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视点正文

武汉西安创新活力碾压济南,为什么?

作者:王培霖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7-29 10:54:12

摘要:随着新旧动能切换,城市之间的竞争正逐渐转化为新兴产业和创新创业活力之间的竞争。我们在研究多个城市的创新生态过程中发现,作为经济大省省会的济南创新位次衰退十分扎眼,关键数据指标不但落后于成都等西部强市,甚至已经被武汉、西安等城市甩开,这一现象值得社会各界深入研究和思考。

武汉西安创新活力碾压济南,为什么?

随着新旧动能切换,城市之间的竞争正逐渐转化为新兴产业和创新创业活力之间的竞争。我们在研究多个城市的创新生态过程中发现,作为经济大省省会的济南创新位次衰退十分扎眼,关键数据指标不但落后于成都等西部强市,甚至已经被武汉、西安等城市甩开,这一现象值得社会各界深入研究和思考。

武汉西安后来居上

近些年,一些中西部中心城市的在创新方面的表现颇为亮眼。同为副省级城市,武汉、西安这两个中西部大区中心城市的创新活力大幅领先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第三经济大省山东的省会济南。

衡量一个城市的创新活力,可以采用经过科技部门认定的高新企业数量和研发投入两大指标来比较。

在高新企业数量方面,去年西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达1839家,比上年增加333家。全年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809亿元。在武汉,去年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2827家,比上年增长29.9%。其中,“四上”高新技术企业(含高新产品登记备案企业)实现高新技术总产值9479.64亿元,增长15.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670.57亿元,增长13.3%。

相比之下,去年济南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74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96家。也就是说,武汉的高新企业数量是济南的263%,西安高新企业数量是济南的171%。

在研发投入方面,由于目前尚无2017年的完整数据,在此采用2016年的数据来比较。2016年武汉研发投入为370亿元,研发强度(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3.1%。西安研发投入325.56亿元,研发强度为5.2%。同期济南研发投入为156.74亿元,研发强度为2.33 %。研发投入不到武汉、西安的一半,研发强度与这两市有着较大的差距。

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今年5月发布的“2018年中国城市创新创业活力排行榜”中,西安位列第6,武汉位列第6,而济南仅位列第20。

其中,西安在R&D经费投入强度、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国家级双创平台、本科院校数量等多个二级指标的原始数据排名靠前,均位列全国前十。其中R&D经费投入强度更是仅次于北京。

大区中心城市优势明显

为何武汉和西安的创新研发活力碾压济南?这里面有多重因素。一方面,武汉和西安作为中西部的大区中心城市,高校众多,科研实力雄厚,创业的氛围也越来越荣。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大区中心城市已逐渐发挥出自身的科教实力雄厚的优势。

在武汉,得益于武汉在高教方面的优势,近年来以光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良好。目前东湖高新区集聚了烽火通信、华工科技等30多家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让武汉成为目前最具产业竞争力的二线城市之一,对人才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

在武汉大学工作的周老师说,十几二十年前留在武汉工作的毕业生绝大多数选择在体制内,如公务员、事业单位,去企业的也大多是到武钢、武船等大国企,但如今留在武汉的毕业生大多数是到东湖高新区的上市公司上班,收入也较高。

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谢良兵分析,西安在创新方面的表现有赖于西安原本就是中国高教资源丰富的城市。高校是一个城市创新驱动的原动力和发源地。西安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知名学府,这些高校都是西安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

目前,在西安高新区,已经聚集了像三星、中兴、华为、比亚迪、法士特、美光等一批国内外顶尖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本身就是科技创新的先锋,而以这些龙头企业带头的通讯、高端研发与制造业产业,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入驻,形成了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大区中心城市拥有的优势十分明显。这些高教资源丰富的大区中心城市,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之下,正在逐渐重新捡回计划经济时代优势,并将这些优势盘活充分发挥出来。而这种高教的优势,恰恰是非大区中心城市济南所欠缺的。

大背景:山东人口净流出

另一方面,济南创新活力不足,与自身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环境也有较大关系。在第三经济大省山东的产业结构中,能源重化产业占据较大的比重。尤其是,2008年以后,同样是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如广东、浙江等,转型升级的力度比较大,包括机器换人等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力度非常大,现在成效逐渐显现。相比之下,山东的能源原材料之类的基础工业占比仍很高,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明显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是第三经济大省,但与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东部发达省份的人口流入相比,去年山东的人口呈现净流出的状态。数据显示,去年山东自然增长约101.2万人,而2017年山东省常住人口仅增长约59.2万人,也就说去年山东流出人口超过了40万。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山东处于北部京津冀城市群和南部长三角城市群的中间,西部则面临郑州、武汉、西安等国家中心城市的强势崛起,对人才、资金、技术的争夺已经趋于白热化,都可能对山东和苏北地区产生“虹吸”。

而反观山东省内,济南、青岛对人口吸引的力度相较周边省会城市明显偏弱。尽管身为第三经济大省,但目前山东尚无一个城市进入到城区人口超过500万的特大城市行列。其中省会济南的城区人口规模仅列第22位。

数据显示,去年济南GDP占全省比重仅为9.9%,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首位度排名中是倒数第一。而同期西安和武汉这一比重分别达到了34%和37%左右。

李迅雷建议,在这种情况下,山东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或许要在“济青烟”发展框架下,进一步明确重点,防止再撒“胡椒面”,引导人口向核心城市集中,实现新旧动能转化或许才有人口的支撑。

根据《山东省人口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济南、青岛两市城区常住人口规模均达到500万人以上,迈入特大城市行列。

济南加入人才争夺战

在这个过程中,能否吸引到足够的人才资源尤其是年轻人才资源,成为决定未来城市兴衰的关键。人口一旦达到更高水平的教育,就会产生“新的人口红利”。从去年以来,武汉、西安等主要二线城市纷纷发起了十分激烈的“人才争夺战”,济南也加入其中。

去年5月,济南也发布了“人才新政30条”。加入到同各大城市的“抢人大战”中。紧接着,又推出“史上门槛最低”的户口迁移新政——“不看住房,不看学历”,以空前开放的姿态吸引外来人口落户,原来的“高学历”、“购房需满90平方米”等落户“硬杠杠”自此全部被废除。自去年8月份放宽了落户政策,至去年年底,全市新增落户人口4万余人,达到往年同期数量的两倍还多。

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企业是集聚人才的主要平台。在目前济南本土高科技大企业中,在全国数得着、叫得响的非浪潮莫属。作为全国领先的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商,浪潮已经成为济南一张闪亮的“名片”。不过,叫得响的也只有浪潮,济南目前仍然缺乏引领科技创新的大企业、龙头企业。

对济南来说,未来在吸引创新人才、培育龙头企业、打造高质量的创新平台、营造浓厚的创新环境等方面仍需努力,全力以赴加快区域科创中心的建设。

编辑:张赛 主编:蒋宏晨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