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世》:让想回家的人有一个坐标感

作者:余世存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7-02 09:36:51

摘要:离家出走和回家的现象,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观察,它确实和时代、社会相关。比如现在的八零后一代,都到了为人父母的时候,已经形成了非常大的市场需求,就是对孩子的教育,他们也非常重视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即回到我们自家的文化。

《家世》:让想回家的人有一个坐标感

余世存 著 2018年7月 铁葫芦图书·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余世存

在我决定写作《家世》时,社会上只有零星的有关家族荣耀一类的文章。《家世》出版一个月后,媒体开设了家风一类的栏目,弘扬家教、家风成了社会的思潮。5年过去了,这一思潮还在持续、深化,这次修订增补《家世》,我希望把自己对家族的意见尽可能完整地表达出来。

我们为什么离家出走,又为什么要回家?

现在很多人在追问我们个人的家谱、家风,从近来的很多文化节目中也能看到,比如《客从何处来》、《中华好家风》、《谢谢了,我的家》等等,《家世》的出版也应和了这种社会的重大思潮和读者的需要。

离家出走和回家的现象,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观察,它确实和时代、社会相关。比如现在的八零后一代,都到了为人父母的时候,已经形成了非常大的市场需求,就是对孩子的教育,他们也非常重视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即回到我们自家的文化。同时他们对自己的姓名、辈分的追问,也是空前的,远远超过五零后六零后这几代人。

我写《家世》,也是希望让想回家的人有一个坐标感,有一些可以参照的东西。也希望大家来一起来探讨,我们为什么离家出走,又为什么要回家,我们家里还有什么东西,能不能对我们当下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构成一种关照,我在《家世》里也留下很多线索,做了一些思考。

修订版《家世》拉长了历史线索,不再局限于近现代的家族,有了一种大历史的视野,使家世在中国文化里的整体面貌得到了呈现,可以让读者对家世的起源、各个时期的状态都有了解。

比如增补的孔家和张家,分别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和道家,从这两个家族的传承写起,梳理他们各个时代的代表人物及其与中国社会的关系,还有他们传承到现代是什么状态等等。

还增补了建筑大师贝聿铭的贝家,他们家传承了十几代,历经各种变乱,依然顽强地传下来,不仅人才辈出,还活出了一种贵气,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来参照。

另外还增加了一篇跋文,论述了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家族现象,即世家大族,梳理了世家从汉代起源到五代十国走向没落的线索。

《家世》中的家族,如桥梁连接古代和今天

我写《家世》有一个跟很多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无论写谁家,都要把它跟当代联系起来,希望给大家更多鲜活的材料。包括写孔家,我说它是贵族时代家族的活化石,孔家在当代还是有传承,也在繁衍当中。还有道教的张家,也是一直传到现代,又发生了很大的变故,有一些争议。

我写的家风、家教,也基本上传承到了今天,书中是以明清以来这几百年的家族为主体。他们的事迹跟我们不太隔膜,不像谈到《颜氏家训》、《朱子家训》,以及司马光家族等等,感觉离我们很远,是另外一种文化状态的生活,跟我们现代人没关系。

《家世》中的家族,就像一架桥梁,一方面连接到古代,另一方面又延伸到今天,给我们提供了跟多可以身体力行的线索,告诉我们一个家族怎么在当代社会、现代生活中维持家族成员的利益和情感认同,怎么让家族成员获得社会评价和技术生活之外的人生认同。

在我的理解中,所谓的“出人头地”不是纯粹功利的,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让我们在此刻的人生维度上,往上走一步。我现在是三维的生存状态,那能不能有四维的、五维的?

