈得太快。”王梦恕说。

心系铁路

在高铁的建设中,一般人看到的是不断攀升的时速,地方政府看到的是政绩,但王梦恕看到的,是铁路总公司捉襟见肘和地方政府心有余而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必须尽快解决铁路债务危机,已经成为铁路行业内的共识。

但话好说,事难做。截止2018年一季度末,铁路总公司的负债5.04万亿,首次突破5万亿,负债率达到65.20%。“尾大甩不掉”的负债,让王梦恕对铁路建设心存担忧。

在这种背景下,王梦恕提出“高铁不应该装WIFI”“高铁不能随意提速”的言论,因为WIFI对高铁来说,弊大于利,不仅是一笔额外的支出,而且信号有影响,不利于高铁行车安全;而高铁跑350公里时速的能耗远远大于300公里,对铁路总公司来说,积少成多,也是一个不小的压力。

这种说法又将他推向了网民的对立面,但他说,铁路运营要求安全、可靠,同时也要讲究实用、经济,“就像人吃饭一样,八分饱最健康。”他说。

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在各种场合大声疾呼“要给子孙后代留下遗产,不要留下遗憾和灾难”,痛斥“不合理工期、不合理造价、不合理方案、不合理合同”工程的弊端,呼吁在工程建设中,坚定不移地按科学规律办事。

作为隧道专家,王梦恕一生有两个梦:一是我国铁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二是我国隧道要成为世界第一。

为了实现这两个心愿,从事铁路和隧道工作40多年来,王梦恕把足迹印在了每一个参与规划、指挥、指导的项目工地中。“我的生活很简单,带学生,隧道、地铁、铁路、水利好多工程在肩上,一年当中我只有100多天在北京,200多天在工地上。”他告诉记者。

“在工程实践中思考”是王梦恕一直坚持的理念,他认为,论文也要到现场找问题,还要有超越性,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市场很欢迎,因为他们拥有处理问题的能力。

“铁路是中国富强的根本,是国家的大动脉”。大道至简,自始至终,他都把复杂的人生选择用简单的“责任的需要,国家需要”作为衡量标准。

随着近年来铁路的健康发展,全国正在构建全国8小时高铁圈。“除乌鲁木齐、拉萨外,所有省会到北京不超过8小时,省会之间也不超过8小时。”谈起8小时高铁圈,王梦恕脸上常有笑意。

50年的工作经历以及感情倾注让王梦恕对铁路这项事业爱之深、责之切。他为我国的高铁设计做出了重要贡献,让我们如今拥有如此便捷的出行方式;也对铁路建设、管理等存在的问题毫不留情的抨击。

一位熟悉他的人士表示,他从来都是敢违千夫之诺诺、做一士之谔谔,无时无刻不把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放在心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更不愿意左右逢源。“物我两忘,宠辱不惊。”在中国高铁的历史中,这位纠偏人的烙印,已经深深印下。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