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应将“张文中案”深入下去

作者:郭伦德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6-15 17:55:05

摘要: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告别历史遗留问题,意义深远,不仅本身就是对历史作出的一份最好总结,也是对未来作出的一份最好承诺。历史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我们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窗口期。

应将“张文中案”深入下去

郭伦德

5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对原审被告人张文中诈骗、单位行贿、挪用资金再审一案进行了公开宣判,撤销原审判决,改判张文中无罪;原判已执行的罚金及追缴的财产,依法予以返还。《人民日报》据此发表了《为企业家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一文,对事件予以肯定和褒扬。文章认为,宣判无罪“不仅还了当事人和当事企业一个公道,而且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依法保护产权、保障企业家合法权益、平等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坚定决心,为企业家创新创业营造了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我们认为,要真正实现为企业家创新创业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和《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两个重要文件精神这一目的,抓紧甄别纠正一批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申诉案件,固然是一件好事且必不可少,但仅此还很不够,应将“张文中案”深入下去,借此良机,对各地遗留的涉企历史问题开展一次集中清理行动。

一、涉企历史遗留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绊脚石”

从春节前后发生的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视频控诉亚布力管委会和山东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黄鸣实名举报德州市委书记不作为两大热门事件来看,各地还有一大批涉企历史遗留问题亟待清理。

根据《中国企业家》杂志在2018年两会召开前对300多位企业家的问卷调查和上门走访,期盼政商关系既亲又清,是企业家群体对新时代的第一期盼。[]而据我们调查,各地或多或少、或严重或轻微存在的涉企历史遗留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绊脚石”。

历史遗留问题,长期拖着解决不了,政商双方心理都纠结,“清”不了,就“亲”不了。黄鸣公开举报德州官员是不得已的做法,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过去不举报,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现在境况不如意,哪怕有一点办法或些许的希望,我们相信黄鸣不会走到这一步。在中国政治语境下,走到这一步,双方关系事实上已经破裂,也许能“清”,但恐怕再也无法“亲”。

为了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应该抓紧时间实施历史遗留问题清理行动,主动帮助企业和地方政府解压。哪怕做不到100%,只要去做了,相信企业家也是理解的,对建立亲清政商关系就是巨大的利好。企业家们期盼党和政府对历史遗留问题给一个明白的说法,让政商双方都能够甩掉包袱、重新出发。

二、清理涉企历史遗留问题既要抓住工作重点,又要搞好组织领导

从现有的案例分析,要开展五项重点清理行动:一是新官不理旧账的清理,二是政府承诺不兑现的清理,三是政府(包括政府融资平台)欠企业账款过期不还的清理,四是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重大经济纠纷处置不当或拖而不处的清理,五是社会反映强烈或企业实名举报维权的重大历史案件重审。

从各地工商联或民间商会反映的情况看,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这五个方面的涉及到民营企业的典型案例,久拖不决。有些尘封太久,甚至即将消失在大众的记忆中。但这些不愉快的经历给当事人所造成的影响却没有随时间流逝而消散,少数私营企业主甚至因此对政府的诚信和政府能否有能力保护私人产权失去了信心,这成为一部分私营企业主家庭投资移民国外的重要诱因。

据新浪财经引自人民网的一份调查显示,2013年财产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中国富豪中,想要移民到美国的人占40%,想到加拿大的占37%、想到新加坡的占14%、想到欧洲的占11%。这个现象近年有没有退烧?据搜狐财经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申请英国投资移民的数据显示,共有114人获批,其中人数最多的是中国藉申请人,共有39人。

从相关数据和笔者身边发生的案例来判断,中国出现投资移民热是一个早就存在多年的事实,在举国树立“四个自信”的时代背景下,对此闭目塞听或熟视无睹都是不负责的表现。从这个角度来讲,清理涉企历史遗留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建议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统战部牵头、涉案各方代表参加的历史问题清理联合行动小组,分工负责,主动作为:一是以工商联为依托,通过工商联信息集成系统搜集问题线索,并调查核实,按照问题重要程度排出优先级,递交联合小组决定是否和何时采取清理行动;二是以司法部门为后援和智库,将案件及其线索提交给司法后援团,让后援团研究后提出解决方案,交行动小组集体讨论通过;三是以商协会作为案件清理行动的监督人和评估方,在案件处置方案通过前设置向商协会征求意见的前置程序,在处置方案执行过程中给予商协会执行跟踪监督的法定权利,在处置行动结束后设置由商协会实施第三方评估的前置程序;四是联合小组要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对企业家不太满意的解决结果,要指示专人上门做好调解和安抚工作,达到谅解。

三、清理涉企历史遗留问题要放下包袱,端正认识

要科学认识清理行动。据调查,有些企业家不建议开展这样的行动,担心适得其反,引发消极的舆论关注。十几年前发生的所谓不追究原罪的说法,最后的结果却是,反而唤醒了一些民众要求追究企业家原罪的“诉求”,这些人在舆论上很是鼓噪了一段时间。企业家们担心,如果这一幕重演,那还不如就这么糊涂地往前走。

对此,我们认为,历史问题不容糊涂,遮盖不如揭开盖子,而且只要端正认识,坚持两大原则,企业家们的担心不是不可以消除的。其一,从出发点来看,清理历史遗留问题不是要追究哪一方的责任,而是做一次与历史的切割,甩掉包袱,重新出发,为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扫清“清”的障碍。其二,在具体操作上,对历史遗留问题,只探究形成原因,不做责任判定。

客观地讲,历史遗留问题,追究某个官员不作为或故意刁难,没有任何意义,对事件的解决不仅毫无帮助,反而会产生掣肘。比如,江西共青城“赛龙事件”,板子应该打在谁的身上,纠结在这一点上对事件的最终解决能带来什么帮助?法律不溯及既往,历史案件不能以今天的法律来“削足适履”。

历史遗留问题,之所以难办,不全在官员不作为,而在于问题本身。历史遗留问题,一般线索多、头绪多、人事纠结多,查起来“吃力”。有些事项完全是政策变化带来的,过去政策允许时,因故没及时办;现在想办,上面的政策变了,照办就会“踩线”,只好以牺牲政府诚信为代价,一拖了之。此外,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从另一个方面加大了办理的难度。

在坚持上述两大原则的基础上,只要大家保持一颗初心,有关各方达到共识不是做不到的。必要时,需要政府做出一点牺牲或在政策作出一定调整,站在大局角度上,我们相信人民群众是理解的。当然,我们也要相信,中国企业家都是有一定觉悟的,他们不会提出过高要求,否则就不会出现这个事实——企业家群体的入党比例高于其他社会群体。

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告别历史遗留问题,意义深远,不仅本身就是对历史作出的一份最好总结,也是对未来作出的一份最好承诺。历史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我们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窗口期。

作者简介:(1968—— ),男,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经济学和企业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