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中国企业入围全球前1000家高研发投入企业数量首度缩水 中国如何再造一个“硅谷”?

作者:刘诗萌 张智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9-20 12:33:12

摘要:距离国家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已经整整四年了,“创新”仍然是达沃斯论坛上最重要的话题之一。

中国企业入围全球前1000家高研发投入企业数量首度缩水 中国如何再造一个“硅谷”?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诗萌 张智 天津报道

距离国家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已经整整四年了,“创新”仍然是达沃斯论坛上最重要的话题之一。

19日,在天津举行的2018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龚克指出,不久前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一个报告显示,世界前一千家研发投入比较高的企业中,中国企业的数量过去若干年一直在增长,但是去年第一次出现了数量的下降。放眼全球,美国企业数量也有所下降,日本和欧洲在上升,其他国家基本保持不变。

他认为,从60、70年代日本的崛起到80、90年代中国的兴起,亚太地区创新越来越活跃,但仍然和美国,尤其是硅谷有一定的差距。目前中国软件和互联网的行业创新最为活跃,原因之一就是门槛比较低,而当前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融合对所有行业进行渗透,让新兴行业跟实体经济特别是跟制造业更好地结合,把智能制造问题破解,使制造业到新的台阶,创造出新的创新图景。

跨国企业投入下降

龚克指出,去年全球的研发投入增长了7000亿美元,这是这一数据首次越过7000亿大关,中国企业研发投入过去一直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去年开始下降,原因是中国企业研发投入里很多是跨国公司的投入,跨国公司的投入在2017年下降了,造成中国企业数据的下降。不过与此同时,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中国本土企业的研发投入有所增加。2017年,阿里巴巴以25亿元的研发投入首次在该报告中进入创新企业前十名,代替了去年的第十名脸书。

不过与全球排名前几位的企业相比,这一数字并不算多。2017年排在世界第一位的Amazon,大概160亿美元左右,比2016年增加36亿美元,增量比阿里研发投入的总量还多。

“中国在现在的发展阶段上总体来说还是应该提高研发投入,我们全社会研发投入只有刚刚超过GDP的2%,前沿的BAT加起来都达不到微软的投入,从全世界来看是比较低的。创新目标越高,要求的财力支持越强,所以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可能要达到4%才比较合适。”龚克表示。

在创新方面,全球都在对标的科技创新中心是美国硅谷。知名咨询管理公司埃森哲首席战略官奥马尔·阿波什表示,尽管很多初创企业离开了硅谷,我觉得硅谷还是会在很长时间之内保持非常强劲的优势,因为他们集解了很多的资本,法律的人才,风险投资公司,大学、科学家等等。他们创造了一个促进创新的生态系统,这是很难复制的。

不过,京东集团首席技术官张晨指出,全球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上硅谷是领头羊,但是越来越多的点在起来,原因就是创新门槛一直在降低。在中国,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风潮兴起,在深圳、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甚至重庆,天津、贵阳、杭州这些准一线城市中都出现了非常活跃的创新区域。

与之观点相同的事,龚克也认为现在中国软件和互联网的行业创新最为活跃的原因之一就是门槛比较低,这也是中国的一个机遇。现在问题是,这个行业如何跟实体经济,特别是跟制造业更好地结合,破解智能制造的问题,使制造业上到一个新的台阶,创造出新的创新图景。

急功近利不可取

“中国、德国都有很多创新中心,其中政府在促进创新当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政治决策者会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让这些创业者实现繁荣发展。如果能够集结所有的有利因素的话,就能创造一个很好的生态系统。”对于中国的创新环境,奥马尔·阿波什如此总结。

不过,国家层面的政策为中国的创新环境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不过在另一方面,较为严格的政策评估对于创新来说也有不利的影响。

龚克认为,从创新角度来说,现在可能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政策评估要求过级。“我们虽然嘴上说包容失败,但是我们没有包容失败落地的政策,”他说,创新是在相对宽容的气氛下产生的,政府对于公共事业单位、企业对研发者如果提出过分急功近利的要求是抑制创新的,欲速则不达,这是中国政策环境最需要改变的。另外,中国政策环境的问题就是不够配套,不同政策中间总是连不起来,形成不了集成效应。应该让这些部门能够协同起来,政策相互配合起来,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奥马尔·阿波什表示,较高的容错程度也是西方成功企业的一个特点。小公司在初期阶段,所以他很愿意能够多试一点东西;对于大企业来说,如果想创新,必须要有公司内部实验精神的企业文化,真正可以和客户交流,犯错误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等到对公司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时候再去解决。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