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新金融新趋势暨2018年金融科技峰会成功举办,科技赋能金融推动产业变革

作者:金微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6-29 18:56:04

摘要:当前,新金融的发展趋势与监管形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6月29日,华夏时报与洞见传媒在北京成功举办“新金融新趋势暨2018年金融科技峰会”,共同探讨金融科技发展与监管的前沿话题。

新金融新趋势暨2018年金融科技峰会成功举办,科技赋能金融推动产业变革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金微 综合报道

金融与科技正深度融合,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驱动下,金融业正呈现前所未有的变革,无论是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将金融科技作为发展新引擎、新动力,借助金融科技,各类金融机构在场景、获客、资产、风控等领域创新,带来了效率和盈利的提升。当前,新金融的发展趋势与监管形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6月29日,华夏时报与洞见传媒在北京成功举办“新金融新趋势暨2018年金融科技峰会”,共同探讨金融科技发展与监管的前沿话题。

本次峰会上,共有来自监管层代表、行业企业代表、学术机构等300多人参会,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战略研究部负责人、互联网金融标准研究院副院长肖翔、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吴震、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院院长黄震、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所研究员李虹含等代表分别作主题演讲,华夏时报总编辑、知名财经评论家水皮现场致辞发表演讲。另外,链极科技董事长庞引明博士、京东金融金融市场部负责人郝延山、知商金融总裁李文超、百融金服董事长、CEO、创始人张韶峰、洋钱罐CPO贾旭东等作为企业代表作了主题发言,两场圆桌论坛还邀请部分企业代表就新金融的合规转型、金融科技对企业运营的影响进行探讨。

新金融带来监管挑战

22.jpg

▲华夏时报总编辑、知名财经评论家水皮

水皮在演讲时表示,近几年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监管也在不断探索各自边界。互联网金融是中国新世纪、新时代民间金融和草根金融的一次伟大实践。借助科技手段,互联网金融突破了传统金融的管制和垄断,在普惠金融、扩大投资者的投资范围、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等方面都做了有力探索,而且这些探索还在继续。互金野蛮生长后经历三年的清理整顿,行业依然生生不息、活力四射,说明这个行业是市场的刚需,释放金融生产力。监管会越来越规范,无论如何互联网金融本质是金融,金融就离不开风险控制。互联网金融涉足的是一个全国性金融资产,所以监管角色很难划归地方金融办。既然要备案,一定会过度到牌照管理的阶段。

水皮还提到,最近不少企业纷纷开始在香港和美国上市,有些原先不宣扬上市的,这包括小米、美团、映客、拼多多等,为什么?一方面科技股在美国市场上估值相对处于高位,这个时候市场融资还有空间,还能融到资金,早期投资者也有套现空间。另一方面说明原来靠烧钱、资金投入支撑起来的新经济企业,在机构PE、VC那融无可融,PE、VC手中也没有余钱,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和迹象,实际上告诉我们延续了将近十年的烧钱经济时代已经结束了。

本次论坛,结合新金融发展的新形势,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主要探讨新金融的监管话题,下半场则聚焦金融科技本身,其中峰会还有几场备受关注的区块链话题。在监管方面,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确实给监管带来新的挑战,其中最典型的是网贷备案已延期,同时互联网资管、互联网黄金等新规办法不断出台。创新与监管如何平衡?传统监管办法是否适用新金融趋势?不同新金融业态监管如何升级?如何进一步防范新金融的风险?这些话题备受关注。

33.jpg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作《新形势下的互联网金融监管趋势》时表示,中国金融科技用户快速增长,推动了中国比其他国家的普惠金融、小微金融以更快的步伐发展,中国已是全球互联网金融发展最快的国家。“金融科技使金融普惠、共享程度提高,金融科技实现新经济新业态结构性重组。同时,金融科技思维直接融入到实体企业运行、金融底层功能从企业行为转成政府行为,形成更加健康的金融科技生态经济管理模式。但金融科技面临全新的风险,比如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监管需全方位应对新问题。”

周延礼说,在金融科技方面的监管,既要能追求科技创新发展空间,创新服务模式,让金融构建更加完整、更加包容、更加可触及、更加高质量的服务,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普惠金融在中国发展,又能严守底线,得到国际普遍好评。可以发挥市场和技术的创新动力,实现提升效率和保持稳定等监管目标。

