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资本密集布局 “十三五”期间中国航天产业市场总额将达8000亿

作者:张智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6-22 20:46:07

摘要: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全球航天产业市场总额将达到4850亿美元,对应到中国市场,“十三五”期间将达8000亿元。不少敏锐的投资机构已经先行入局,但同时,商业航天也面临投入巨大、研发周期长、风险大、不确定性高等现实问题。我国的商业航天刚刚起步,更多问题正需要解决。

资本密集布局  “十三五”期间中国航天产业市场总额将达8000亿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商业航天在2018年迎来了春天。

2018年5月,零壹空间成功实现火箭首飞,这是国内首枚由民间企业自主研制的商业火箭。随着这枚商业火箭的升空,商业航天正式完成从卫星设计研制、火箭研制发射到卫星在轨运营及商业化应用的“从0到1”,商业航天在国内初步成型;同时,中国企业与国外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这是2015年国家提出构建“航天强国”的宏伟愿景以来,商业航空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我国,航天航空领域长期由‘国家队’主导,而欧洲、美国在多年之前就已经将其向市场开放。近年来,国家政策层面不断释放积极的信号,所以民营企业参与商业航天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通江资本董事总经理张嘉诚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美国航天基金会2016年发布的《航天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航天经济总量达3353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占76%的份额。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全球航天产业市场总额将达到4850亿美元,对应到中国市场,“十三五”期间将达8000亿元。

不少敏锐的投资机构已经先行入局,但同时,商业航天也面临投入巨大、研发周期长、风险大、不确定性高等现实问题。我国的商业航天刚刚起步,更多问题正需要解决。

一个利好是,《航天法》已经正式列入国务院立法计划,目前草案正在加紧编制中。

布局商业航天

在我国,航天领域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队”的领域。

从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60号文)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之后,第一批“吃螃蟹”的民营企业陆续进入这一领域,其中,零壹空间、星际荣耀、蓝箭空间等颇具代表的创新性民营公司异军突起。

“民营商业航天的核心优势在于快速的决策和快速的技术迭代。”北京蓝箭首席执行官张昌武说。

不过,短板也很明显。由于投入巨大、研发周期长、风险大等问题,商业航天需要资本大力扶植。寻找合适的商业运营模式,做大和分享商业航天这块极具价值的“蛋糕”,正成为世界各国不约而同的选择。

国内商业航天的迅速发展也和资本的青睐密不可分,零壹空间自成立以来陆续得到联想之星、春晓资本、正轩资本、通江资本等的支持,并在今年1月完成了A+轮2亿元规模的融资,截至目前累计融资额接近5亿元;中国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在A轮增资中募集了12亿元的社会资本,为商业航天注入了强大动力。

“航空航天产业的技术、资本、人才密集型高,代表着一个国家总体科研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水平。目前我国航天领域的主力是‘国家队’,这是由航天产业的上述特性所决定的。不过,随着我国航天产业的日益成熟,‘国家队’将更加专注在深空探索、登月计划等综合难度系数更高的目标上。而相对低轨道的火箭发射和卫星运营,由于技术相对成熟,商业价值已经凸显,将逐步放开给民营企业。所以,民营力量将是我国航天产业的有力补充,商业航天的未来前景巨大。”张嘉诚表示。

据了解,在商业航天领域,近年来,包含国家队、民企在内的公司一直有两大主攻方向,一个是商业卫星领域,另一个是商业火箭领域。

国内企业最早实现的环节是卫星研制。电子元器件的普及,以及“立方星”技术的引进,使得全球研制微小卫星的成本和技术门槛双双降低。2016年11月,天仪研究院成功发射“潇湘一号”。这是成功实现“上天”并在轨运营的第一颗商业卫星,随后的两年间,上市公司欧比特的“珠海一号”、冯仑的“风马牛一号”、九天微星的“少年星一号”等先后“上天”。截至目前,我国已成功发射几十颗商业用途的卫星。卫星研制、卫星运营的产业链相对较全。

然而商业火箭方面,展露头角的公司仍是少数。一个尴尬的现状在于,国内民企发射的多为探空火箭,没有载荷入轨的能力。

有航天业专家曾表示,商业火箭公司在发展时遇到的困难会更多,如果人才不够齐备、资金不够充裕是很难走长远的。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这也是商业火箭领域国内玩家较少的原因。火箭不比卫星,研发的技术门槛较高,资金的需求量也更大,而国内商业火箭的产业链目前还不够成熟。

不过,尽管运载火箭的总体运力距离卫星发射需求尚有较大距离仍是目前商业航天发展掣肘,但相关探索已经开始。

张嘉诚介绍,火箭属于运载工具,是商业航天的基础设施,卫星则侧重于下游应用。目前来看,商业卫星的需求日益旺盛,但是火箭的发射能力却相对不足。如果要等国家队火箭搭载的机会,往往导致发射时间不固定,发射费用也相对较高。

