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查税风暴的本质是曲线“加税主义”

作者:马光远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9-18 16:46:34

摘要:查税风暴的本质是曲线“加税主义”

 

央视新闻频道特约评论员 马光远

   最近,中国税务部门的“查税风暴”愈演愈烈。原本针对全国3108户大型企业集团的查税风暴已经波及到中小企业,从自查抽查到9月份的重点检查,刚刚从金融风暴中喘息未定的很多民营企业,又感受到税务部门查税风暴的寒风。同时,国家税务总局还强调,对交通通讯等福利补贴,亦将按照规定征收个税。而且,有地方税务部门甚至提出,随着中秋节的临近,单位给员工发的月饼也要并入工资所得扣缴个税等等。在经济复苏根基未稳,企业经营依旧困难的情况下,对于税务部门如此凌厉的查税行为究竟将给复苏中的中国经济带来什么影响,的确有关注之必要。


前8月财政收入
增长已超预期

    8月份,中国财政收入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全国财政收入5237.47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1389.54亿元,暴增36.1%。其中中央本级收入同比增长51.2%,地方本级收入同比增长19.3%。对于暴增的原因,财政部解释为“主要受去年8月份收入基数较低、今年又有一些一次性或不可比增收因素影响”。
    对于财政部的官方解释,我们可以从去年同期财政收入的基数和今年财政收入的具体结构进行分析。2008年8月财政收入3847.93亿元,这个数字相对2007年并不低,同比增长10.1%,因此所谓基数较低之说显然不足为凭。那么,从今年财政收入的具体结构来看,我们注意到,即使在应对金融危机,实施结构减税和出口退税等“减税主义”基调下,以及经济复苏的根基尚不牢固的情况下,全国财政收入1到8月份却实现了正的增长。从主要的收入项来看,所谓的一次性增长因素中,消费税,特别是成品油税费改革增加的税收贡献了75%,而营业税增长了10.8%。值得关注的还有一些主要税种的降幅,在增值税转型的情况下,国内增值税同比下降仅仅3.4%,而在企业利润下降20%左右的情况下,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仅2.9%,个人所得税却同比增长了2.8%。
    很显然,即使扣除成品油税费改革增收的因素,1到8月份税收的增长态势和企业利润的大幅下滑、经济减速、结构性减税、外贸萎缩以及物价整体下降的状况是不相符的。也就是说,尽管1到8月份财政收入同比只有2.6%,低于GDP增速,但很显然,这样的表现依然有点超乎意料,而财政部的解释难以令人信服。因此,必须寻找更有说服力的因素。


财政收入增长和复苏无关
    我们注意到,前8个月对财政收入增长贡献最多的是消费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流转税,而这些税种恰好又是税务部门今年查税的重点。在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税收部门却加大了税收征管的力度,在新开税源阻力较大的情况下,采取“挤牙膏”的方式堵塞以前的税收漏洞,以保证全年财政收入增长8%的目标。
    继4月29日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加强税种征管促进堵漏增收的若干意见》伊始,税务部门的行为方式已经不是主要立足于结构性减税和企业减负,而是千方百计地增收:其一,6月,税务总局大幅调整烟产品消费税,甲类香烟的消费税从价税率由原来的45%调整到56%,乙类香烟由30%调整到36%,雪茄烟由25%调整到36%,还在批发环节加征了一道5%的从价税。本次调整税率,直接给财政部门带来的收入是600亿;其二,8月,白酒消费税计价政策调整,在保持20%从价税不变的前提下,将大型酒企的白酒消费税最低计税售价,核定为各自销售公司对外销售价格的60%~70%;其三,9月,查税风暴开始从大型企业集团向中小企业蔓延,国税总局出台《关于2009年度税收自查有关政策问题的函》,对基层税务机关和企业提出的涉及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印花税六大税种问题进行了明确。现在月饼、交通补助、通讯费等也将被纳入缴税的范畴。
    这样来看,前8个月财政收入逆企业经营效益巨降的事实实现正的增长,并非基于经济的复苏,主要应归功于严格征管的“查税风暴”而出现的税收“管理效应”。效果是非常显著的,税务局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税务机关共查补税款413亿元。国税总局稽查局据此将今年全年的稽查任务定为1000亿元左右。很显然,超额完成似乎不是问题。


查税风暴恐危及复苏根基
    严格税收征管其实本无可厚非,但在中国企业税负非常沉重的情况下,严格税收征管事实上是一种曲线加税行为。而从今年税务部门的主要行为模式看,严格税收征管已经成为其今年确保8%的财政收入增长目标实现的最主要的方式,尽管查税年年都有,但今年的严厉程度是绝无仅有的。这使得在金融危机下休养生息的减税政策悄然被“加税主义”所替代,在企业利润高达20%的降幅的情况下,变相地增加了企业的真实负担。
    众所周知,中国企业的真实税费负担无论和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相比都属于重税国家。特别是以非税收形式缴纳的各种收费更是增加了企业的痛苦指数。根据权威机构的研究,中国的宏观税负超过32%,远远高于18个发展中国家宏观税负水平。今年全国工商联企业家执委问卷调查就显示,85%的民营企业认为,当前税负偏重。此次工商联的调查主要是针对一些资产规模较大的企业,按照现实情况,其他小型和微型企业压力将更大。
    在这种情况下,税收征管中的一些漏洞,反而成为企业在现行体制下赖以减少税负的非正规通道。这种漏洞或者税收黑数的存在无疑属于良性的制度残缺,税收漏洞亦成为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的可行的制度选择。
    从当前的经济数据看,宏观经济复苏的迹象较为明显,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不仅之前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一直没有解决,而且一些行业和企业的困难状况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善。特别是中小企业依旧在困境中挣扎。财政部门出于本身政绩的考虑,通过严查行为变相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显然是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实事求是地说,目前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企业生存困难,乃至于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和以前国家“取之过多”的重税政策有很大的关系。重税政策不仅使国家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受益者,而且使得国、民财富分配格局完全失衡,挤压了民间消费的空间,从而导致产能过剩等深层的结构性问题。因此,给企业休养生息,帮助企业度过寒冬,同时通过税收杠杆助推中国产业的转型比起财政增收来,显然要更有意义。


应坚持“结构性减税”路径
    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确立了“结构性减税”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在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下,最理性的选择仍然应该坚持中央年初确定的“减税政策”,让企业休养生息,涵养税源。而不是确立一个与企业经营状况完全背离的财政收入8%的增长目标,让企业为金融危机买单。
    尽管数据显示,财政收支的矛盾依然突出,下半年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但如果考虑到通过大规模的支出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下半年将不再持续,财政支出的压力要比上半年小很多。而且在我国财政赤字并不高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通过赤字做加法的方式来解决,未必非要通过加税的手段。因此,对于税收部门的严苛执法,高层一定要意识到其中的危害,中国经济要完成结构的调整,本身就包含着对过去“重税主义”政策的修正的要求,这也是平衡国、民财富格局的应有之义。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应该首先确保的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存,而不是政府的收入增长。 重税主义要不得,经济越是困难,越要坚持结构性减税。尽管短期而言,可能会减少财政收入,但从长期来看,这是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奠定良好的税制基础。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马光远
马光远

独立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产业经济学博士后;现任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评论员;兼任北京市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金融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英国《金融时报》、《南方周末》等媒体的专栏作家和特约评论员;财经大V频道创始成员。

+关注 私信

TA的更多的文章>>