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大师级工匠是如何炼成的?

作者:方正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6-08 16:01:35

摘要:引进、消化、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成果为我所用,培养我国需要的国际人才。

方正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管理的成效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能否高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大人才培养和智力引进力度。把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放在优先位置”。在中央实施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为推动辽宁率先振兴,鞍山市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基础教育对外开放、教育国际合作工作等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推进了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本土化创新,发布了《关于实施人才引领的若干政策》,为“钢都振兴”夯实人才基础。

产教融合,打造大师级工匠

鞍山市是辽宁省第三大城市、东北钢铁业中心城市,也是沈阳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及辽宁中部城市群与辽东半岛经济开放区的重要节点。2017年,鞍山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2.1亿元,其中,经济支柱鞍山钢铁集团占全市比重为11.3%。为打造全国一流蓝领人才培养基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鞍山市政府组织建设“鞍山职教城”,共28所学校、342个专业。职教城实行“双元式”(学校+企业)教学,打造“双师型”(理论+实践)队伍,培养“双证制”(技能+文凭)学生,不断加强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此外,职教城还将面向待岗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待岗、转岗培训服务,面向大中专院校在校生、毕业生进行职业能力培训服务,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服务。

率先创立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职教城建立之初,鞍山市委市政府即成立职教城管理委员会,负责职教城发展规划、建设和管理,在全国率先创立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为职教城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建成7年来,职教城坚持“优化资源、合理布局、教产融合、服务发展”原则,围绕辽宁重点产业集群发展,集中建设现代制造技术等10个生产型开放式实训基地,实现“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构建了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职高职本科对接体系、社会化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社区教育服务体系为核心的“四位一体”现代职教体系框架,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培育,2017年实现文化课合格率98.3%,专业技能合格率97.5%。

校企合作实现技术人才精准供给。为贯彻《关于印发<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发改振兴[2015]2103号)文件精神,落实《鞍山市职教城双元培育改革试点实施计划》,鞍山市各职业学校积极推进“双元”改革试点工作。通过引校入企、定向培养、工学结合等方式,先后与鞍钢和高新区、铁西经济开发区等工业园区,围绕服务鞍山市重点发展的激光、泵阀等新兴产业,成立20余个企业冠名订单班,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精准有效供给。与北大青鸟、山口制作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获得企业捐赠近百万元,输送毕业生500人,形成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供给与需求精准对接,学校与企业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2017年,鞍山市交通运输学校3个试点专业在校企合作“订单班”基础上,选择13家企业参加试点,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标准,编制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双元培育教学,3年内在企业学习时间分别不少于30%、70%、90%,培育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专业人才。

引进德国标准,革新教育理念。鞍山市职业学校不断强化与国内外职业院校的合作,拓宽办学视野,开阔办学思路,建立企业培训师与学校教师的交流融合互派机制,加强专业理论和实操业务等方面的交流沟通,促进双方能力和水平的共同提高,全力打造一支专业性强的师资队伍。创建“技术+理念”的境外培训模式,有计划地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德国、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先进国家进行研修、培训,系统学习先进专业技术、职业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等;同时聘请国外职业教育专家、企业专家到职教城为师生授课、辅导,指导实训教学。深化中德诺浩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合作“2+1”人才培养,引进德国“双元制”课程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开展“双元”教学,锻炼“双师型”队伍,培养“双证书”学生,引入AHK教学标准和AHK职业资格证书,推进与德国巴符州拉文斯堡职业学校的全方位合作。鞍山市交通运输学校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合作,2017年围绕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整车与配件营销专业,开发适合学校和企业实际的双元制课程,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和德国工商大会培训认证体系。鞍山市钢铁学校对德合作20多年来,转变办学理念,学习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提升了教师的综合能力,为学校高质量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成为鞍山市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2017年,钢铁学校参加了由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和大连市政府组织的中英职业技能发展高峰论坛,围绕东北高端制造业职业技能人才的最新发展态势,与当地政府机构、行业代表、企业领袖和职业院校等一同探讨,努力开拓对英职业教育合作。

提升开放创新意识,培养本土需要的国际人才

思想上开放创新的意识不够强。目前,合作的国家和地区相对集中,交流合作方式和内容比较单一,缺乏意识创新和领域拓展,仍无法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对教育国际合作的重视程度依然不足,人员队伍素质和服务能力有待改善和加强。

职业学校发展深度不够。与城区职教城相比,下辖3个县市的职教中心在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等方面差距较大。校企合作的广度不够、集团化办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尚不能完全适应鞍山市“1+13”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发展的需求。各校间“双师型”教师比例差距过大,最高达78%,最低不足10%。并且,目前的“双师型”教师多数是通过职业技能考试后取得职业技术等级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实际技术水平、实践能力达不到教育教学的需求,更缺乏“大师”、“大工匠”等高技术人才。

人口流失、老龄化问题严重。2016年底,鞍山市总人口345.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3万人,连续8年负增长。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79.1万人,占22.3%。65周岁以上为53.1万人,占15.4%,人口老龄化程度居全省第三位,老龄化、空巢化叠加的发展态势愈发明显。人口流失和老龄化引发的人才流失已成为城市产业振兴的严重阻碍。

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打造市场化、专业化的引才育才机制。构建符合创新项目的产业化平台和创业环境,吸引创新人才申报落地。促进人才创新劳动与利益收入挂钩,避免人才廉价使用。集中解决创业人才面临的“起步难、融资难、进阶难、推广难”等梯度性关键问题,确保人才创新创业信心和保障。防止人才评价导向陷入误区,避免片面追求论文、弄虚作假等庸俗化现象。积极开展市场化“引才育才”,用市场化手段集聚专业化力量,推动人才生态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要注重文化自信。教育国际化对改进国内教育方式方法、开阔学生眼界思路具有积极作用,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国际化竞争的必然结果。但是教育国际化不等同于西方化,更不是向国外输送人才,必须避免对西方教育的美化和简单化。教育国际化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多方互动,通过教育的交流、碰撞、融合、创新,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引进、消化、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成果为我所用,培养我国需要的国际人才。(作者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咨询研究处负责人、副研究员)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