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监管细则出台前夜 银行结构性存款最后的疯狂

作者:肖君秀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6-29 21:47:54

摘要:结构性存款看似有稳定的较高收益,但实际上是运用利率、汇率、期货等产品与传统存款业务相结合的一种创新存款,与普通存款相比具有高风险性。

监管细则出台前夜 银行结构性存款最后的疯狂

编者按

根据资管新规,银行理财向净值型产品转型是必然趋势,但现实情况是,净值型产品销售备受冷落,结构性存款被热捧。一冷一热之间,折射的还是投资人对固定收益和确定性收益的追求。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肖君秀 深圳报道

6月末,又到中报时点,大大小小的银行、企业都急需现金,资金需求达到顶峰,银行结构性存款成为“抢储”利器。“预期年化收益4.8%、5万起”类似这样的拼抢资金广告在各大银行打响,《华夏时报》记者走访了深圳多家银行网点,零售经理均卖力向记者推荐类似产品。最近股市波动加大行情低迷,银行结构性存款吸引企业、个人资金源源不断地转入。

不过,结构性存款看似有稳定的较高收益,但实际上是运用利率、汇率、期货等产品与传统存款业务相结合的一种创新存款,与普通存款相比具有高风险性。

“由于结构性存款涉及金融衍生品,其风险比普通存款要高,对银行的产品投资能力及风控能力提出了挑战。”6月28日,东方金诚首席金融分析师徐承远对本报记者称,有些银行出售的是“假结构性存款”,实际上是类似固定收益类产品,以实现高息揽储目的。

资管新规落地打破刚兑,银行理财产品向净值化方向转型,但是银行较高收益的理财产品穿上“马甲”,变成了现在的“结构性存款”大行其道。本报记者采访的人士均预计,为规范结构性存款,避免风险越积越大,相关的监管细则不久后或将会出台。

暴增之谜

“今天是认购的最后一天,这款产品非常好卖,以后的预期收益率没有这么高了!”6月27日,某股份制银行深圳福田区一网点的零售业务经理对本报记者称,期限3个月,预期年化收益率4.8%,5万起。而在另一家国有银行网点,同样是5万起,3个月,预期收益率为4.4%。如果针对企业,起点则在数千万,收益率仅比个人高出一点点。

他们打出的都是结构性存款产品。所谓结构性存款,也可称为收益增值产品,与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标的物挂钩,并与传统的存款业务相结合。这种产品预期收益较高,客户要有一定的风险承担能力。

相对传统存款产品的风险要高得多,为什么还会大行其道,今年以来呈暴增之势?

融360监测的数据显示,6月15日-6月21日的一周里,结构性存款共发行47款,其中股份制银行发行量最大为32款。47款结构性存款的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4.12%,其中人民币结构性存款的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4.98%。

5月份结构性存款又如何呢?融360监测数据显示,5月份共有8家银行发行311款结构性存款产品,相比4月增加了194款,环比增加166%。

结构性存款产品发行数量在增加,收益率也在增加,金额增长又如何呢?央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9.26万亿元,同比增长53.9%,增速较去年同期高42.9%;5月末结构性存款余额较2017年末增长了2.31万亿元。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一季度新增结构性存款就达到了18409.76亿元,远超去年全年11771.11亿元的增量。

今年银行结构性存款金额出现了暴增之势,“今年存款竞争激烈,结构性存款作为一种变相的保本保收益的产品,成为各家银行高息揽存的主要手段。”申万宏源分析师王丛云认为,资管新规落地后,打破刚性兑付成为未来银行理财的转型重点,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在银行主要大类产品中的选择将逐渐回归表内存款类产品。

“结构性存款为客户提供了一个更安全但又相对高收益的投资选择,为银行提供了一种相对合规的并有一定吸引力的揽存方式。”在中信建投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杨荣看来,结构性存款目前其实充当的是类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

去年资管新规草案出来后,要求去刚兑和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计价,银行固定收益类理财被限。“银行理财保本和收益确定的优势不再,理财资金面临分流压力,倒逼商业银行寻求其他投资产品以承接理财投资者的需求。结构性存款为银行应对理财资金分流压力、承接低风险偏好理财资金的有效渠道。”徐承远说,这是2018年以来结构性存款发行量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

风险潜行

目前,结构性存款表面上看起来两全其美,个人或企业拿到了远远超过银行定期存款的利率,也比互联网上的“宝宝类”货币基金收益不相上下甚至更高;银行在资管新规固定收益类的理财产品受限导致存款失血之后,通过这一存款产品又将资金强有力地吸引回来。

但是,摆在面前的真实情况是,如果是真的结构性存款产品,投资者就要面临相对传统存款来说较高的风险性,投资者风险自担,未来肯定要面临风险。但银行却将之做成了类固定收益产品,这是怎么实现的呢?

徐承远认为,“真期权、假结构”是当前结构性存款的普遍特征,保底收益率过高是其主要问题。目前大多银行结构性存款由于其行权条件“失真”而导致实际保底收益率已变相突破存款利率自律机制上浮上线,其主要原因在于一直以来结构性存款以保本理财名义上报监管,央行口径下的保本理财实为狭义保本理财与结构性存款之和,由于保本理财已被资管新规禁止,因此今年新增应以结构性存款为主。

也就是说,银行变相将结构性存款变成了一款保本的理财产品,变相实现了刚兑。那么,刚兑的风险实际上就变成了银行的内部风险。结构性存款如此大规模暴增,其风险也会不断积聚,等到有一天风险爆发,银行将不堪承受之重。

结构性存款的风险,要么由个人、企业储户来承担,要么由银行来承担,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而今年暴增的结构性存款给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进一步规范将不可避免。

“作为保本理财的继承者,结构性存款或将迎来自上而下的全面监管环境。” 王丛云认为针对结构性存款的细则将不久就会出台。

徐承远分析称,监管政策需要进一步细化,需要完善结构性产品的定义、结构设计、营销和披露要求。同时,监管层面还可以对存款和衍生品端的管理方式、利率确定办法、浮动收益确认条件等进行明确规定,以规避假浮动收益的现象。

其还认为,目前地方性中小银行普遍不具备衍生品交易资格,间接限制了其发行结构性存款的资格。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监管层面可以细化衡量商业银行的衍生品交易能力,适度放开准入门槛。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