44.jpg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作主题演讲《金融科技的本质与监管思考》时表示,所谓金融是一种以信任为基础的、市场化资源集中配制和分配的过程。可以认为原有的货币金融体系是一种特殊的金融科技,当前金融科技的发展只是改变了连接、记录、存储和处理手段,并没有改变这些数据背后所反映的行为逻辑。引入数字世界后,更多实时的实体经济活动被连接并映射到数字空间,进行更可靠的记录、连接和分析处理,这样可以拓宽原货币金融体系可处理的空间并提高了连接和处理的效率。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脸识别技术等,把现实世界所有行为映射到虚拟数字世界,这个数字世界又通过区块链、互联网等把数据联在一块,利用新技术进行分析,实现最优结论,最后反射到实体经济中,使实体经济循环更加有效率。“在监管方面,技术本身应该都是中性的,它既可以让市场、社会更合理的运转;也可能被利用,用于满足个人私欲的过程中。所以技术不是监管的重点,真正的监管对象应该是使用技术而可能导致不合理的结果。”

55.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法与金融室副主任尹振涛

针对行业关注的网贷备案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法与金融室副主任尹振涛在演讲时表示,网贷备案延期已是事实,主要原因是各地备案细则给出的操作时间短,操作难度比较大,消化存量尚需时日,加上校园贷现金贷、银行存管白名单、互联网资管等新政策密集出台,另外,仍存在大量的大平台,违规业务多,各类模式复杂,短时间清退较为困难。网贷机构是全国开展业务,但在各地备案,存在政策和市场的不公平竞争。网贷行业是全国经营的业务,但是由各地金融办出台方案不同,整个市场会存在不公平问题。

尹振涛认为,网贷行业下半场中,牌照管理依旧是关键词。监管层多次提到金融业务需要持牌经营的监管理念,其中不仅是金融机构,而是从事金融业务的企业都需要牌照。目前很多网贷行业面临转型升级,很多网贷机构转型为科技公司,甚至有些机构不说自己是金融科技,说企业是科技属性。围绕科技赋能问题是网贷行业、金融科技行业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和思路。“网贷行业要有普惠初心、要敬畏风险,同时在下半场,行业中的企业需要合作共赢,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面对行业洗牌等。”

金融科技的新趋势

在金融强监管、去杠杆的影响,事实上各类金融机构的日子都不那么好过,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内外生态环境在改变。过去在流量思维下,互联网金融迅速做大,平台形成规模竞赛,但随着限额要求、大标模式叫停,互联网的流量思维在拓展借款人方面乏力,平台面临资金荒资产荒问题日趋严重。在此背景下,整个互金行业也需要新思维新办法,尤其是当前监管趋严下,新金融机构更需要谋求新变革,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和服务实体经济等。在下午金融科技的红利分论坛上,与会者就行业本身及金融科技的发展等展开交流讨论。

66.jpg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作主题演讲《后流量时代的互金发展之路》时表示,无论P2P、消费金融过去几年发展模式都可以总结成这一点,先做大再做强。现在产品模式、产品结构受到了影响,这种增长路径已经很难再维系。薛洪言建议,如果是已经拥有了千万级用户、五千万级以上用户的大平台,重心要转型到存量客户挖潜,挖掘优质客户、增强优质客户对平台的贡献。如果平台规模比较小,现在做的也是挖掘优质用户的这条路,虽然优质用户可能比较少,但是这两年行业调整时期,要做的是打磨产品、打磨风控,因为消费金融行业是一个周期性特别强的行业,经过三年增长进入低谷,两年以后新的风口又到来了。这两年处在调整阶段的时候,大家经营策略要进行相应改变。

薛洪言还提到,消费金融是个人的负债,消费金融发展空间很大程度受到居民杠杆率和居民收入水平影响和限制。在此背景下,目前消费金融行业面临着杠杆率限制、费率限制、风控困局、流量困局的制约,反应到平台的经营方式上,同样需要做相应的调整。顺应行业环境,才能在新机遇来临的时候获得更好的增长和发展。

77.jpg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战略研究部负责人、互联网金融标准研究院副院长肖翔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战略研究部负责人、互联网金融标准研究院副院长肖翔演讲时表示,全球金融科技存在最新十大趋势:第一,金融科技重要作用和发展原则的全球共识逐步形成;第二,服务实体经济、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导向更加明确;第三,兼具适应性、有效性和创新性的监管框架不断完善;第四,金融科技行业自律的作用日益重要;第五,风险防控作为金融科技行业生命线的地位更加突出;第六,传统金融机构积极拥抱金融科技的态势更加明显,第七,新兴业态的运作模式和业务规则持续规范完善,第八,数字技术与金融应用场景结合更加紧密;第九,抢占金融科技国际标准话语权更加紧迫;第十,金融科技发展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