“商业火箭是可以撬动庞大航天市场的有力抓手,只有商业火箭的运载能力提高,才能有效保证卫星的制造、运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张嘉诚表示。

当前,商业航天最为关键的技术之一,是航天发动机技术。这是火箭、空天飞行器的主要动力系统。发射成本低、可重复使用的液氧甲烷发动机研制技术对商业航天运力提升尤为关键。国内包括星际荣耀、零壹空间、蓝箭航天在内的三家公司目前都有运载火箭的计划。

据了解,零壹空间此次发射的这枚火箭总长度大约为9米,与大众熟知的长征系列火箭相比,个头略小一些,飞行轨道处于现有飞机的最高飞行高度和卫星的最低轨道高度之间。该次火箭发射的主要目的是测试火箭各项性能和指标,为未来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火箭产品布局提供技术储备。从发射结果来看,光学测量、雷达测量和遥感测控等一切正常,达到预定试验要求,并获取了大量的空间试验数据,取得圆满成功,符合预期。

除了商业发射,在太空旅游领域,民营商业航天也有新进展。具有真空防护、热防护、天地通信、定位等功能的,我国第一套商业太空跳伞服目前已通过实验室模拟测试,能满足在平流层及太空等复杂环境中使用;在4月23日的首届中国航天大会·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上,航天科工总工艺师符志民提出“五云一车”计划,这项研发期长达10年的计划包括火箭、卫星互联网、空天飞机、超高时速的超级飞车等。

这些都为完善我国商业航天产业链打下坚实根基。

仍需国家扶植

在商业航天方面,尽管美国处于领先地位,但我国商业航天潜力正逐渐释放。

行业人士测算,商业航天领域每投入1美元,可拉动7至14美元的投资。以卫星产业为例,数据显示,从2006年至2015年,全球卫星产业产值翻了一番,2015年全球航天产业产值达3353亿美元,其中卫星产业产值为2083亿美元,我国卫星应用产业年产值已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

未来宇航空间技术研究院创始人牛旼援表示,围绕着商业航天全产业链,目前国内不少城市已经分化出不同的功能。其中,北京成为航天人才聚集区和商业航天研发总部所在地,而武汉、西安、重庆、深圳等制造业链条和军工配套完善的城市成为商业航天重要的制造基地。

“商业航天作为技术创新性强、经济质量效益高且军民属性兼备的新兴业态,是落实国家军民融合战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载体,是我国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新的增长极。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度发达的商业航天是国际一流宇航公司和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保华认为。

事实上,地方政府对航天领域给予的资金、研发等方面的扶持也加速了民营火箭公司的发展。比如,零壹正在规划的火箭工厂就获得了重庆地方政府的扶持,此次首枚民营自主研发商业火箭更是冠上了“重庆两江之星”的名号;在蓝箭的股东名单上,出现了浙江省湖州市超过2亿元军民融合专项综合投资的身影。

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副总工程师李晋湘看来,我国的商业航天还有缺陷,比如航天资源价值挖掘的深度还不够,航天数据的商业化分发、销售、数据分类分级标准都不明确,这使得航天数据分散在各个部门,资源难以共享,应用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

“应尽快出台国家商业航天数据商业化应用的相关国家政策和法规,统筹发展军民航天资源,建立国家级的航天数据应用服务体系,让航天产业挖掘出更贴近百姓、服务生活、可盈利的商业运营模式。”李晋湘建议。

中国企业正在努力追赶升级,但这需要政策的支持。据了解,自2014年以来,《航天法》正式列入国务院立法计划。目前已成立了由20多个部门组成的《航天法》草案编制领导小组,其中,已将引导和鼓励商业航天发展的相关内容纳入主要章节。

此外,商业航天的基础建设也是摆在民营火箭创业者眼前的难题。过去我国的火箭发射以国家任务为主,商业火箭并没有落地,与火箭发射相关的卫星、测控、发射场等设施也没有商业公司运营,这些都需要从零开始。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国防业务部副主任刘富荣认为,美国的商业航天已经先后经历放松管制、开放竞争两个阶段,进入鼓励商业航天优先发展的3.0阶段。目前,美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商业航天体系,这不仅包括政策、管理等宏观环境,还包括供应链健康、产业链完整、竞争高效的产业体系。总体而言,中国商业航天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至相当于美国从放松管制到开放竞争的1.5阶段。

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吴志坚指出,只要不涉及国家安全,一般的航天产品和服务要交给市场,政府要最大限度地购买民营企业的航天产品、技术和服务。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