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视点正文

长三角五强争抢高新企业 南京压力山大

作者:王培霖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6-21 18:42:26

摘要:在“高质量发展”和“双创”的大背景下,长三角各城市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争夺,正日益激烈,因为某种程度上高新企业规模数量和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地区经济质量和竞争力的集中反映。

长三角五强争抢高新企业 南京压力山大

华夏时报记者 王培霖 王俊仙

在“高质量发展”和“双创”的大背景下,长三角各城市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争夺,正日益激烈,因为某种程度上高新企业规模数量和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地区经济质量和竞争力的集中反映。

今年以来,相对最落后的南京提出了“增速翻5倍”的激进增长计划,而杭州、宁波等城市也纷纷推出“史上最强”的激励,要在几年内总量翻倍。

长三角各市争先恐后

长三角各城市2017年的GDP排名中,除上海外,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宁波占据了前五强,然而,在五强之中,高新企业分布冷热不均,差距巨大。

苏州、杭州大幅领先,其中,苏州高新技术企业已超过4000家,杭州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844家。宁波、无锡、南京居于第二梯队,宁波目前拥有1977家,超过南京的1850家。无锡虽然高校、科研机构数量远逊于南京,但高新企业数量跟南京基本持平。

近些年杭州创新风头甚健。2017年是杭州“双创示范”三年示范期的最后一年,数据显示,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605.54亿元,独角兽企业17家,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位列全国第三,总估值位列第二。 近三年来,杭州年均新增高新企业472家,目前拥有高新企业284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从2014年的39.09%提高到2017年的50.1%。

为了扶持,各市进入了赛跑模式:

杭州今年出台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这是杭州市首次对高新企业推出这样力度的资金扶持,计划中,一项高达60万元的财政补助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据微链统计,杭州创业项目增长率已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一。

《杭州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杭州市高新企业数量要达到5688家,力争达到6000家。目前,杭州市已有2844家,2017年新增589家。按照这个计划,未来三年将要实现数量翻倍。资金方面。到2020年,力争市本级创投引导基金规模达30亿元、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规模达10亿元。

宁波市也在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倍增发展计划”,以强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驱动“领跑员”作用。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田伯平认为,关注一个地区的高新企业,还要注意分析结构、质量和产业方向,就像不能简单看GDP数量一样,例如苏州前些年招来了大量的电子产业,很多都进入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行列,但现在看,有些已经不是我们现在所关注的,对经济转型有推动作用的产业了。他认为,上述地区当中,苏州因为外资企业多而占据了优势,而浙江的一般特色是民营企业比较多。

南京如何摆脱落后

总体来看,与深圳、广州等城市相比,上述长三角强市高新企业的规模还存在很大差距。截至2017年,深圳高新企业数量达到10988家,去年新增高达5014家;广州达到8700多家,去年新增高达4000家。尤其是增速方面,差距巨大,例如杭州去年新增仅589家,只有深圳的八分之一多。

其中,南京的落后显得尤其突兀,与坐拥大量高校、研究院、大型国有和民因企业的地位很不相称:2017年,南京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只有146家。

南京“补短板、缩差距”的心情很迫切。今年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新增 高新技术企业800家的目标,对比2017年新增146家,足足增加了了5倍多。

南京市科委主任张新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800家不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断,而是在研判分析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与国内先进城市差距的基础上,提出的奋斗目标。”

南京提出的“创新名城”建设的目标是:第一步,力争到2020年创新核心指标进入全国前列,到2025年成为全球有较强影响力的创新名城。

南京今年出台的市委“一号文”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可谓前所未有。除落实国家税收减免政策以外,市委“一号文”明确对进入市高企培育库的企业给予最高20万元奖励,进入省培育库的再按省支持标准给予1:1共同支持,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同时,建设南京高企培育库,要求同各区(园区)科技局根据企业需求逐家上门辅导。

南京市科委今年还要对下属15个高新园区开展新式评价考核,以起到督促作用:对成效明显、排名靠前的高新园区,优先推荐申报省级或国家级高新区,对建设不力、排名靠后的,在全市范围予以通报。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田伯平对《华夏时报》表示,高新技术需要政府支持,也需要市场的支撑,这两者关系如何处理好非常重要。例如,政府支持力度比较大的比如山东等地,高新企业发展也不太好,但只有市场、政府完全缺位也不行,中间需要把握合适的度。他认为,杭州在这方面可能给南京很多启示。

对于长三角地区普遍的政府扶持做法,田伯平认为,政府支持是需要的,不过与此同时,要避免一个问题,就是政府一味强调扶持,如果政府对产业干预的力度太强、选择性太强,同时扶植的力度也前所未有,其实可能并不一定好。

“有些项目肯定从一开始就可能不是市场所需要的,你政府把自己有限的资源配到那里面去的话,本身就是个错误。政府需要注意不能过度去干预,甚至是包办。”田伯平说。

编辑:张赛 主编:蒋宏晨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