肖翔还提到,欧美大型银行在积极拥抱金融科技方面呈现2个新的特点:一是银行会优先投资能够满足其战略目标的技术,而不是盲目追求"颠覆式技术"。二是银行开始从投资金融科技企业以及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向内部开发和孵化金融科技平台转变。“当前,在金融科技国际标准方面,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积极性很高,动作很快,我们应做好标准储备和研究储备,加强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实质性参与程度和话语权,避免在金融科技标准国际化方面"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88.jpg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院院长黄震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院院长黄震作《金融科技赋能现代经济》演讲时表示,我们需要打造经济新动能,这种动能正在从科技的实验室传导到金融市场,进而传导到整个现代经济体系。这是科技赋能金融,金融赋能产业。赋能面正在延展。这些年通过科技赋能金融已经产生很多逆袭、跨界打劫。蚂蚁金服、微信微粒贷、京东金融、百度、小米等等都在开展自己的金融,试图将自己获得的技术、数据、这种能力能转化成为对于金融改造的能力,并通过这些能力为金融机构推动产业革命、推动产业变革发挥更大的作用。

黄震说,持牌金融机构是金融科技的非常重要的主体,互联网金融创新主体,已经从民间金融、准金融、类金融转移到了正规金融机构,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现实,今天各类做新兴金融的必须认清楚如何跟正规金融机构合作,才能把你获得的能量转化到金融领域,而不是自己直接做,所以这些机构现在只能做送水工而不能做挖井人。“我们要大力发展监管科技,监管不能总是做小脚老太太,站在后面说慢点走、慢点走,应该与科技进步、与时俱进,监管科技来保障和助力金融科技发展。使赋能不只在市场部门,也应该在监管部门进行传导。”

区块链金融落地渐近

在金融科技领域,区块链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最近,全球首个区块链跨境汇款香港上线受到行业广泛关注,无论是传统银行还是BATJ等纷纷布局区块链金融,炙手可热的区块链落地金融,是行之将至还是渐行渐远?本届峰会邀请多位区块链大咖就这一话题展开交流讨论。

99.jpg

▲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吴震

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吴震在作演讲报告时表示,区块链正由2.0以以太坊为代表的智能合约时代,进入到区块链2. x时代, 研究区块链在金融、商业、社会管理、产权、物联网等多领域的商业应用,目前正在研究的关键技术:高性能共识算法、零知识证明、多方计算、跨链互通等。他介绍,自己所在中心正在利用区块链技术,对国家电子合同备案平台进行升级,发挥区块链防篡改的特性,起到第三方平台自证清白的作用。吴震说,区块链在行业应用领域和社会生产领域正在推进应用落地,但很多项目技术方案值得推敲,部分较好的项目应用范围也比较狭窄。总的来说,区块链当前技术还处于早期,只能说有发展潜力。监管层面要防范打击诈骗,致力技术研究,加强区块链管理,总体上我们主张以链管链,以技术对技术。

1010.jpg

▲链极科技董事长庞引明博士

链极科技董事长庞引明博士作主题演讲 《区块链与新金融变革》时表示,金融科技研发、金融创新应用、监管科技的中心围绕发展金融科技创新这一目标良性循环、相生相促;最终会达到金融和监管科技共荣、金融科技 和监管科技一体促进金融创新的效果。“区块链颠覆性是毋庸置疑的,它解决了我们长期人类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底层数据真实性问题。这个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确实是非常大的。新金融在老金融的基础上做一些改良。如一开始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出现的话在1.0的网络上面是很难做到真正的金融创新,在2.0的基础上,有了价值交换的基础,新金融的变革呼之欲出。”

10101.jpg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所研究员李虹含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所研究员李虹含作主题演讲《褪尽泡沫浮华:区块链落地金融应用思辩》时表示,互联网创造了虚拟世界,但虚拟世界的缺陷主要是信任缺乏、真实性难以考量。而区块链将改造虚拟世界,甚至是颠覆,“离开光缆和互联网的区块链意义和价值不大,区块链颠覆不了物质世界,只能改造虚拟世界,所有通过数据传输,以数据信息为核心的产业是最适于使用区块链技术的,而金融业以数据为核心,是区块链最为适用的行业之一。”李虹含认为,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主要有十种,包括数字货币、跨境支付与结算、证券发行与交易、保险业、票据与供应链金融业务、众筹与网络借贷、客户征信与反欺诈、金融专利保护等。

10202.jpg

▲圆桌论坛之一

峰会上,京东金融金融市场部负责人郝延山、知商金融总裁李文超 、百融金服副总裁陈雷、洋钱罐CPO贾旭东等企业代表分别作主题演讲。当天,峰会还举行了两场分论坛,其中,真融宝、钜宝盆、金蛋理财、爱钱帮等负责人就围绕着“新金融企业的合规转型”展开讨论,明特量化、掌众集团、金信网、易通贷、洋钱罐等相关负责人围绕着”金融科技对企业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的提升”等话题展开讨论。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