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能不能在平常、普通的人生当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寻常百姓人家,如果它的家风、家教特别有效果的话,这些人家的孩子,不会以穷困与否来作为人生的标准,他会以自己是否真的快乐为参照系,而不是活得势利、猥琐、虚荣。

提倡家风、家教,需要当代人的创造性转化

我们现在提倡家风、家教,需要当代人有创造性的转化,而不是对传统亦步亦趋。比如说,传统家族文化中有对大家长至高无上权威的尊奉、承认,或者很迂腐的感恩文化、孝道文化,这种家风家教不可能在当代复兴了。

我们在家庭成员中正在学习、正在创造的,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家风、家教,在两代人或代际传承之间,我们在弘扬一种学习的文化,学习怎么平等地相处。小家庭的家风家教,一定要在人格平等、独立的基础上,满足我们情感的需要,唤起我们的情感认同。家风、家教在今天仍然值得传承下来,就是因为它可以解决我们的情感认同问题,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

今天提倡家风家教,不是要复古,做一个遗老遗少,而是要过一种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健康的家庭生活。

《家世》也写了我自己的家、我身边朋友的家,写了普通人的家族家庭生活,这对读者可能有会更多的参考价值,会更有着力点。

普通人家的一些家风、家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可能比名门望族或者书香门第的家风家教更简单,也可能更具可操作性。比如说,我前不久在浙江遇到一个家族,他们的家训非常简单,就四个字:眉头不皱。我当时一听,就觉得这个家训太好玩了。眉头皱起来就说明你有烦恼、有压力,你的爱人或者子女看到你眉头皱起来了,就说“爸,你眉头皱起来了”,你一下子就开心了。

这就是一种非常有操作性的,对普通人也很有启发的家训。它从一个最最简单的肢体语言入手,就让我们在生活当中有一种乐观的态度,没有什么过不去的沟沟坎坎的那种劲头儿。

所以我觉得,我们当下提家风家教,还有很多创造性的空间,让家庭成员之间有情感上的连接,也有人格培养上的相互提醒。

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时,该扮演什么角色?

现在新生代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受社会影响太深了,很多时候教育孩子完全是跟着社会风气和流行的东西在走。比如孩子们都在看《熊出没》,他就去买《熊出没》;孩子们在看《小猪佩奇》,他就去买《小猪佩奇》;孩子们说老师要他们干什么,他们就赶紧跟着去做。这样就没有自己个人和自己家的特点,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几乎等于零,孩子完全是被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牵着鼻子走。

我希望《家世》能够让大家来想一想,自己作为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位置,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我觉得教育孩子,首先我们自己也要成为受教育的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和孩子一起重新开始一种人生,把自己过去的人生先放在一边,做一个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能够学习的人。这样我们跟孩子交流时才能有真正的自信心,能够让自己和孩子在社会面前保持自我,而不是随波逐流。

很多人以为家庭只是个人的避风港,是个人心灵的归宿,却疏忽了家庭的社会责任。我觉得好的家风家教,也是要培养孩子的社会人格,而不是让孩子“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比如有些家长教育孩子,排队的时候看到别人吵架你不要出头,你就躲着走。我觉得这都表现出家长的不自信,没有让孩子去承担社会人格。

家庭教育往上走,就应该有培养社会关怀,培养家国天下的情怀。也只有上升到社会层面,我们和孩子的话题才会更加丰富,孩子对自己的人生也更有自信心,而不是越来越胆怯、卑微。(作者为诗人、思想家、学者、自由作家,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现为自由撰稿人)(主编商灏 编辑严葭淇)

《家世》(修订版)

《家世》是一部主要围绕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家族的传记作品,从“家风、家教之于我们的人生与社会”的视角书写家庭、家族的故事,反思家世之于个人、国家乃至文明的意义。

书中的家族,既有在中国社会引领风潮的精英阶层,也有传承久远、代有才人出的家族,对中国文化有特殊意义的家族,以及看似平凡却具有独特对照价值和启发意义的作者自己和友人的家族。这些篇章,或从风云人物的宏大叙事退归到家族传承、修身做人与儿女长情;或从特定的家风、家训出发,探寻家族传统对于人生、社会的意义;或通过亲朋或自己的切身经历、处境,反思“家”给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羁绊与助力。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