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网贷平台信息中介的定位需要再思考

作者:冉学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7-13 19:14:50

摘要:6月以来,许多P2P平台出现提现困难甚至跑路的情况。据有关统计,6月P2P网贷行业问题平台数量达到63家,达2017年以来单月高峰、当前正常运营平台共1836家。7月的第一周,爆雷的P2P平台就达40家,涉及资金超1200亿。

网贷平台信息中介的定位需要再思考

冉学东

笔者曾经写文章称,未来P2P公司最大的考验是利率上涨,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市场利率没有上涨,网贷公司却连续爆雷。

6月以来,许多P2P平台出现提现困难甚至跑路的情况。据有关统计,6月P2P网贷行业问题平台数量达到63家,达2017年以来单月高峰、当前正常运营平台共1836家。7月的第一周,爆雷的P2P平台就达40家,涉及资金超1200亿。

此次网贷机构爆雷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此次去杠杆在货币信贷上表现为,货币宽松,信用紧缩。货币方面,央行今年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尽管名为定向,实为普遍,因为几乎所有金融机构都在下调范围,但是用途却有限制,对于某些行业的信用是紧缩的。所以我们看到的景象是,市场利率波澜不惊,但是许多机构却喊钱紧,比如一些信用资产差的公司,面临银行断贷或者抽贷的情况。

二是7月以来爆雷的P2P公司主要集中在江浙沪一带,民营经济发达、互联网应用高度密集的上海和杭州成为“重灾区”。由于平台密集,竞争激烈,政府背景比较薄弱,相对容易引发风险,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平台由于竞争不充分,即使资质一般,也安然无恙。

三是一些P2P机构贷款利率较高,自然风险也高,有些机构一直存在大额集中贷款、自融、虚假标的、资金池、庞氏骗局等等问题,一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出问题。

四是有些平台则是由于行业信誉出现问题,加之政府采取市场化出清的态度,风险外溢到一些资质优良的机构,引发投资者挤兑,出现流动性危机,这属于伤及无辜,这也是为什么江浙沪成为重灾区的原因。

近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下一阶段的工作方案,明确P2P网络借贷和网络小贷领域清理整顿完成时间,延长至2019年6月。此外,央行副行长潘功胜指出,再用1到2年时间完成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初步建立监管制度体系。

监管此次发声,某种意义上给网贷行业吃了一颗定心丸,如果政府真的放任自流,可能会导致投资者的恐慌,引发风险。

中金公司的最新报告称,近期中国P2P网贷平台关停数量增加,预计P2P退潮或仍将持续2-3年。在满足监管合规要求的基础上,再考虑运营成本的攀升,3年后正常运转平台预计不超过200家,仅为目前运营平台数量的10%左右。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这对目前的网贷行业而言,无疑是一场噩梦,笔者认为也不利于金融科技行业未来的发展。

监管层也认识到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网贷行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金融市场经验和技术,尤其在产品创新和服务方面,某些方面是现有金融机构无法替代的。在科技金融领域的探索,在三农和小微企业方面的努力,都具有相当宝贵的价值,也是打破金融业垄断的一个宝贵契机,对于中国金融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更为关键的是,网贷行业的定位问题,监管层将网贷行业定位为“信息中介”,其目的就是不让其承担风险,不具有信用功能,但是在现实中,这样的定位未免过于理想化。

大多数公众对于网贷行业的定位以信用中介为主,很难想象,一个投资者去投资一个平台,仅仅把它看成一个纯粹的信息中介。他们投资一个平台看重的是过往业绩、品牌、体量、股东等等,这些条件直指平台的信用资质,而且许多第三方机构也提供了关于平台资质的排名等等。

普通投资者不具备判断底层资产的能力,他们也没有精力和必要去判断这些资产,而网贷平台在提供这些资产时,大多数都是经过自己挑选的,平台不可能让所有资产都进入自己的资产库,让投资者去选择。

这样,如果出现标的违约,平台难辞其咎,也动摇了其纯粹信息中介的定位。这就会产生短期套利行为,不合规平台以高风险资产对应投资者,抬高利率,获取超额利润,一旦风险爆发,让投资者蒙受损失。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专家建议建立平台退出机制、建立投资人风险承受能力评估、投资人准入机制等等,笔者则认为信息中介的定位也许需要再思考。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